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不造車,卻所圖甚大

對華為來說,造車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造車。既沒有技術積累也沒有業務優勢,只能靠著自己的ICT優勢在汽車價值鏈中混混日子這樣。

華為不造車,卻所圖甚大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對華為來說,不造車,既是其創始人任正非一直以來所堅持的,也是一家科技企業在嘗試染指汽車行業時所應該做的。造車殼子,做系統集成商,是主機廠該乾的事兒,科技企業應該做的,是努力在價值產業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眾所周知,目前不管是科技企業還是車企都在極力攻關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智能生活場景等幾個課題,為的就是在未來的汽車市場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未來,前端的汽車製造和銷售環節所能帶來的利潤將遠遠低於“增量”業務。

與BAT三家專注於提供軟件不同,華為的思路可能更側重於硬件(車載設備)。

華為不造車,卻所圖甚大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上海車展的媒體溝通會上謙遜地稱,“如果廠家都說(車載設備)要自己做了,那就沒我們的份兒了。”其實,他比誰都清楚,主機廠不可能自己做所有設備,出於成本控制和技術積累的考量,主機廠勢必會引入外部供應商。這不僅是蘋果、谷歌、BAT的機會,也是華為的機會。

華為目前涉足汽車產業最核心的優勢在哪兒?是5G技術。人工智能與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勢必會在未來產生大量的通信互聯需求,擁有5G技術的華為,將在這一領域大展拳腳。

華為不造車,卻所圖甚大

而不管是人工智能還是自動駕駛,對華為來說,其機會首先是來自於計算平臺。徐直軍舉例說,目前部署在實車上的自動駕駛和泊車模塊,大部分車廠的共同做法就是買英偉達的板卡。“那板卡還挺貴的”,徐直軍戲稱道。

華為不造車,卻所圖甚大


而這也恰恰是目前自動駕駛汽車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將算力部署在本地,基於單一車輛的算力平臺,需要考慮車規要求和能耗,隨便一輛自動駕駛測試車輛,其成本都在50萬以上。那如果將算力部署在雲上呢?

於是就可以順理成章的介紹自家產品了。華為在自動駕駛服務方面的試水之作,叫做“八爪魚”。

華為不造車,卻所圖甚大

我們知道,在雲計算層面,華為的技術經驗積累或許不如谷歌、BAT等科技企業,但華為的核心優勢和最大優勢就在於,它擁有全球領先的5G通信技術。因為如果將自動駕駛算力部署在雲上,儘管計算速度非常快,但在接下來所面臨的數據傳輸問題上,華為的通訊設備優勢就能凸顯出來。

不得不說華為眼光之毒辣,用通訊和算力這一自己的固有優勢,讓那些做夢都在想如何降低自動駕駛成本的主機廠選擇自己。

華為不造車,卻所圖甚大


但弔詭的一幕是,儘管華為擁有先進的5G通訊技術,但卻只是一個設備供應商,而真正讓5G成為現實的,是各大電信運營商所鋪設的5G通訊基礎設施。儘管算力在雲上,華為也有實實在在的通訊優勢,但他們目前在做的,還處於本地智能階段。

而業內對於自動駕駛未來的發展方向早就吵得不可開交,本地智能和車路協同兩大陣營誰也說服不了誰。前者資源浪費過高,後者又太過依賴互聯網,當網絡不能隨時保證實時性,自動駕駛也就會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一手打算兩手準備,華為目前也是在做兩手準備。當下做好本地智能的同時,將目光放在雲算力上。目前谷歌和特斯拉在做的基於單車的自動駕駛系統,就是出於基礎設施存在缺陷的現實考量。

華為不造車,卻所圖甚大


而一旦當5G商用大規模實現之後,沒有了通訊基礎設施缺乏的困擾,華為才能在汽車產業為自己開闢新的紀元。

華為目前已與國內幾乎所有的大型主機廠簽訂了不同層面、不同側重、不同方向的合作協議,如果這些協議最終都能得到有效執行,華為也就將成為事實上的主流汽車供應商。

徐直軍一面表示未來汽車有70%的價值屬於增量業務,也就是屬於華為的菜;另一面還擺出一種“我們都行,做不做都沒事”的姿態。但其實,就華為的這些動作而言,其對汽車產業的圖謀,早已是司馬昭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