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去世前,為什麼讓周公旦輔佐成王,卻不安排姜太公?

歷史一書生


但周武王病重時,繼位的周成王年僅13歲,把輔佐周成王之事交給了他弟弟的周公旦,按理說姜子牙是輔佐大臣的不二人選,是不是嫌姜子牙年紀大了?

歷史記載姜子牙活到了139歲,他伴周武王平定天下時不過70歲;周武王病重時,姜子牙的身體還十分硬朗,可以說並不是他的年紀大了。

周武王奪得天下後大封功臣,但周室子弟分封的土地都是最肥沃的那部分,而其他諸侯所得的土地相對差了許多。姜子牙的封地卻在貧瘠的齊國,且有少數民族作亂,可以說明周武王不信任姜子牙,這是根本原因。

姜子牙去了自己的封地後,用6個月就把齊國給治理得非常好,便跑回首都鎬京向周武王彙報,就住了下來,直到周武王去世後才回到齊國,說明姜子牙自避嫌疑,知道周武王對他不放心。

周武王不選擇姜子牙輔佐周成王的原因不是因為姜子牙年紀大了,而是周武王不信任這位外臣,選擇了自家人裡面最強勢的周公旦。

但姜子牙的命運並沒有出現韓信臨刑前發出的“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狀況。

武王在臨終前託付周公旦輔助周成王,而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卻妒忌他,在外面造謠,說周公有野心,想篡奪王位,年幼的成王對輔助他的叔父也有點信不過。

紂的兒子武庚巴不得周室內亂,於是就和管叔、蔡叔聯絡了一批殷商的舊貴族,還煽動東夷中幾個部落,鬧起叛亂來。

周公心裡非常難過,他和姜太公談了一次話,告訴他絕沒有野心,要他們顧全大局,不要輕信謠言;消除了誤會後,周公調動大軍,親自出徵。

這時,東方有幾個部落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動。周公下令給姜太公,各國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姜太公征討。姜太公控制了東方。三年後,周公終於平定了武庚叛亂,把武庚殺了。管叔覺得自己沒有臉見他的哥哥和侄兒就上吊了。

從此,周朝就有了兩座都城,西部是鎬京,東部是洛邑。周公輔助成王執政了7年,把周朝的統治鞏固下來。還制定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滿20歲時,周公把政權交給成王。

周公輔政受到了人們擁戴,是後人稱讚的託孤大臣的楷模,也是曹操的詩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由來。

據史載,周公旦並沒有獨攬朝政大權,而是與姜太公、召公奭、太史佚(畢公高)分享大權,共同執掌周朝天子的執政大權,歷史上被稱“周初四聖”。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周武王在滅商之後僅三年就病逝了,臨終前他託付弟弟周公輔佐周成王,要知道當時名氣最大的人還是姜子牙啊!他幫助周武王伐商,並且在百姓心中的聲望也是超過周公的,不僅如此,姜子牙還功勞大,能力強,周武王為何不讓他輔佐成王呢?

姜子牙的功勞可以說在當時是最大的,若是沒有姜子牙的謀劃,周武王恐難取勝。古語稱“文王拉車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雖然這句話是後人所寫,但足以看出姜子牙在當時的地位,並讚揚了姜子牙的功勞,意思是沒有姜子牙,就沒有周朝的八百年天下,顯然他的功勞巨大。

除了功勞大,姜子牙的能力也強。姜子牙70多歲的時候,還在列國周遊,給諸侯講述紂王的無道,一個古稀老者尚能如此,這恰恰說明姜子牙的能力出眾。牧野之戰,連日下大雨,迫使周武王想撤軍,然而姜子牙卻力排眾議,說服了武王繼續作戰,並戰勝了紂王,這恰恰又說明姜子牙的能力非同一般。還有周武王將貧瘠的齊地封給姜子牙,他花了5個月就治理的井然有序,可見其出色的能力啊!

