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一直都不還政於劉禪,為什麼諸葛亮要帶甲士百人上殿?

狼的影子319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吻痕君”

經常看《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作為劉備最重要的左膀右臂之一,深得劉備信任,在跟隨劉備打天下期間,盡心盡力,使得劉皇叔從小壯大,最終三分天下,建立帝業。幫助劉備建立天下,劉備也沒忘記他、沒虧待他,封他為開國丞相。

諸葛亮

(181年-234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他的一生可以用以下幾個詞總結:躬耕隴畝、隆中對策、初出茅廬、赤壁鬥智、定鼎荊益、先主託孤、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病重而逝。

從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三分天下開始,赤壁之戰與周瑜鬥智鬥勇、獲取荊州、娶孫小妹,通過益州之戰、漢中之戰,平定荊州益州兩地,劉備夷陵之戰被陸遜打敗、病逝託孤諸葛亮,南平孟獲,北伐中原。一生都在辛苦勞累中度過,一心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己任。

諸葛亮一直都不還政於劉禪的原因

第一、劉備的託付、自己的理想。諸葛亮一生,選擇了追隨劉備,就希望實現劉備的夢想:一統天下、消滅曹操、孫權,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洛陽、長安)。諸葛亮也想像管仲那樣,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也想功成名就,輔佐劉禪一統天下,天下知名,青史留名,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第二、外部條件不允許。蜀漢剛建立劉備漢中之戰打敗曹操時,是蜀漢實力巔峰,但是,很快劉備攻打孫權,被陸遜一把火夷陵之戰,燒去了蜀軍大部分軍隊。實力一下子減弱到三國中最弱,面對外部曹魏、孫吳都比自己強大,曹魏繼承者曹丕、東吳的孫權,都是厲害人物,要是還政給劉禪,估計他有點鎮不住場子。

第三、劉禪自身問題與蜀漢政權集團內矛盾問題。劉禪當上皇帝時,年齡還不大,自己也沒有經常跟著劉備處理政務,雖然說是太子,但是他這個太子才當不久就當皇帝了。同時,劉禪的能力,不見得那麼強,能面對這麼複雜的國際環境,劉禪剛上臺,怎麼去決策、怎麼去用人、怎麼去制定政治舉措等等都是面臨的難題。

另外,當時蜀漢集團也不是一條心,益州集團以李嚴為代表的的當地勢力,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代表的的外來勢力,兩者之間並不是一條心,在政策、制度、用人、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分歧。因此,劉禪上臺,要是“帝王之術”運用得不恰當,那有可能失去平衡,使得一方獨大,容易造成權臣專權,但是諸葛亮是忠臣,不會這樣做,不會專權。

為什麼諸葛亮要帶甲士百人上殿?

這個問題有點不對。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直都是忠臣,劉備劉禪都很信任他,劉禪一直對諸葛亮以“相父”相稱,帶甲士上殿是為了保護自己,但是,對於諸葛亮來說,在朝廷上面,武將文臣一大半是以諸葛亮為首的,像趙雲、魏延、馬岱等等,都是諸葛亮這邊的人,他也不用帶百人甲士。

另外,自古以來,甲士不得上殿,更何況百人,自從秦朝時期就開始,甲士非召不得上殿(當時荊軻刺秦就是這樣、荊軻都追秦始皇了、甲士還不能上殿,因為無詔不得上來)。同時期的曹操,都沒有帶甲上殿。

還有,想一想,大臣們上朝,那說的是國家大事,很多機密性的事情,這麼多甲士,能保證都不洩露機密嗎?要是曹魏、孫吳用以重金賄賂,那豈不是會洩露國家機密。再說了,這麼多人集中在大殿,那麼上朝的大臣們站的位置都沒有了,還怎麼上朝議事,商談國家大事。

因此,諸葛亮是沒有帶百人甲士上殿的。

對於諸葛亮來說,他只想實現理想、實現劉備和自己的理想。對於權力、財富,他不那麼看重,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忠臣、智者”。

歡迎評論交流,點點關注


歷史的吻痕


先說諸葛亮為什麼要帶甲士百人上殿,再說諸葛亮為什麼一直都不肯還政於劉禪。

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在諸葛亮傳中,是沒有的,出現在晉書中東晉朝廷下詔讓桓溫效仿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就是說東晉朝廷讓桓溫模仿諸葛亮的故事,跟諸葛亮一樣當個忠臣,帶著甲士百人一起上殿。



我想說的是,這可能嗎?

