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斯不与赵高同流合污,扶苏公子会当上秦二世吗?

开心每一天2064634236427


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允许我来回答一下:

我觉得不一定!并且我更看好如果李斯坚决奉诏的话,胡亥公子和赵高会想办法在回到咸阳之前干掉李斯!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下几件事情:

秦始皇晚年,最宠幸的宦官是赵高,东巡的路上一直带着胡亥公子,秦始皇有十多个孩子,东巡的时候为什么偏偏带上胡亥。至少说明这个公子还是很受宠的,而且,赵高和胡亥有着非常紧密的师承关系,这个关系的紧密程度,应该说仅次于血缘关系了。从历史的实际发生的事情上来看:

第一件事情是赵高劝胡亥,抓紧做准备,赶在扶苏到咸阳之前拿下帝位的时候。胡亥的态度还是比较暧昧的,因为他不想做那个为臣不忠,为子不孝,为弟不义的人,但是后来的事情发展是,胡亥在赵高的劝说下,完全放弃了自己的那一套逻辑。为什么?因为赵高是自己的老师,老师说的话,怎么会有错呢?



第二件事情是赵高在劝李斯的事情上,李斯能在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登上丞相的位置,一方面是因为秦始皇的信任,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确实有这样的能力。但凡秦始皇还有一口气在,李斯是打死都不敢不奉诏的,因为对于李斯来说,秦始皇就是他的天啊,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秦始皇给他的。可偏偏问题就出在这里,秦始皇驾崩了,头上的天没了!



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没了,是不是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这时候,风头一时无两的中车府令大人又抛来了橄榄枝,李斯完全有能力拒绝合作,也有能力接受合作,这时候他已经没有人能阻止他在立谁当皇帝这几件事情上的话语权了。最终他倾向了胡亥,是因为赵高问他的五个问题。(详见我回答的问题:嬴政驾崩,李斯一心奉诏,赵高是如何成功游说李斯背叛诏书的。)

而且这时候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是李斯不能回避的,秦始皇的诏书此时并不在他手上,而在赵高的手上,这样一来,事情就很明显了,李斯有资格拥立,胡亥是二世皇帝帝位的继承人,但是他没有资格确定谁不是帝位的合法继承人。



这是在朝堂之内的情况,我们再来看下,朝堂之外的军队!

此时秦国军中的两座干城是蒙氏和王氏。王氏的王翦,王贲,王离祖孙,蒙氏的蒙骜,蒙武,蒙恬祖孙。蒙氏远在九原郡掌兵,和公子扶苏一起,但是秦国向来严刑峻法,治国甚严,从上到下,向来只有遵国法,没有讲私情的。所以在后来赵高矫诏命令扶苏,蒙恬兄弟自杀,他们甚至都没有上书自辩!王氏家族的王贲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就在东巡的队伍中,身为将领,如果深陷朝堂的勾心斗角之中,如何能全身而退?所以笔者猜测,当时的王贲应该是处在一个观望的角度,并且和扶苏也没有过分的亲近,这也就是为什么秦朝末年,王离还能出来领兵的原因。

以上分析,不管是朝堂上的李斯还是身在军队的蒙氏,和王氏,都不能手握诏书的赵高胡亥构成话语权上的削弱,所以如果李斯坚决奉诏的话,很可能会有一场流血的宫廷政变,最后胡亥还是会在赵高的扶持下顺利的登上帝位。

以上,一家之言,书读的少,如果其中有些推测说的不对,或者不合乎历史事实,欢迎指教评论,谢绝键盘侠方式的评论!谢谢!


蛋哥哥哥哥哒


从理想主义的角度去思考的话,只要李斯能够坚守心中的信仰,那么扶苏公子当上秦二世的事早已经是板上钉钉子的事情了。

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任,并以铁血的的政治手段去统治全天下,原本就饱受战乱之苦的六国百姓,根本就受不了这种统治,于是各地方的势力就暗潮涌动,为此嬴政先后三次东巡,结果第三次不幸旧疾复发而死,同时为帝国的垮台埋下伏笔。


李斯的信仰

当年李斯离开故乡上蔡(战国时楚地),去向天下大名之士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同时兼修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李斯的信仰都会是“忠君”和“报国”,所以嬴政对李斯极其信任,当时的地位可真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或许正是因为拥有太多,才会害怕失去,因此别赵高轻轻松松就策反了,违背了初心和最初的信仰。

这点怪不了李斯,因为这是人类的通病罢了,只可惜了老秦人近五百多年的努力了!

