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有原住民吗?

用户8059536052080


东北,是清代以后形成的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概念,在近代历史上,东北曾指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和内蒙东部。而在现代,则主要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历史上,东北地区是一个小数民族聚居的区域,他们是东北的主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里。

远古时期,住在东部的人们就和中原有着联系,见于典籍记载最早者为肃慎族。传说肃慎族在舜禹时代就和中原地区建立了联系。夏商周时期,肃慎族仍然和中原保持着联系。

《尚书》有“周成王即伐东夷,肃慎来贺”的记载。《春秋左传》中也曾说过“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战国时,东北南部归燕国管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东北南部设立辽东、辽西郡。汉承秦制,基本未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不息,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但这一时期的东北却相对稳定,是人口大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在东北大部分地区设立了行政机构。经过人口的大发展,到了辽、宋、金、元、明、清时期,东北少数民族多次南下中原,有的还占有了不分地区甚至建立了全国证券。到了近代浅析,东北地区的土著居民形成了以满足为主体的新民族群体。

满族

满族的先人,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时期前商周时期的肃慎族,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一倍,东濒大海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汉朝时肃慎改称挹娄。隋唐时历史古籍将这些部落统一称呼为靺鞨,辽金时,女真族继靺鞨之后兴起,13世纪初,蒙古灭金,女真人又受制于元朝。明朝时,女真人分为建州、海西、东海三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经过两代经营,与在1635年,皇太极宣布废除女真“诸申中”旧称,定族名为满洲,满族的名称政治确立。

蒙古族

蒙古族源溯于黑龙江上游地区,额尔古纳河东岸一代,五代时期独立成一个民族。《契丹国志》有“正北至蒙古里国”一句,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蒙古族名。《辽史》又有萌古国和远萌古国之分。辽末称之为谟葛失、毛割石。金代称盲骨子、朦古国、蒙古。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所有蒙古部落后,蒙古才成为该民族的统称,沿用至今。

锡伯族

锡伯族是居住在嫩江流域的一个古老民族。据沈阳《太平寺碑记》所载:“历史明载世传之锡伯部族原居海拉尔东南扎赉托罗河一带。”也有人认为锡伯族最早居住地可能在黑龙江一倍或更远的地方,以后逐渐南移到海拉尔东南的扎赉托罗河附近。到了明末清初,锡伯族居住在嫩江和松花江流域,隶属于科尔沁蒙古,康熙三十一年,科尔沁蒙古王公归顺后金,所属锡伯族部也同时归顺,分驻与齐齐哈尔、伯都纳、墨尔根三地,隶属于黑龙江僵局和吉林将军管辖。

赫哲族

“赫哲”一词,按汉语的意思是显赫的有道德的人们,世代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清代时,赫哲族的地理分布较为广泛。

达斡尔族

清康熙六年六月,达斡尔1100余人编为11个佐领,这是第一次载入文献的达斡尔族,当时译作打虎儿。清前期,达斡尔族主要活动在东至牛满江一倍、中经精奇里江、西达石勒喀河、西北到外兴安岭的广阔区域内。

鄂伦春族

明末清初一直游猎在黑龙江一倍,后来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再次游猎的鄂伦春族被迫由外兴安岭迁至大兴安岭。黑龙江以北各族统称哈娄得,即鄂伦春的对音,也称北山野人。

吉里迷族

唐宋以前在我国文献中称他们为“流鬼”和“狗国”,同中原发生过联系。《明统一志》和《辽东志》均将吉里迷族分为四部分:黑龙江下游自自普禄至庙街为一部,黑龙江入海口北 至珊塔尔群岛为一部,库页岛上为一部,鄂霍次克海以北又为一部。吉里迷族在明代为我国东北边境的一个少数民族,清以来,沙皇俄国不断侵扰,吉里迷族逐渐沦为俄国远东的部族,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我国境内不复有吉里迷族。

苦夷族

苦夷,又作库页、库叶、库耶、库野、骨嵬、窟说等。《山海经》和《淮南子》等文献中记作“毛民”。明代史所也常写作“苦兀”。他们爱好头藏熊皮,身穿花布,以渔猎为业,只吃鱼鲜。其习俗,女子10岁即出家,自幼即以针刺嘴唇,涂以烟煤。男子雏发。穿布衣或鱼皮。清代苦夷人多住在库页岛南端。进入近代以后,在沙俄不断入侵下,苦夷也逐渐沦为俄国的远东部族。


文话史


东北地区不仅自古就有原住民,而且其中还不乏汉人,如果不是有出土文物来佐证的话,许多人是不会相信的,因为对于这片苦寒之地,人们总是想当然地以为只有匈奴、契丹、突厥、肃慎等游牧民族才会生活在那里。