一個偏安一隅的蜀漢政權,陪同一個丞相一起上殿的武士都有上百人,那文武百官站在哪裡?諸葛亮的歷史定位,無論哪一個朝代,均認為諸葛亮定位是一個忠臣。

諸葛亮在南征之前,劉禪賜給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沒錯,諸葛亮是有隨身甲士,可那是皇帝劉禪賜的,而且甲士是不可能隨諸葛亮上殿的,說帶著甲士百人一起上殿,根本就是沒有根據的。



況且,諸葛亮已經開府治事,所有的政事事無鉅細,都是諸葛亮決定的,諸葛亮總共在劉備死後掌權11年,前三年為劉備守孝,最後六年都在北伐曹魏,中間還有一年南征,諸葛亮基本上不需要到劉禪的朝廷來上朝,或者很少來,沒有必要搞這個排場,這也不符合諸葛亮的一貫作法。

對於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一起上殿,不是事實,是後人杜撰的。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還政於劉禪呢?

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1、劉禪的年紀。古人是22歲弱冠,也就是成年,劉禪即位時,只有17歲,至少要等5年以後,才能成年,也就是要等到公元228年才能成年,而從這一年開始,諸葛亮已經開始北伐,直到病死,北伐是需要諸葛亮直接在前線作戰指揮,根本沒有時間再去管還政劉禪了。

2、諸葛亮的理想。在隆中對中說道,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對諸葛亮影響最大的就是管仲,管仲輔佐齊桓公的方式,也就成為了諸葛亮的榜樣,諸葛亮就是想讓蜀漢政權創造或達到管仲與齊桓公那樣的政治模式,管仲主政處理實際政務,齊桓公作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正因為這樣的理想,才讓諸葛亮沒有還政於劉禪。



3、劉禪的能力問題。劉禪這個人能力如何,看看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的表現就知道了,等到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蔣琬和費褘都去世後,劉禪就開始親近小人,開始導致朝政黑暗,宦官弄權,這是誰造成的?就是劉禪,諸葛亮會不明白嗎?如果讓劉禪當政,那麼諸葛亮如何北伐?如何完成劉備的心願?

諸葛亮沒有還政於劉禪,只能說明諸葛亮是一個忠心的權臣,並不說諸葛亮有不臣之心,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權臣,如西漢的霍光,明朝的張居正,都是忠心的權臣。



再來看諸葛亮對自身的安排,雖然諸葛亮身兼多職,但諸葛亮的任何職務都是不能世襲的,也不能傳給後代,這就排除了諸葛亮纂權的想法。

再來看諸葛亮的家財,諸葛亮本來就出身士族,出山前家裡雖然不是很有錢,但養活一家人沒有問題,到後來官至丞相的所有家財是: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家無餘財。

一個既不貪財,又沒有世襲權力的大臣,不是忠臣,天理難容。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大權獨攬、權傾朝野是真!但這也正是樂不思蜀的劉禪求之不得的事,不需要還政。

關於傳說中扶不起的阿斗,看了以下幾件事,會發現劉禪,其實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同時也能明白,他為何批准諸葛亮帶百人上殿。

1、234年,諸葛亮病逝後,劉禪沒依慣例設丞相,用了四五年時間穩定局勢後才漸漸放權,讓蔣琬、費禕二人相互制約,達到自己既清閒又統把朝政的目的。

2、楊儀以諸葛亮的繼承人自居,飛揚跋扈斬殺了魏延。兩大元老與國家柱石突然離去,局勢危機混亂程度可想而知。劉禪隱忍不發而當喜慶之事,大赦天下,以寬民心,矇蔽楊儀。第二年局勢稍穩,將楊儀貶除。

