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是誰?戰勝國又是怎樣懲罰戰敗國的?

一、德國—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

20世紀被稱作“流血的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這個世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近五百年來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人們被它空前的殘酷所震驚,開始對戰爭深惡痛絕。殊不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恰恰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地方。

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都是德國。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小國林立的鬆散聯邦。19世紀中期,普魯土王國發起了德意志統一戰爭。統一戰爭期間,普魯士與歐洲大陸的霸主法國發生衝突,爆發了普法戰爭。戰爭由法國發動,但最後普魯士大獲全勝,普魯士也將戰爭由自衛戰爭轉化為侵略戰爭,侵入法國,法國戰敗後,被迫接受苛刻的條款: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而普魯士則借勢統一德國,建立起德意志第二帝國 。

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是誰?戰勝國又是怎樣懲罰戰敗國的?


統一後的德國工業化進程十分迅猛,很快就超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工業國之一。20世紀初期,德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對英法等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越來越不滿,希望重新瓜分世界。這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當德國政府於1914年8月宣戰時,德國人民欣喜若狂,包括阿道夫·希特勒在內的德國士兵尤其興奮,德皇甚至驕傲地宣稱德國國內的黨派鬥爭已經結束,“我不再認識黨派我只認識德國人民”,大多數德國人被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結所鼓動,認為戰爭爆發後就可以愉快地告別沉悶的市民生活,他們希望戰爭在聖誕節前完美結束。然而,勝利並沒有像德國人想象的那樣順利到來,相反,戰爭變成令人絕望的拉鋸式的消耗戰。最終戰火從歐洲戰爭擴展成世界大戰,參戰國達到33個,及五大洲,波及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據統計,“一戰期間各交戰國總共動員了740萬人走上前線,使用了各種最新型的殺人武器,結果導致約1000萬人陣亡,200萬人受傷,500萬人失蹤。大戰的頭兩年裡,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互有攻守,各有勝負。但1917年,美國向德國宣戰,極大地改變了局勢。一戰爆發後,美國一直以中立為名,向交戰雙方出售軍火,大發戰爭橫財。在雙方精疲力盡之時,美國決定插手,於是在1917年4月6日藉口德國潛艇攻擊美國商船,向德國宣戰,美國強大的生產能力,決定了德國的戰敗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是誰?戰勝國又是怎樣懲罰戰敗國的?


1918年11月11日德國簽署《貢比涅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戰事束後,戰勝國便開始協商召開締結對德和約會議問題。會議地點最後定在法國巴黎。1919年1月18日,和平會議在著名的巴黎凡爾賽宮鏡廳正式開幕,即為巴黎和會。

二、戰爭勝利後,英美法各懷鬼胎

巴黎和會是一戰中獲勝的協約國集團為締結和約而召開的,共27國參加,蘇維埃俄國沒有被邀請。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但實際操縱會議的,是有“三巨頭”之稱的美國總統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英國首相戴衛·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會議標榜通過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實際上卻是一場“分贓會議”。英,法,美三國的利益並不一致,所以他們參加和會時各自打著小算盤,最後達成的條約則是相互妥協的產物。法國希望嚴懲並儘可能地削弱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西線戰場絕大部分在法國境內,所以法國的代價非常慘重一一約500萬軍民傷亡,再加上德法兩國之間的世仇,使得法國提出來的方案具有強烈的復仇情緒。

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是誰?戰勝國又是怎樣懲罰戰敗國的?


法國希望取得德國工業的控制權以補償自身在戰爭中的損失,這也代表了法國民意。德國投降後,法國軍隊迅速佔領了魯爾工業區的重要城市,造成大批德國居民無家可歸。法國還將該地出產的煤通過鐵路運至本國為對抗法國佔領者,德國鐵路工人組織了罷工,結果200人被法國當局處死。

克列孟梭代表法國提出了下列主:象徵性地懲罰德國軍國主義,包括當眾處死德國皇帝,以使德國再也不能恢復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建立菜茵非軍事區,在法德之間建立一個“茵共和國”作為兩國之間的緩衝國:德國對戰爭中法國的損失(包括人員、財產等)進行戰爭賠償,將其軍力削減至不再對法國構成威脅。由戰勝國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將德國軍力削減至較低水平等等。由於這些苛刻的條件,克列孟稜獲得了“老虎”的綽號。

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是誰?戰勝國又是怎樣懲罰戰敗國的?


雖然許多英國士兵也在戰爭中喪生,以致英國國內廣泛的民意仍希望嚴懲德國,但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還是認為法國的主張過於嚴厲,英國傳統的外交政策是維持一個均衡的歐洲,避免任何一個國家獨大。如果法國的主張全部得到滿足,就會成為歐洲大陸的超級強國,從而破壞歐洲大陸的均勢。這與英國的長遠利益不符合。

另外,喬治擔心過於苛刻的條件會激起德國強烈的復仇心理,這不利於爭取長期的和平局面。德國還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過分削弱德國的經濟同樣會損害英國經濟。總體來講,英國的要求就沒有那麼苛刻,要平緩很多。英國希望削弱德國軍力,保證英國的海上霸權,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要求德國進行一定數量的戰爭賠償,甚至還要幫助德國重建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