而然,当地出土的历史文物却推翻了这种主观臆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土的一块石板上,记录了辽代大安七年,人们在泰州境内修筑河堤、建设佛塔的工程。而位于契丹腹地的古城泰州,即今天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塔子城镇。

辽代大安七年,也是北宋的元祐六年,即公元1091年,同时也是传统干支纪年法中的辛未年。在这块略有残缺的石板上,泰州人用竖向排列的汉字刻写了当年修堤建塔的相关事宜。而其中的乣字,是契丹人对于外族人的一种称谓,契丹人将所有被俘或主动来降的其它少数民族,统称为乣人,对于乣人组成的家庭,普遍称做乣户,而由乣人所组成的军队则称做乣军。而负责这次工程建设的乣首西头供奉官,则是负责当地宗教事务的汉族乣人首领,是个不在品级之内的编外官员,另外,还有参加这次工程建设的所有男女工匠,邑长、武备等等,则全部都是由汉族人的姓氏所构成的。

通过这块石板上的文字,以及史书上的记载,更进一步的验证了当年的契丹大军,每次南越长城以后对中原地区的劫掠,除了物资之外,还有大量的汉族人口。与此同时,史书上也记载了生活在辽地的汉人当中,除被劫掠过去的之外,还有许多人是主动迁徙到辽国的,因为当年生活在长城以南的汉族人,只有移居到契丹腹地,才能够躲避长期的战乱与兵燹。良禽尚且能够择善而居,人类当然也不例外,趋利避害是所有生物在生存中积累的本能与首选,这些关内的汉族人移居到契丹腹地以后,继续从事着粮食的生产和土木工程的建设,以及手工业方面的制造等等,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为契丹人的不断向南扩张而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当时的汉族人在辽国境内泰州城修筑的那座佛塔,在历经了八百多年的风雨之后,于1953年的一个秋夜轰然倒塌了,如今,人们只能通过历史照片去领略那座佛塔在倒塌之前的颓废模样了。





FUXI羲裔


有的,分别是肃慎、东胡和濊貊。肃慎又写作息慎,可能在商代就已经存在,西周时期就朝拜过周天子,还进贡了楛矢石砮——用楛木制造的箭和用石头制造的箭头。三国时期有挹娄,据说就是肃慎的后代。到隋唐时期又有靺鞨,分为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两支,还建立了一个渤海国。之后又有女真,建立了金朝,灭亡辽和北宋。后来又有建州女真,建立了满清王朝。

东胡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后来被匈奴冒顿单于征服,匈奴被汉朝击败后,东胡中的乌桓、鲜卑等部开始与中原交往。后来乌桓在东汉末年被曹操消灭,鲜卑则开始内附。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建立了五个燕国,分支西迁建立吐谷浑,拓跋鲜卑建立了北魏。濊貊则与后来的夫余、高句丽都有一定关系。

这些部族都是东北的原住民,不过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分分合合,所以实际上也难以完全对应传承关系,但是整体来看文化、血缘应该都是比较类似的。


林屋公子


肃慎族是中国东北最古老的民族族系之一。

肃慎又称息慎、稷慎,是现代满族的祖先。早在4千多年前就定居在吉林省境内,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居住地有松花江、牡丹江沿岸和长白山中。两汉时期,肃慎又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挹娄又被称为勿吉;隋唐时期,勿吉又被称为靺鞨;辽代开始,靺鞨被称为女真;后金天聪年(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女真改称为满洲,其族人称为满洲族(简称为满族)。

秽貊族是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献称他们为“白民”“毫人”或“发人”。秽貊族的主体分为秽和貊两个不同的族群,秽族主要居住在松辽平原地区,貊族主要居住在松辽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区,与秽族比邻而居。大概在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合二为一形成秽貊族。后逐步形成扶余、卒本扶余(高句丽)等新的族群。他们先后建立扶余国、高句丽等地方民族政权。

东胡族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古代民族,因其分布在匈奴的东面,故称东胡,东胡族是一个有若干游牧部落构成的松散的氏族部落联盟,大致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吉林省西部一带。又被称为乌恒、鲜卑、柔然、室韦、契丹、奚、蒙古等等。

华夏族,即汉族。早在先秦时期,东北地区就有华夏族,这就是箕族。是周朝灭商后,箕子东迁至东北地区,成为东北的古老民族之一。经来自中原的移民、驻军、俘虏等不断补充,至清朝成为吉林地区人数最多的民族。

(ss)