3、249年,夏侯霸投奔蜀漢,劉禪安慰他說:“你的父親(在定軍山被黃忠斬殺的夏侯淵)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張飛老婆是夏侯淵親侄女,劉禪的皇后是張飛的女兒)。

4、258年,姜維啟奏劉禪處死黃皓。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劉禪命黃皓向姜維謝罪。

5、諸葛亮北伐,司馬懿曾用離間之計,散佈謠言,說諸葛亮擁兵自重,有造反跡象,而劉禪沒有中計。

6、司馬昭設宴,演蜀舞奏蜀樂,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看了劉禪的以上言行,如果站在他的角度看,就會發現,他很有智慧,只是顯得胸無大志,不貪戀權位,不適合當皇帝,但適合做一個逍遙自在的富家翁,這也是人生的一種灑脫務實的態度,是人生在世的一種高雅飄逸的境界!

瞭解了劉禪的為人,就不難理解:諸葛亮帶百名侍衛上朝。

這事《晉書》中記載:“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可以說是劉禪感恩諸葛亮對蜀漢所做的貢獻,特批“相父”帶一百名甲士上朝。對諸葛亮而言,既是象徵顏面與地位,更是安全的保證。

諸葛亮輔佐完劉備,又輔佐劉禪,其功無人可及(軍事、政治、經濟、法制等方面)。

劉禪需要諸葛亮輔佐朝政,更需要諸葛亮這棵大樹遮風擋雨!或者也可以這麼理解劉禪的心理活動:管你們(包括對後來的姜維)怎麼折騰,只要能讓我清淨玩樂、別一個個在我耳旁投訴告狀就行了。


碧水青山0


諸葛亮是家喻戶曉的智慧化身,劉禪則是諸葛亮上司劉備的兒子,劉備伐吳失敗後白帝城託孤就是將劉禪託於諸葛亮,公元223年6月,一輩子為匡扶漢室江山而不停奮鬥的劉備駕崩,子承父業,劉禪成了蜀漢的第二任皇帝,當然他也是蜀漢的第二位皇帝。


劉備的駕崩標誌著屬於劉備的時代已經過去,劉禪的繼位並不代表是屬於劉禪的時代已經來臨,因為劉禪成為了皇帝后並未掌握實權,是由諸葛亮處理政務大事,所以準確的說是屬於諸葛亮的時代,諸葛亮由以前的“參謀”成為了一位統帥。為何會如此?

扶不起的阿斗

劉禪是劉備的兒子,還在嬰兒時期就已經很出名,趙雲七進七出長坂坡將曹軍殺得人仰馬翻,救出的就是劉備的兩個媳婦和兒子阿斗,後來更是留下來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的佳話。劉禪被救出後,自然就安排在了大後方,所以劉禪是出生於亂世,成長在安樂窩的。自然就有富家公子的通病:吃喝玩樂,不思進取。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的時候才17歲,相當於現在的高中都還沒畢業,何況劉禪是養在深宮,不諳世事,完全的就是一個職場小白。由他來挑起蜀國的大梁是絕對不可能的。


劉禪在繼位後的表現也證實了他確實是吃喝玩樂,不思進取。整日沉迷於聲色犬馬,就是一個敗家子,所以讓他親政就是毀掉劉備的心血。

北伐事業需要強有力的領導

戰爭是兩個國家或者集團的互毆,需要整合調動所有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因此就要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劉禪雖然是劉備的兒子,但是無才無德,沒有任何成績,就是一張白紙,在繼位之初能以漢室正統唬住眾人,時間一長不服的人就會出來鬧事,劉禪是沒有能力把控局勢。


諸葛亮則是劉備時期的元老,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初期,關羽和張飛甚是不理解劉備為何會如此聽諸葛亮的,經過博望坡一戰,張飛就對諸葛亮是服服帖帖,連張飛對對諸葛亮都是言聽計從,更何況是蜀漢的其他人。劉備死後,蜀漢最有話語權的就是諸葛亮,軍政大權在手,就可以調動蜀漢國內的資源運行北伐戰爭這部巨大的戰爭機器。諸葛亮的多次北伐嚴重削弱了蜀漢的國力,蜀漢依舊鼎立三國,要是換做是劉禪,早就是國破家亡。