那麼,這樣一個聲望高,功勞大,能力強過周公的姜子牙,周武王為何不讓他輔佐成王呢?哪怕是和周公一起輔佐成王也行啊!這樣還方便制約彼此,但輔佐周成王的人只有周公,卻跟姜子牙沒有一點關係。我認為之所以姜子牙沒分,有因為以下幾個原因的。

一、周武王的私心

自古功勞過大的人,是不可能不被君王忌憚的,雖然周武王是一代賢明之君,他也免不了這個封建王朝遺留千年的俗套。雖說武王大封天下,將最遼闊的齊地封給了擁有首功的姜子牙,但要知道的是齊地是存在巨大隱患的,一是貧瘠薄弱,二是臨邊有強大的夷族。很顯然,周武王是有私心的,他擔心姜子牙的力量會比他強大。

二、周公的能力

雖說姜子牙名望最高,但周公的能力也是很出色的。早在周文王時期,周公就是姬昌的得力干將,並且隨後也成為了周武王的得力助手。姜子牙是個打仗能手,但周公也是個治世之才。周武王每次遇到治國的難題都要請教周公,並且周公作為周氏族人,周武王可以說很多不便講的話題,而對姜子牙而言,周武王是辦不到的。顯然,周武王更親近自己的弟弟周公,他了解他的弟弟勝過姜子牙。

三、姜子牙的打算

雖說齊地遼闊,但顯然姜子牙也揣摩到了周武王對他的猜忌。於是,姜子牙非常配合周武王,他啥也不爭了。另一方面,姜子牙也已經是高齡了,對他來講,後續的日子可能都是在掐指而過了,他覺得這些浮華名利對自己已經沒有意義,但對他的後代意義重大,所以他要了齊地,不僅如此,周武王在這種情況下,定會善待他的家族。所以,相比輔佐成王,這個更適合姜子牙。


讀文學史詩


姜子牙能力太強,周武王怕成王掌控不了姜子牙,說到底還是周武王後期對姜子牙沒那麼信任了。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最青衣】,瞭解更多你不知道的歷史事件。

周朝,距離現在已經太過久遠,具體文字記載並不多。能見的大多都是司馬遷《史記》上的記載。周朝前期的歷史經過儒學大家的潤筆,一些真實的東西已經被隱藏起來了。就向題主所問:為什麼讓周公旦輔佐成王,卻不安排姜太公?說不定就有很多值得玩味的東西。

有人說,姜子牙沒有被選中輔佐成王,是因為年老體衰。但事實卻是恰恰相反的,在周武王病重的時候,姜子牙的身體還是十分健朗的。據歷史上記載姜子牙硬生生的活了139歲才去世。姜子牙當初幫助周武王統一天下的時候也才70多歲,姜子牙完全是可以輔佐成為到成年的,畢竟根據史書上說姜子牙活的可是比成王還久。所以,應該不是因為姜子牙年紀大才沒有被選上輔佐成王。

因為姜子牙的能力太強,導致沒有被選上應該是成立。周武王在滅掉殷商得到天下後,便開始大封功臣,周室子弟基本上都被封到了土地肥沃的地方,其他諸侯的土地就比較一般了。

作為周朝最大功臣之一的姜子牙被封到了一個在當時十分貧窮的地方,這個地方還常有少數民族動亂。這裡就可以看出周武王是有私心的,如果不是不相信姜子牙,就不會把他封到齊國這個既貧瘠離國都鎬京又遠的地方。

再者就是姜子牙去到封地後,僅僅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就把齊國治理的井井有條;而周公旦的兒子用了整整三年的時候才來鎬京彙報。相比之下姜子牙的能力顯而易見了。在姜子牙治理好齊國回鎬京來向周武王彙報後,就住在了鎬京沒再回到齊國,等周武王死後才回去,這就說明姜子牙已經看出周武王不再那麼信任他了才留在鎬京讓周武王可以放心。

綜上,正是姜子牙能力太強,而周武王晚期已經不那麼信任姜子牙了;而周公旦怎麼說也是周室子弟,還是自己的親弟弟,所以才沒有選擇姜子牙輔佐成王。

以上就是最青衣對周武王為什麼讓周公旦輔佐成王,卻不安排姜太公?的看法,如果覺得回答的不錯就給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最青衣


這問題問的。

姜太公八十歲才遇見文王,九十歲打攻下朝歌,一百歲周武王才去世。

難道要讓這個老人瑞去輔佐年幼的成王,而不用自己年富力強的親弟弟輔佐兒子?

💃以上是傳說演義導致的扯淡部分💃

姜太公和周公旦均為輔佐周武王伐商紂的大功臣。

由於齊地當時不穩定,所以姜太公被封到齊地,建立齊國。

姜太公在齊地以法制國,將齊地打造成魚米糧倉,周朝屏障。

而武王滅商後僅兩年就去世,做為成王叔叔的周公旦見成王年幼,只好替成王監國。

在監國過程中,周公旦功績卓著。

分封諸侯、制定完善禮樂、平定叛亂……

最後在成王成年後還政於成王,可見武王將輔國重任交由周公旦,還是非常正確的。





難得浮生閒半日


周武王還是對姜子牙懷有戒心。

周公旦,姓姬名旦,皇族,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封地而被稱為周公。為人忠厚、尊老愛幼、辦事穩妥、穩重大氣,不但受到文王的器重,還受到臣民的尊敬。

