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糖小作坊陆续关闭,农村糖匠另觅出路,古方红糖会消失吗?

云南的红糖远近闻名,而其中古方红糖近年来更是深受消费者追捧。

一说红糖,普遍认为古方的好。但古方红糖到底好在哪里,几乎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这在小编看来,古方红糖的价值,主要在于其传统工艺这一附加值上。

近年来,一些红糖产地出于卫生条件等方面的考虑,政府相关部门开始陆续对农村传统制糖工艺的制糖作坊进行关闭,一些农村糖匠不得不另觅活路。人们开始担忧,古方红糖的传统制糖工艺有一天会面临失传。

制糖小作坊陆续关闭,农村糖匠另觅出路,古方红糖会消失吗?

糖匠熬制古方红糖

A、古方红糖的“创造”者:糖商

其实在云南,早前的红糖,并没有“古方”一说。区分也大都是以外形而论的,比如“砖块红糖”、“小碗红糖”什么的。而今已出现了“草包红糖”、“元宝红糖”、“心形红糖”、“小方块红糖”等等。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原来“体形”偏大的红糖正在加速“瘦身”,从早前1斤多重一块缩小至现在的20多克一小块。

近几年来,由于传统制糖工艺成本逐年增加(原料与人工),加之糖商为了给传统手工红糖增加卖点,更好地区别于现代制糖工艺红糖,提升产品附加值,便开始使用“古方”、“古法”等宣传热词。

除此之外,你可能还见过更多关于古方红糖的推广术语,比如:XX道工序,纯手工古法制作,云云。这些都是真的吗?小编以一个古方红糖制作工艺亲历者的身份告诉你:其实真不一定。

就拿工序来说,无论是红河弥勒,还是普洱镇沅,主要工序就是那几个:榨汁、旺火、赶水、打沙、装模。对于一上来就是几十道工序的推广信息,即便是从甘蔗种植阶段开始计算,我也没凑出这么多来。这一点上我的理解是,可能是信息推广方把工序过于细分了。

制糖小作坊陆续关闭,农村糖匠另觅出路,古方红糖会消失吗?

古方红糖装模

B、古方红糖的“标准之痛”

我们这里所讲的古方红糖,是指传统工艺制作的红糖。自古至今,传统工艺红糖,都没有一个清晰的制作标准,每个糖匠掌握的技术熟练程度不一,加之判断上的细微差别,导致每一锅红糖品质都不尽相同。

虽然无明确的制作标准,各个产区的古方红糖的制作工序差别很小,其中四大工序基本相同:榨汁、旺火、赶水、打沙。

古方红糖之所以很难制定生产标准,是因为其存在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

1、气候原因。雨水气候与干旱气候出产的甘蔗,汁液的甜度是有一定偏差的,出来的糖的品质也是有细微差别的;

2、火候掌控。与现代制糖中的蒸气加热设备不同,无论是早前的柴火土灶,还是现在的煤炭灶,火力大小都是不受人为控制的。这就直接导致每一锅糖蜜加热时长无法固定长短,而只能随机;

3、糖匠本身。传统手工艺制糖,是纯手工活,每一锅制作都有细微差异。再加上每个糖匠掌握的技术熟练程度不一,这就更无法统一标准了。

制糖小作坊陆续关闭,农村糖匠另觅出路,古方红糖会消失吗?

小碗红糖

C、古方红糖制作工艺面临失传

所谓传统(古方)制糖工艺,核心在于糖匠。

制糖技艺经一代又一代糖匠传承下来,至今能熟练熟握这门古老技艺的人并不多,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制糖技术的创新,农村的年轻人大都不愿学习这门被认为“无前途”的“乡土手艺”。

有些红糖产区,当地政府部门开始对制糖小作坊加以严格管理,并出于卫生条件等方面的考虑,开始关闭小作坊。直接导致原有的糖匠没了“饭碗”,继而另觅活路。

小编去过云南很多产糖地区,曾经制糖使用的土灶连锅(诸如六连锅、八连锅、甚至N连锅……)已经所剩无几了。比如在云南非常有名的红糖产区----竹朋坝子,别说制糖小作坊难觅踪影了,就连甘蔗种植的农户也较以前少了很多。

也有些红糖产地为了保护传统制糖工艺,允许一部分作坊从事古方红糖生产,前提是必须达到政府相关部门所要求的生产标准。但这毕竟只是少数。

PS:小编用了整整五年时间,走访云南许多古方红糖产区,学习传统制糖技艺,了解制糖文化。并整理出了有关古方红糖方方面面的真实信息,希望对朋友了解古方红糖、辨别古方红糖等有所帮助。接下来每天一篇图文 ,敬请朋友们关注@小农熊熊,明天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