諸葛亮事必躬親

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尤其是白帝城託孤更是把匡扶漢室的重任落在的諸葛亮的肩上。劉禪終究是扶不起的阿斗,皇朝中又無人可用,軍事大事都是由諸葛亮處理。在諸葛亮看來,出了過錯就是辜負了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他事無鉅細,都是親自處理。後世就有人說諸葛亮不是病死的,是累死的。是以匡扶漢室江山而累死的。

由此來看,諸葛亮不還政於劉禪,也是實屬無賴。

再看諸葛亮要帶甲士百人上殿這事,真假難辨。

有可能是假的。自古以來甲士沒有皇帝的徵召是不允許上殿,諸葛亮是蜀漢實際的一把手,聰明的諸葛亮是不會帶甲士上殿的,這會落人口實,成為一個把柄。

也有可能是真的。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帝繼位就要立威,還要培養自己的人。一般的操作就是把前朝的官吏免職甚至誅殺,被免職的典型就是乾隆繼位後貶掉李衛,被誅殺的典型就是康熙親政前擒鰲拜。還有種可能就是防止有亂臣賊子趁劉禪根基未穩,犯上作亂,所帶甲士是保護諸葛亮和劉禪2人的。

這事真假難辨,且當飯後談資吧。我是策神,專注歷史,堅持原創。歡迎大家關注。


策神歷史


章武三年春,劉備於永安向諸葛亮託孤。一般來講君王託孤是希望老臣在少主不能掌權時代理政務,待年幼的君王成長後還政,以規避主幼國疑的政權動盪。

但是永安託孤卻不一樣,劉備向諸葛託付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兒子,更是自己未競的事業。並且兩相權衡中興漢室,匡扶天下的事業比兒子更重要!諸葛亮對他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忠心的臣子,同時也是共同奮鬥的親密戰友。劉備實際上是把自己的理想託付給諸葛亮,所以才有所謂“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並且隨後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劉備清楚的認識到如果說想要達到復興漢室的理想,必須讓諸葛亮成為季漢的領袖,與其大權,戮力北伐方才有機會。這個重任放眼季漢唯有諸葛亮能承擔起來。

所以才有後來的封武鄉侯,開府治事,隨後又領益州牧。所謂:“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這本來就是劉備的政治遺囑,是寫在詔書裡公佈的。大權在握後諸葛亮無時不刻想著劉備的囑託,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才有後來的征討南中,穩定後方。以弱擊強,誓師北伐。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為了實現匡扶漢室的理想。

建興十二年,長年的政務、軍務操勞終於拖垮了諸葛亮。將星隕落於五丈原,季漢一統天下的機會也隨著而去。此時距離永安託孤已經十一年有餘。

以上便是為什麼不還政的原因,季漢存在的價值與核心競爭力就是匡扶漢室。失去這個理想,季漢作為國家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這就是所謂的大天下和小天下之爭。而劉備真乃一代英雄,臨終前念念不忘的始終是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理想,這是一個到死都在燃燒的男人。諸葛亮選擇了士為知己者死,為了這個君臣共同的理想燃盡了自己的生命。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史書上的寥寥數字卻有泰山之重,這也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好,接著說第二問題。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

在《晉書 桓溫傳》中有這條史料。

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這是東晉朝廷在簡文帝繼位時給桓溫下的詔書,要桓溫依照諸葛亮故事甲杖百人上殿,並且賜予桓溫金銀財寶。這個詔書為什麼挑諸葛亮的例子,不挑曹操、王莽(這兩貨當權臣時估計也沒少帶甲士)?大家想一下,首先桓溫是權臣,東晉朝廷希望同時桓溫也是個忠臣。歷史上即是權臣又是忠臣的例子是誰?就是諸葛亮啊。所以這個詔書還有個隱喻就是勸誡桓溫要想諸葛亮一樣盡忠輔政。這才是這個詔書的意思。這恰恰證明了在東晉時期諸葛亮是忠臣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了。