周文王去世後,周武王繼位,姬旦虔心的幫助哥哥操持政務,任勞任怨,絲毫也不懈怠,因為,賢良的他明白,他不是在幫別人,而是在打理家族的基業。

武王病重,自知時日已不多,看著年幼的太子姬誦,武王明白年幼的姬誦根本就不可能應付得了內憂外患的複雜局面,鑑於這種迫切的形勢,必須要有一位既有魄力才幹,又有德能威望而且還對王位不會產生威脅的備受信任的人來擔當大任輔佐姬誦,武王縱觀滿朝文武,唯有自己的弟弟姬旦不管是在才能上還是在德能上都是最為合適的人選,畢竟他們血脈相連。

不久,武王病死,年幼的太子姬誦繼位,即周成王,姬旦攝政輔佐成王,他平定內部叛亂,征服了東方諸國,還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一系列的典章制度,鞏固了周朝的統治。



在侄子成王成年足以擔當親政大任時,姬旦毫不猶豫的還政於成王,事實證明了他對家族的忠誠,他不愧為德能與才能的雙冠王。


野釣魚倌


姜子牙名尚,在牧野之戰中身先士卒,他在輔佐武王伐紂滅商中,功勞最高。周武王分封諸侯中,將他分在當時貧瘠的東方,建立齊國。齊國國都為臨淄。伯禽是周公旦的兒子,封在魯國,國都曲阜。因姜尚曾在呂地居住,又稱呂尚。當時在伐紂戰爭中,正值壯年,三十多歲。武王覺得封姜尚在荒涼的沿海之地,頗有不安,又封齊國為東方各國的諸侯之首:方伯。有徵伐諸侯國之權利。武王去世前,把年少的成王姬誦託付給自己的弟弟旦,周公是成王的親叔叔,而太公望雖為周朝的立國功臣,終為外姓。周公旦一心輔佐成王,引起另外三個周室成員的不滿,管叔、蔡叔、霍叔擔心周公權力的變大,發動了三監之亂,周公旦憂心如焚,金藤藏冊,親自平定了三監之亂,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受到了人們的尊重和敬仰。


趙永志67


周朝是德治天下。崇尚仁德禮樂詩書傳代。周文王之後是周武王,周武王之後是周成王。從立周到建周,定都鎬京,這才三代,周成王年幼,周王室當然就得在主少國疑時安排輔政大臣,一來培養新主的仁德,仁政,愛民,德治等思想觀念,二來把朝政事務繼續下去。這樣一來,安排有德行有能力的大臣輔佐周成王就非常有必要了。

周朝取代商朝,是辛苦了幾百年的,處心積慮才在商紂王時讓周文王父子逮住了機會。在孟津一呼而來八百諸侯,聚會控訴一番商紂王暴政之後,攻入朝歌。商紂王自殺,商朝滅亡。

在遠古傳說中,選撥官員是舉賢任能的禪讓制,商朝取代夏朝,夏朝是破壞了這一制度的,開始不用了,要用家天下,商朝改造完善一番,也拿過來自己用,確立為"法天",也就是父親死後,王位(家長)傳兄弟,不傳子孫。而周朝建立後,認為前朝之所以內亂,就是兄弟間爭位變數多,才改成"法地",也就是父死嫡長子繼位。從此就成了王朝繼位的鐵律(當然,後世王朝多靠爭搶,這不少見)。這一制度,就覆蓋了同姓同王族利益至上的全部,成了世襲制。考慮輔佐人就得先在同宗之中優先。

在這之前,有個釣魚不用鉤的老人,在渭水邊釣魚。他這心機和料事如神,讓後人膽寒。一旦用在"顛覆"前朝的事業上,短時間內必有奇效,而事實證明,姜子牙被稱尚父,又得佳名太公。就是得力於此。但他是半路而出來謀事,靠功勞封於齊,就成了齊國的首任"公"(公侯伯子男)。功勞非常大的。有了封地,必須回封地,施政治民,為王室藩守一方,拱衛王寶。這些功臣就不能留在京師。比燕召公去燕國,姜太公回齊國,魯周公(周公旦是王室宗親),本該回魯國,這回讓他留京輔佐周成王,去不了啦。