如果坚守信仰

赵高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说白了就是帮助秦始皇盖章的太监,没有什么实权,全靠嬴政的宠信而一步登天的。所以他知道仅凭自己和胡亥是无法篡改遗旨的,因此他才会威逼利诱李斯。

若李斯坚守信仰,那么赵高将一点机会都没有。

首先是因为大秦帝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举国上下就形成一套严格的法律,没有人敢逾越这套法律否则将会车裂、诛九族,身为靠背狱法而深得嬴政赏识的赵高自然不敢逾越半分。

其次是因为嬴政的母亲赵姬与假太监嫪毐的苟且之事,更是令嬴政对太监这一阶级是多么的厌恶,所以说赵高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阉人。

因此联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斯成为重中之重的事情了,也就是说李斯的一个决定能够完全改变秦国未来的命运。

如果李斯坚持自己的信仰,发布秦始皇的正确遗旨,迎会公子扶苏,那么秦朝或者就成为像汉朝那样的国家了。




安夏历史君


李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秦始皇当政时李斯也树立了很高的威望。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在剪灭六国的战略制定中,李斯建议“先取韩,以恐他国”被秦王政采纳和实施。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制定了有关的礼仪制度、拆除郡县城墙,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因此说李斯当时的威望足以左右朝廷政局。但是,他却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赵高狼狈为奸,篡改了诏书,让人很是不齿,其结局也是咎由自取。

史书记载秦始皇去世时留下了遗诏。遗诏上写着公子扶苏来主持这场主持葬礼,返回之后由他继位。因此,李斯如果不和赵高同流合污,扶苏应该能顺理成章成为秦二世。


岁月如歌声飘过


自秦始皇横扫天下,一统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实行郡县制,不得不说,这是一项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举措,而这些举措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李斯。

李斯身为秦相,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才华都很高,秦国流传下来的文学很少,唯一的一篇就是李斯的《谏逐客令》,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样,李斯在政治上面也是帮助秦始皇打理整个国家,可谓劳苦功高,但,李斯这么一个聪明的人,为何会在最后辅助残暴不仁的胡亥呢?

其实,李斯并非不知道扶苏公子得人心,要想朝纲稳定,立百世基业,扶苏公子是不二人选,但李斯却是有私心的人,就在国家和个人利益面前,他还是义不容辞的选择了自己。早在赵高知道秦始皇立扶苏为继承人之后,就找到了李斯,要李斯与自己同流合污,共同拥立胡亥,李斯原本是拒绝的,后来赵高就将蒙恬与李斯做比较,倘若扶苏上位,那么掌握大权的就该是蒙恬,而非李斯。试想,李斯原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岂肯容忍有人动摇他的地位。

再者,李斯崇尚的乃是法家思想,而公子扶苏却是儒家思想,李斯并不想成为第二个商鞅,倘若扶苏即位,那么很有可能李斯的思想便不再受推崇,不再被采纳,李斯的下场可想而知。

当然,按照题目假设,如果李斯没有于赵高合伙,而是转投支持扶苏,那么扶苏当上皇帝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毕竟内有李斯帮助打理朝政,外有蒙恬带兵镇守,加上扶苏在民间的威望,妥妥的可以登基大宝,即使赵高有篡改遗诏,扶苏只要能远离赵高的迫害,由蒙恬大军保护,以大义起兵攻进咸阳,分分钟就能拿下“叛军”。


小眼话世界


作为大秦帝国的开国丞相。李斯对于大秦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这个人,他并不是一个贤能的人。或者说他是一个能人,但不是一个贤人。

假如当时他能够为我想一想,不为秦朝想一想,不相信赵高的小人之言,和蒙恬蒙毅一起福利长公子扶苏,也许秦朝就不会那么快灭亡。但是事与愿违,他为了个人的名利,不惜为一个宦官所驱使。最终也弄得生死为天下笑。一生功业毁于一旦。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李斯。从正史的记载来看,前二世在少年时期,也就是在没有登上皇位的时候,表现的还是10分有气象的,他上台以后有许多政策也是有利于秦朝发展的,但是当时的秦朝已经是众矢之的,不是一两个精明的政治家或者一两项有效的政策可以缓解。可以这样说,晴儿是她碰上了一个不好的时代,碰上了一个不好的师傅。反正秦朝就是要灭亡的,不被刘邦项羽所灭也会被其他势力所灭。历史就是这样,永远向前,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





旧事旧人历史说


历史往往因为一念之差,这一念之差中却又很多又是注定了的。

李斯的人生有三个大转折点:师于荀子;佐于赢政;罪于赵高。

李斯的功劳在这我就不说了,书上都有。

观察李斯的一念之差,也就是其动机,我们通过他和赵高交流来判断!