新文化报


东北地区有四大族糸,大兴安岭及呼伦贝尔草原一带生活着东胡族糸,以游牧和狩猎为生。松花江流域到牡丹江一带生活着秽陌人,沃沮人也属于这一族糸,有发达的农业。长白山区以北,牡丹江一带东到大海生活着肃慎人,以农业和渔猎为生。肃慎也叫息慎,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对肃慎人有不同的称呼。汉魏时期称挹楼,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期称靺鞨,后分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辽金时称女真,1636年金皇太极改女直改满洲。赫哲族属这一族糸。中部秽陌人建立东北地区最早的国家。公元37年扶余王子在汉四郡中的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县高勾丽国,存在了七百多年,668年被唐高宗李治灭国。东胡族糸的民族有鲜卑,乌桓,柔然,契丹,库莫奚,室韦,吐谷浑,宇文部,段部,穆容部和拓跋部。蒙古,鄂伦春,鄂温克,锡伯族和达斡尔。第四民族是古商族(汉族)


关东侠客


新闻记者为您解答

东北地区原住居民情况如下 :

在闯关东之前 东北的主权不是汉人 ,而且被视为化外之地,甚至跟中原王朝 有很多政治斗争 军事对抗。

汉民,辽东汉民 战国时燕国版图,秦统一后成为了被长城隔绝的化外。但是没能保留下来 被后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所歼灭。但他的文化被游牧民族保留了下来 东北火炕 酸菜 评剧 这些千年汉人文化。

契丹族,属于游牧民族 建立的大辽国政权,金庸先生在著作 天龙八部中还提到过 宋辽之争 但是契丹族神秘消失,在今天依然没有准确的去向结论。

女真族 也是游牧民族,祖先肃慎族,建立的东北政权为 金国,曾有过宋金之争,正是“靖康之耻”该族一半迁到中原 因当时金国占领了中原,而另一半被蒙古崛起所歼灭。等于大半灭族。

满族 游牧民族,后金建立者,入关入主中原 建立了清朝。但是总有人把后金满族与前金的女真族结合一体,这是不对的 后金的满族 只有3分之1是女真后代,其余是从远东勘察加半岛南下的移民,而且被视为窃取,趁女真族没落后,占领了这片土地,所以 努尔哈赤时期 分成了海西女真 野人女真 几个部落 入主中原后 立刻改为满族,废掉金国 建立清国。

其余的 渤海国 鲜卑族等 都没安定的居住,因为东北古代 化外之地,争斗十分惨烈。

直到闯关东之后 ,才彻底建立了汉化社会体质。但是今天的东北也不理想。就业危机爆发,滋生数百万无业游民 正业素质低下 还造成了地域歧视


奉桀


用一个简单方法来认定,那就是口音,东北话口音产生的两个原因分析如下,一种是因为农耕文化产生的口音 ,另一种是因为游牧文化而产生的口音。 同关内地区一样汉民族以前是农耕民族,农耕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区域交流不畅,易产生区域口音和方言。而游牧文化因为放牧的原因,牧民活动的范围很大,所以持一种固定口音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会产生大面积口音相同的现象。简单的说辽宁地区口音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影响,而吉林和黑龙江口音相同是受到了游牧文化的影响。铁岭片口音是东北农耕文化的北缘,也是传统汉文化的北极聚居地,游牧民族在学习汉语时自然会选择离其最近的汉语方言,这样带有大碴子味儿的铁岭方言自然就普及到了广大的东北少数民族地区,这就是东北口音产生的原因,铁岭从古至今都是东北地区的节点,铁岭以南多数时期聚居的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居民,铁岭以北多数时期聚居的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居民。这种局面直到汉族的大迁徙的到来,才得以改变,这就是闯关东。


海天之间70384033


怎么没有,红山文化遗址。就在现在的辽宁朝阳和内蒙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发现把中华文明提前了一千多年,出土的女神冢,祭拜遗址,保存在牛河梁博物馆。玉猪龙,旧石器的精美工具,现在都保存在国家博物馆。你说都把中华文明提前了一千年,怎么就没有土著。


鸿阳你君哥


有啊。东北自古就不是蛮荒之地,有很多人类遗迹的,据考证,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迹都有。往近了说,6000年前,肃慎人就生活在东北大地,并在舜、禹时代就与中原王朝有联系。周武王时,肃慎贡“楛矢石砮”,臣服于周。《左传》、《国语》、《山海经》、《史记》和《汉书》等古典文献均记载从虞舜、禹到商周时代,“海外肃慎”一直来服。后期,又有很多原住民在此生息繁衍,并先后建立了很多国家,比如渤海国、夫余国等等。出现了很多古城,如宁安渤海镇渤海古城、友谊凤林古城等等。东北,有自己的人类历史。


萧风阁


当然有了,除了女真族等少数民族以外,考古也有新发现。友谊县挖出的古城遗址好像有2000多年吧?地处中俄边境的饶河县2017年发现的古遗址好像有9000多年吧?好像叫什么小南山文化吧?我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