那三國史料裡有沒有蛛絲馬跡呢?我找到了這條史料。

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

這是蜀漢朝廷下明詔賜予諸葛亮的排場,是褒揚諸葛亮功績的表現,並無不妥。除此外我再沒有在三國史料中找到隻言片語了,證明這個事其實很正常。並且諸葛亮自己就很注意分寸,李嚴勸諸葛亮加九錫,被諸葛亮言辭拒絕。第一次北伐,馬謖違反調度,大家都是這是馬謖的鍋,諸葛亮硬是給自己連貶三級。這不光光是一種道德品質的體現,更重要的是諸葛亮自身所倡導的依法治蜀的理念。諸葛亮才會對自己進行苛刻的要求,並且拒絕那些僭越的行為。


建寧李俊陽


諸葛亮一心忠於漢室,他的最大理想是統一天下,再造漢朝;雖然他權力十分的大,但是他並沒有曹操一樣的野心,他北伐時劉禪一紙詔書還是可以將他從前線召回來。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這是他身為丞相應得的儀仗,並非是為了彰顯他的權力;曹操不僅帶甲士上殿,還有“劍履上殿、贊拜不名、入朝不趨”的特權,後來更獲得了魏王的爵王。如果指責諸葛亮帶甲上殿,那跟儒者趙良指責商君出門有護衛一樣荒誕不經;趙良曾指責商君出門有甲士數百相護,這跟五羖大夫百里奚出門不帶一個甲士形成鮮明對比。

每個朝代都有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同身份爵位的人擁有不同的待遇,嚴禁私自僭越,否則以大不敬之罪處理。通常臣子要見帝王,都要提前給值門官通報,由值門宮大聲傳遞消息;如果君主同意見臣子,那麼宮門官會大聲說某某請進,這時大臣們要脫掉鞋襪,去掉隨身攜帶的武器,彎著腰快步進去見皇帝。見到皇帝后要三跪九叩,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得到皇帝免身的口喻後才能站起來,得到皇帝賜坐後才能坐下來。曹操的特權就多了,他可以直接進宮面聖,不用脫鞋去襪,不用解除武裝,不用三跪九叩,可以直接坐著給皇帝講話。身為大臣,不僅身前要根據自己的級別說話做事,死後墳上栽幾顆樹,栽什麼樣的樹都要根據級別來定。

諸葛亮身為大漢丞相,身負統一天下的重任,國家內政外交,軍爭經濟,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斷生效,他自然擁有很多的特權。 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更多的只是彰顯他受到的皇恩浩蕩,體現他身份地位高而已;真要是劉禪想取消這一特權,他一道聖旨就可以取消,只不過劉禪不願意取消諸葛亮的特權罷了。諸葛亮不僅是大漢的丞相,更是先帝的託孤大臣,是現任皇帝的仲父,說他是站著的太上皇也不為過,因此他有一些特權也是正常的。

劉禪的能力遠遠不及他的父親劉備,更遠不及仲父丞相諸葛亮,因此他雖然親政了,但是大小事情還是諸葛亮說了算。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並沒有影響劉禪權力,因為他做的事都是在給劉阿斗打江山,保江山;先秦兩漢時的丞相開府治事理國也是常態,皇帝可以過問,也可以不過問的。劉禪大智若愚,他深知仲父丞相諸葛亮不會奪他的權,由丞相辦事他也放心省心,治理國事本來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有諸葛亮替他做,何樂而不為呢?如果沒有治國理政的本事,親政還不如由忠心的丞相來做;比如曹操如果還政漢獻帝,那麼以漢獻帝的能力,他能統一北方嗎?


