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五渡溪的黄泥,你知道它的用途吗?


泸州五渡溪的黄泥,你知道它的用途吗?

中国人跟泥巴的渊源似乎很深。从上古神话开始,女娲这个被国人尊奉的人类始祖,用泥巴来创造了人类。中国人的黄皮肤据说就是来自泥土的黄色。

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根深蒂固,虽然我们现在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在减少,但是很多人的祖辈都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基本是大部分时间会跟泥土打交道。

后来,我们发现泥土除了可以播种,还可以用来做成器皿,盖房子,很多日常生活的用途。

大自然的慷慨,在泥土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因为常常打交道,随处可见,泥土也显得不那么珍贵,但是有些泥土的价值却不可小觑,比如烧制青花瓷的泥胎,烧制紫砂壶的紫砂泥,都是非常稀少,但是你知道真正的土王在哪里吗?让江阳沽酒客来告诉你,它就在我的家乡泸州,五渡溪的黄泥。

泸州五渡溪的黄泥,你知道它的用途吗?

也许你会问,五渡溪的黄泥有你说的那么神奇吗?说到这个就不得不给大家普及一下全国闻名的泸州老窖,因为没有这个五渡溪的黄泥,你就不可能喝到真正纯粹的泸州大曲。

首先各位知道中国白酒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吗?

是水、土质和生产工艺。这三者缺一不可,是完整的有机体。

正宗纯粹的泸州老窖的水,是用的龙泉井的井水,目前已成为国家的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龙泉桥下的营沟头,相信来过泸州或者本地的朋友很多去参观过。

然后是生产工艺,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了二十多代的传承,技艺圆熟,而且创新和突破上,今天绝对优于过去。

唯独水和生产工艺的基本支撑载体——窖泥土壤,被很多人忽视了,在泸州历代重要文献典籍中,都有这样的记载或表述,泸州酿酒窖池的窖泥取自离城10里的五渡溪。

泸州五渡溪的黄泥,你知道它的用途吗?

在过去人们的眼中,五渡溪是不可缺少的。金色的窖泥给人们带来金色的收入和灿烂美好的生活前景。历史典籍告诉我们,五渡溪是成就泸州酒业历史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五渡溪的金色窖泥为泸州酒城金字招牌作了垫底。

毫无疑问,五渡溪是泸州酒文化传世出源的重要根据地,否则,一个地方的重要历史文献典籍是不会花费笔墨去记载一块泥巴的。

江阳沽酒客查阅民国《泸县志·水道》里有记载“五渡溪,源于龙船丘,西南流绕黄伞坝,东又汇华阳山北麓小溪,东至贞寿桥入江”。

而 民国《泸县志·食货志》对泸州地域长江南北不同的地质情景有记载:位于江南的土质色泽多赤、多黄;“泥有黄泥、黄沙泥、红黄泥、红泥、红沙泥、油沙泥”……等。

那么泸州五渡溪泥应属哪一类?民国《泸县志》的结论是,土色应归“黄黑”、土质应“多沙”、土性应“疏阔”。 而泸州博物馆的李正山老师的主张是:五渡溪泥黄而不黑、单纯无沙、紧实成团,原因在于其特殊的地利布局——山形场所与四渡溪山泉水会合冲刷的结果。

泸州五渡溪的黄泥,你知道它的用途吗?

常言道,“千年老窖万年糟”。“窖龄”是老窖最雄厚的“资本”,“窖”是酿酒发糟发酵窖池。如果掬一捧“老窖泥”在阳光下细看,那显现出的“五颜六色”会让人们惊叹不已,这样的颜色正是岁月的见证,也是经历了数百年的反复使用的结果。当年舒姓状元回到泸州营沟头筑窖(明代万历年间1573),这些当时的窖工们慧眼选中了泸州城外五渡溪的黄泥,色泽金黄,绵软细腻,不含沙石杂土,且粘性极好。

五渡溪位于现今江阳区华阳乡跃进村六社,五渡溪上面还有四渡溪,而且好像是第一条流入长江的小溪,不过我还没有考证的太详细,反正现在估计看溪是看不见了,但是这个泥土应该还有,以前听老窖的人说,这里的泥土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寸土寸金,不知道有没有进行专门的保护。

还有一个传说,在民国时期,日本人来泸州偷了一车五渡溪黄泥回日本,日本微生物专家经过几年的研究后发现乙酸菌生长代谢缓慢,没有工业开发前途,便放弃了这一研究。

泸州五渡溪的黄泥,你知道它的用途吗?

日本人什么都爱偷学我华夏,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我酿酒之妙法,这个泥土是需要在窖池里和粮食大曲还有水通过特殊的工艺,不断发酵蒸酿,才能发挥出它巨大的潜能的。

还好小日本不明就里,不然这里恐怕也会被破坏了。

五渡溪河两旁是青青的桂圆林,桂圆树高大挺拔,虬枝盘旋,当地人说有些桂圆树可能有几百年的历史。泸州桂圆栽培史不下2000年,可上溯到汉代。西晋文学家左思《蜀都赋》所言“旁 挺龙目(即龙眼),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

据老窖人给我普及,英国学者惊叹于泸州老窖的神奇,泥窖酿酒,这项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技术已被国际酿酒专家称之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这也算是了解泸州白酒文化一段非常神奇的历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