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这些项目的做法可学可用——长沙3个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启示

【特别关注】这些项目的做法可学可用——长沙3个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启示

4月8日,全省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现场会在长沙召开。会议安排参观考察的长沙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长沙市生活垃圾深度综合处理(清洁焚烧)项目、长沙市岳麓污水处理厂等3个环境基础设施项目,让与会代表眼前一亮。

不少与会者说,我省专门就环境基础设施召开现场会,近年来还是头一次,长沙这些项目的经验可学可用。

加大投入力度,补齐环境设施短板

说起地沟油,人人喊打。如何从源头规范餐厨垃圾收集,杜绝“地沟油、潲水油”回流餐桌,与会代表在长沙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找到了答案。

该项目于2012年6月建成投产,按照“全面覆盖、分步实施”原则分两期建设,投资2.2亿元。随着长沙市2016年底在全国率先启动餐厨垃圾全覆盖收运工作,该项目作为特许经营的承载主体,日均处理规模达到800多吨,也是国内收集处理餐厨垃圾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

目前,该项目收集范围覆盖长沙市内五区、望城区、长沙县及浏阳市、宁乡市城区,涉及2.5万余家餐厨垃圾产生单位。

据了解,在长沙市餐厨垃圾全覆盖收运试点之前,一些不法商贩把餐厨垃圾收集起来炼制地沟油,已经形成黑色利益链。如果仅靠单个回收企业或者政府简单的管理办法,很难斩断黑色利益链。为此,长沙市加大投入力度,配备了专业执法队伍,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法制管理、政策保障”的一整套模式。

位于三汊矶大桥西侧的长沙市岳麓污水处理厂,承载长沙河西80%的污水处理任务,服务面积约108.59平方公里,也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

项目一期工程于2008年10月投产运行,投资7.3亿元。二期提标改造及扩建工程投资13.99亿元,于2018年底完成,污水处理能力整体提升到每日45万吨,将极大缓解长沙河西日益增加的污水量和现有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对保护湘江库区和龙王港河的水环境具有关键作用。

高起点规划,有效破解“邻避效应”

在长沙市望城区的桥驿镇黑麋峰,有一个固废垃圾填埋场。其西侧,长沙市生活垃圾深度综合处理(清洁焚烧)项目已经投产,不仅清洁焚烧垃圾(设计日处理规模5000吨),还能用垃圾发电,已于2018年1月并网试运行。

将垃圾焚烧处理项目选址在原有的固废垃圾处理场内,成为有效破解“邻避效应”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民众对垃圾填埋、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极为敏感,由“邻避效应”引发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

不仅选址科学合理,长沙市生活垃圾深度综合处理(清洁焚烧)项目采取高标准设计,主要工艺系统由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的日立造船株式会社负责设计。来到该项目参观的不少与会者感慨,这座“花园式工厂”干净整洁、鸟语花香,将他们脑子里垃圾焚烧发电厂“恶臭扑鼻、苍蝇绕身”的印象一扫而空。

项目运行一年多来,累计处理生活垃圾约240万吨,各项生产运行指标全面达到设计标准。其中,烟气排放指标全面优于国家最新标准和欧盟标准,二噁英测定均值仅为国家标准限值的2%至5%。目前,项目已经启动二期工程,日处理规模将达到9000吨。

由于清洁焚烧项目给力,固废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库存从2017年的7000多吨下降到目前的1000多吨,沼气及臭气产生量大幅减少。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我省城镇化快速推进,原有的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处置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长沙、衡阳、株洲、常德(含二期)、澧县、益阳、郴州(含二期)、永州已经建成8座垃圾焚烧处理项目,还有一批项目正在推进中。

社会化运作,让项目可持续发展

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普遍投资较大,在严控政府性债务增长、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下,资金筹集问题如何解决?

面对参观者的提问,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经营方给大家算了笔细账。

长沙市生活垃圾深度综合处理(清洁焚烧)项目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总投资25.86亿元。项目资本金由企业出资,资本金以外的资金由银行贷款解决。企业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协议,除了每千瓦时0.65元的发电收入外,由政府在特许经营期限内(25年)额外补贴每吨109.9元的垃圾处理服务费,每年保底处理量180万吨。“垃圾焚烧发电收入、垃圾处理服务费构成了项目稳定运营的现金流。”

长沙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资源化利用之路走得更远。餐厨垃圾经统一收集处理后,将废水、废油、废渣分离,废水达标排放,废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自用和上网;废油通过加工制成工业级混合油出口欧洲;废渣通过蝇蛆养殖制成高蛋白饲料原料,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用于农林施肥。项目运行以来,餐厨垃圾收集总量达100余万吨,提炼废油脂5万余吨,年发电量超过1000万千瓦时。

长沙市岳麓污水处理厂是广东省联泰集团投资的BOT项目,目前已启动三期扩建工程。该集团还在邵阳、岳阳等地运营了污水处理项目。

根据本次会议部署,我省将以PPP模式推动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推进机制,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审核:刘立平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省人大常委会启动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举报电话0731—85309464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集中开展“一法两条例"培训 严格打造高素质生态环保执法队伍

我省环保铁军获“国字号”殊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