劉一千五


其實呢,整個周王朝一直犯了一個錯誤,太相信自家人,不相信外家人,最後導致自家人把自家的王朝跟姜山給挖空了,外家人最後直接撿現成的。

當然,周王朝這麼做並不是沒有道理,他們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說這個周公,還有姜太公,究竟誰作為顧命大臣。最終,周武王姬發選擇讓自己的弟弟擔任顧命大臣。

其實作為一個現代人來講,這件事情已經再明顯不過了,自家人遠比外家人來的更加可信,我現在有這麼大一個家業,我肯定是不希望我創造這麼大一份家業,以後這東西流到外家人的手裡,我以我們看,姜太公的封地在哪?山東齊國,那個地方可以說是天下的最東方麗周王朝的位置可以說連一個十萬八千里,回一趟都要幾個月,周武王姬發當時為什麼要這麼做?

不就是害怕你能力太強,最後影響我的決策,這是影響我的子孫在周王朝內部的地位,我把你放的遠遠兒的,這樣的話你就減少對我的影響。

當然,對於周公來講,他自身也有能力,周公的整個能力並不是體現在軍事上面,而是體現在政治上面,這個人能力強悍,天下所有大事幾乎都是他來處理,連洗澡吃飯的時候都不能消停,而且這個人可以說忍辱負重,做事情不會過於暴躁。

比如說曾經周王朝發生過一件事情,就是周公這個人處理事情處理得太好了,別人都覺得在他手底下工作,很難看到翻盤的希望,就是看不到這個人什麼時候倒下,自己家族翻不了身,所以就散佈謠言,(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說周公想要廢掉激發的兒子,自己當天子。

謠言流傳到什麼地步,就連姜太公聽到這個謠言以後,也是氣的吹眼登鬍子,認為這個謠言應該是真的,周公自己想要幹掉自己哥哥的兒子。

周公做了什麼事情,他站出來說跟大家說明,我絕對不想要這個天子的位置,我只不過是替我哥哥說這份江山,然後親手將自己的侄子帶到了天子的位置上,恭敬的行禮,讓向全天下的人證明自己,尊重這個天子,接著每次處理事情的時候都會把這個天紫帶在身邊,交她手把手處理這些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悉心教導以後,謠言不攻自破,傳播謠言的人被處理掉了,周公則是把天子的權利全部交還給周天子。

其實玩這個政治的,最重要的還是一個耐性,有的人天生就沒有耐心,比如說姜太公這一回,雖然說三人成虎,但是你這做玩政治的,處理天下大事的,哪一天不會面臨三個人在那傳謠言呢?你如果連謠言都分不出來,被一件小事情給激怒了,弄得吹眼瞪鬍子了,那也別玩政治了,政治並不適合你,做任何事情要有耐性,靜下心來觀察整個事情的格局,以及分析事情的利害畢業,從利益出發,才能夠看到整個事情的真相,也就是我一直所說的一葉障目,一葉之秋,我選擇用這些謊話來糊弄你,但是你可以通過這些謊話看清一個人的真面目,這就是本事!


漩渦鳴人yy


一、姜太公並沒有在周武王去世後沒有輔佐周成王。

姜太公在滅商之後被封到了齊國(今山東附近),以營丘為都城。很多人認為他就在齊國壽終了,其實不然。

姜太公當時只在齊國封地呆了不足三月,處理好齊國接下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的方針,穩定新開國的局面後就帶著自己的長子(後為第二任齊國國君)趕回了周朝都城鎬京向周武王述職並留在了都城,繼續輔佐周武王,一直到周康王即位後在鎬京去世並葬在那裡。

二、姜太公自周武王時期就被封為當時最高的三公之一:太師,直至周成王期間讓位於周公旦。

在有周一朝,三公乃是最大的三個官位,相當於首宰、副宰、次宰。太師這個職位處於三公的首位,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的。

三、周王室並沒有不信任姜太公。

首先,周朝基本都是“任人唯親”,可姜太公是姜姓和姬姓八杆子打不著,所以會有人認為正因為這樣所以周武王找周公旦輔佐,是因為一筆寫不出兩個姬來,其實不然。為什麼?

因為大家可能不知道,姜太公的女兒是嫁給了周武王還生了兩兒子:一個便是周成王一個便是晉國開國國王唐叔。所以啊,姜太公是周成王的外祖父也就是親外公哦。

其次,在周成王乃至他兒子周康王時期,姜太公的長子可是一直位列三公之一,且是周朝重臣,還曾追隨周公旦南征北戰屢立大功。

你們看,這樣你能說姜子牙不受到周王室的信任了嗎?!



那麼回到問題為什麼周武王死後未讓姜子牙輔佐而是周公旦?