赵高说:“皇帝临死前,曾召扶苏参加葬礼的这封信,没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这封信没有人知道,现在胡亥手里。决定由谁来继位;全由胡亥和我来决定了,你认为如何?”这是探听的口气。

李斯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反映出李斯对赵高的不满。但赵高早就对李斯的为人了如指掌,他让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李斯自觉不如蒙恬。于是,赵高乘机又说:扶苏刚毅而勇敢善战,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这话很能抓住李斯当时的心情。赵高接着又威胁说,天下实际上掌握在胡亥和他的手里,扶苏、蒙恬、李斯的命运也全都攥在他们的手里。

通过这些,我们发现,李斯的一念之差,秦国的未来,毁于李斯的嫉妒心,他嫉妒韩非子,于是又了焚书坑儒。嫉妒蒙恬,于是有了矫诏。

李斯做这些,没想到大后果,没想到赵高的动机,在震慑恐惧下做了决定。

他不认为扶苏会死的很惨。只要保住他们的名声,政治地位,是他这位政客的首要考虑。

所以,我也很惋惜,可是这一举动,让历史上本来政治优秀的李斯,变成了一个个不惜一切代价而想得到功名的政客。

一子落错,满盘皆输!历史从来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留下的只是我们后人的无限惋惜罢了!!!!


你笑贫不笑娼


李斯在秦统一中国中立下奇功,他博学多才,思想激进,不墨守陈规,在秦任丞相多年,深得秦始皇器重,李斯位高权重,在朝中极具影响力,在秦世皇死后,李斯如果刚正不阿,不与赵高为伍,凭他的权力和威望,完全可以左右时局,顺利让扶苏接班。但李斯贪度权贵,妒贤忌能,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害怕失去荣化富贵,而与赵高同流合污,篡改秦始王诏书,阴谋使胡亥上位,逼死长子扶苏,杀死大降蒙恬,最终被赵高用计击败,惨死街头,秦国也因胡亥赵高的暴政而灭亡。


日月同行天地广


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李斯也是功不可没的。李斯这个人也是很有才的一个人。但是在之后,他却了自己的利益,和赵高狼狈为奸,篡改了诏书,让人很是不齿。

就在西元前210年的时候,秦始皇开始了第六次的巡视。到了河北沙堆这个地方的时候,秦始皇给去世了。就在秦始皇临死之前,留下了遗诏。遗诏上写着公子扶苏来主持这场主持葬礼,返回之后由他继位。

但是因为赵高扶苏和蒙恬有矛盾,他们就开始打算阻止扶苏,策立胡亥为帝。但是李斯思考的却是,要是扶苏当了皇帝,重用的很可能就是蒙恬,说不准还会让他当宰相。所以,李斯和赵高不谋而合,打算拥护胡亥为皇帝。

在胡亥称帝两年之后,反秦举事已经时方兴未艾。但是这个时候的胡亥却在执着的修建着阿房宫等。

因为这件事情,李斯还有冯劫等人开始向胡亥上奏,请求他停止建立阿房宫等事项。要减少点服役。但是因为赵高在从中作梗,于是这个时候正在欢乐的胡亥大发雷霆,把李斯打入大牢。听说,李斯上谏这件事情,全都是由赵高一手策划出来的。他专门给李斯挖了一个陷阱,这样自己就可以独揽大权了。

在监狱里的李斯,也因为受着严刑拷打,最终被迫承认自己策反。最后及阻碍西元前208年的时候,李斯全家被杀害。但是,李斯为何不向皇帝伸冤呢?再则。李斯只是上谏,为何最后会被处死呢?

这里面有个中间人就是赵高。这个人阴险狡诈。当时的李斯根本无处还可以伸冤,因为伸冤的奏折根本到不了皇帝的手上,直接就在中途被赵高给劫走了。

最阴险的时,要处死李斯,皇帝肯定要见他。这两人一见面,就肯定会东窗事发。要是让他现在承认自己策反,在遭受了他们毒打和恐吓之后,最后李斯只能承认自己策反。本来还打算等胡亥派来的使节,自己翻供,但是赵高料到李斯会这样。于是就假意派自己的人钱去,让李斯以为是皇帝的人,在说了冤情之后,又是一顿毒打。所以在经历了几次以后,李斯终于不再说自己冤枉了。

其实李斯的结果也只能说是他咎由自取把,如果当时扶苏上位,可能他的结局不是现在这样。


百家姓在线


李斯是看好扶苏的,并且还有一层特殊关系。她不是沒挣取个,只是扶苏大仁义,一心想仁义施政。在当时社会几乎不可能的,沒有雄心壮志,把持不好朝政的。她知道秦朝大势己去,只能选择偷安。那知赵高,胡亥还是容不她。秦朝灭亡,只能怪赢政生的儿子不对,一个仁义道德,一个荒淫残暴,沒有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謝良清


难说,这得看扶苏公子是不是那块料。帝王多不多谋不要紧,但一定要善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古往今来,哪个大人物都是紧要之处走对了。

打蛇打七寸。

关键时刻把握不住,其他免谈。

当时,谁掌握警卫部队谁就有机会问鼎帝位。

问题是,谁都懂这个道理。

李斯想到了,赵高不会想不到。

这就要看警卫部队到底忠于谁。

平时吃吃喝喝不要紧,关键时刻掉链子就要命了。

从这方面看,赵高似乎比李斯对警卫部队影响力更大。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保证警卫部队拉得出打得赢能听话,李斯胜算不大。

这样一来,扶苏公子很难当上秦二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