大秦鐵鷹劍士


瀉藥

所謂帶甲士上殿不是什麼大事,不是沒事砍皇帝、秀肌肉。其實是一種特殊待遇,甲仗多少人就是朝廷對大臣待遇的規定級別。

要說起此事多說一個人他叫桓溫。

諸葛亮集: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

晉書桓溫傳: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即諸葛亮和桓溫待遇級別:甲仗百人

有要達到甲仗百人可不是容易的事,權力 地位資歷 功勞的要求不低。

比如桓沖和功勞不小的謝安都沒達到。

晉書桓衝傳:又詔衝及謝安並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

桓衝謝安規格:甲仗五十人

再說一句村夫可是兩晉皇室和士大夫的精神偶像,後來被追封武興王。

讓桓溫效仿諸葛亮的聖旨是東晉朝廷下的,朝廷希望桓溫像“諸葛武侯忠誠於晉國。

晉書王坦之傳:簡文帝臨崩,詔大司馬溫依周公居攝故事。坦之自持詔入,於帝前毀之。帝曰:天下......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陛下何得專之!帝乃使坦之改詔焉。

晉書桓溫傳:及帝不豫,詔溫曰:吾遂委篤,足下便入,冀得相見。便來,便來!於是一日一夜頻有四詔。溫上疏曰:聖體不和......至如臣溫位兼將相,加陛下垂布衣之顧,但朽邁疾病,懼不支久,無所復堪託以後事。疏未及奏而帝崩,遺詔家國事一稟之於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溫初望簡文臨終禪位於己,不爾便為周公居攝

說到底就是晉朝廷“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希望桓溫以諸葛亮為榜樣,而不要篡位,拿諸葛亮的忠誠,來束縛桓溫的行為。玩起了道德綁架……

朝廷:諸葛亮的甲仗百人上殿是要欺君篡位,你效仿一下怎麼樣?

桓溫:好呀!

簡文帝:我要死了,你要效仿諸葛亮和王導輔政!

桓溫:你個糟老頭子,我信你個鬼。

你認為說的通麼?難道司馬家的智商全被宣王景王、文王給透支了?僅僅甲仗百人就是亂臣賊子的結論是不對的。

至於不還政劉阿斗巴不得呢!看看自己親政什麼鳥樣。不過村夫還好拿劉阿斗當牌位。

他要是碰見朱厚照……

他能活到五十都是問題……



紅旗插滿世界


諸葛亮是蜀漢政權的丞相,他受劉備託孤,忠心耿耿,勵精圖治。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千百年來人們紀念和崇拜的偶像。我認為,就諸葛亮而言,他的政治才能要比軍事才能高。他對蜀國的治理確實是三國中最好的,農工商業發展很快,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他的一篇《出師表》道盡多少儒家志士為國操勞的艱辛。深入不毛結束南方戰亂,六出祁山為報先主知遇之恩,流盡最後一滴血身死五丈原。

最近,有一幫人,不知出於什麼目的,在網上專門對諸葛亮、岳飛、文天祥等千百年來的英雄人物吹毛求疵,以黑他們為榮。我要告誡網友,要察亮眼睛,明辨是非。關於諸葛亮的記載應該是非常真實和客觀的。《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是蜀國人,他對諸葛亮的事蹟感同身受,也沒有人篡改他的記述。


賽麥大弘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諸葛亮。劉備死後,諸葛亮按照劉備囑託,繼續替劉備的兒子劉禪管理國家,當時是戰亂,諸葛亮常年在外征戰,也無暇顧及此事。再有就是劉備曾對諸葛亮囑託“其若不才,君自取之”,這也是安撫了諸葛亮,你就盡心盡力的治理國家吧,不要有顧慮,劉備自知諸葛亮的為人,一定會盡心盡力的把國家治理好。

既然諸葛亮沒有篡權的企圖,那就是當時周邊國的環境影響,加之國內人才匱乏,所以才不放心把權利交給劉嬋。

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應該是後人杜撰出來的,諸葛亮手握掌管國家的權利,為何要帶甲士百人上殿呢。


山海同歡


為什麼不還政於劉禪?後主能力不行,只知享樂的後主治理不了國家。樂不思蜀的君王能行嗎?武侯受白帝託孤,殫精竭慮,恐難報知遇之恩。蜀國好比創業企業,必加強中央集權,類船小好掉頭,一隻筆效率高。另帶甲百人上殿屬無稽之談。丞相身邊帶甲百人護送是後主的優撫,出行帶百人,上殿帶百人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