一、周公旦此期間名氣比姜子牙大

姜子牙最大也是流傳最廣的功績就是扶周滅商創立周朝八百年的基業。

周公旦呢?其實周公旦在周武王開始就是位列三公的,擔任的職位是太傅,僅次於太師姜子牙,但是滅商期間名聲不顯因為被姜子牙的功績掩蓋了,到了成王時期,姜子牙可說退居二線,而周公旦卻是輔佐成王滅叛亂的商國遺族,制周禮等,為穩定周初形式立下汗馬功勞,不亞於姜子牙的滅商之舉,被世人所牢記。還有他的還政成王成為歷史上所有帝皇們所宣傳的榜樣。

二、不是武王沒讓姜子牙輔佐

這有兩方面:

1、武王可能認為姜子牙是成王的外公,他不說姜子牙也會盡心輔佐無需他再次提醒;

2、姜子牙為人知進退,其時姜子牙已是位極人臣,名聲、權利已然很大了,做為於道家一脈相承的始祖,他肯定知道什麼叫做激流勇退,剛過易折,所以特意讓自己低調起來。(封到貧瘠的齊國應該也有這部分原因,因為封國時是姜子牙和周公旦主導的,難道姜子牙自己不會給自己找個好點的封地嗎?憑藉他當時的功績何人敢反對?!)

三、為後人安排

姜子牙自知道年事已高,所以他開始為後世之人打算,開始盡力為自己的兒子謀劃,也許有些什麼政治上的交換,例如讓出太師職位,讓自己長子追隨周公旦等;為後世子孫,特別是自己的兒子積累人脈關係等等一系列的考量。

四、政治平衡

說到底,姜子牙在成王期間算是外戚,可週招封國95%以上據是姬姓族人,成王是姜子牙的外孫更是武王的兒子,武王估計也擔心成王無法把握好兩者之間的關係,所以特意扶持相對勢力弱的一邊,但是武王也知道自己的兒子還年幼,不論哪方強勢了都不是什麼好事,所以留姜子牙是為了平衡族人與外戚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平叛期間姜子牙坐鎮中樞而周公旦領兵在外的原因之一,憑藉姜子牙的名氣姬姓族人不敢亂來,憑藉周公旦的兵權姜子牙也不會妄自尊大,這就是政治間的平衡。

綜上所述,這些都是應該考量進去的原因,當然本人也不一定周全,大家不妨在下面的評論裡互相探討探討留下點補充吧。



讀故事,解真相;大家好~我是Gurunding-古蘭丁;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喜歡的話請多多關注哦~謝謝!


Gurunding


周武王為什麼不要姜子牙而是讓周公姬旦輔佐成王?

因為血濃於水。

姜子牙被姬昌尊稱為太公望,以師禮事之。姬昌久有代商之志,任用姜子牙攻擊親近商的諸侯國,進行戰略包抄。在姬發進攻朝歌的過程中,姬發特意立“文王木”以避自己造反的政治嫌疑。任用姜子牙為總指揮,任用從商朝來的一些將帥,更把自己從軍事責任中擺脫出來了。這樣一個算盤珠子撥拉得噼裡啪啦的人,在安排後事的時候,當然會高瞻遠矚,高屋建瓴。

周公恐懼流言日,若是換了老薑,他會不會象伊尹放太甲那樣行事呢?他還會還政於王麼?若是他心懷不測,誰能制之?為什麼西周把齊國封得那麼遠,又在它旁邊安置個魯國?……後來的歷史表明,這些問題均非空穴來風。齊國後來果然跟姬姓諸國不睦,還自壞門庭,被田氏篡奪,成了一個戰略競爭者。

類似事件,常被一些人用來作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佐證。狹隘的極端民族主義者經常炒作此類話題。更有甚者,還有人不斷地製造地域之間的唾沫戰。凡是有差異的方面,都會成為引發爭議的議題。

其實,封神演義說了,姜子牙有打神鞭,而且規定了“姜子牙在時,諸神退位。”所以,為了表示對列祖列宗的敬意,免得他們不得安寧,還是讓越來越辣的老薑離的遠遠的吧。

還有些當時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話:這傢伙來自商朝,卻跑來俺們西周,說的好聽是棄暗投明,說的難聽是叛國投敵。跑了也就算了,居然還在西周召集持相似證件者,建立了反商協會。嚷嚷幾句也就算了吧,還呼三喝四地率軍攻擊原先的祖國,打的紂王舉火自焚。這也太過分了吧!這樣的二臣,你敢信麼?反正周武王是留了個心眼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