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伤寒论》到底从哪里开始着手

今天有一个问题要简单地谈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发“火神派”的医理和案例。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也很受火神派的影响,看什么病人全然是一副阳虚之候,非姜附不可力挽。

后来看郭生白老先生的视频,讲法和思路与火神派完全不一样。大家注意看,李可老用姜附也很厉害,但是老先生说自己并非师从火神派。

如果医理医案方面接触的多一点,则知卢、郭、李虽然都“重阳”,但思路完全是不同,尤其是郭老与另二位差异则更为明显。

众所周知,李、卢在临床上,每多用姜附之辈,尤其是火神派,在原先的基础上发展了四逆法与桂枝法,将四逆汤的用法上升至“法”的层面,会使我们有一种错觉,这应当是中医的正法与大法,是不是我们都应该这样来思考?

其实我们回到临床看一下,在相似的病症上,卢老、李老、郭老、胡老(胡希恕)、刘老(刘渡舟),在辩证之后,所使用的方剂绝不会完全一致,甚至于,在用药的思路上也不会全然一致。我相信这几位老先生,都可以看重症、难症、顽症,这是没有疑问的。那问题来了,每个人都不一样,准确地说,都不太一样,为什么?

那么,是不是卢老都能治,或者郭老,乃至其他先生临床上就不会有失手,100%的医疗成功率,这个问题要怎么看,恐怕大家心里都有答案。所以,哪一位医家在临床上都有人骂,尤其是现在还活着的,早几年走的就好一些,近些年还活跃在医界,在网上都能发现攻击的帖子。所以,我根本不在乎你骂谁,因为无论你骂谁,我也相信这些医家在临床上治愈的病人比你多。至于你为什么要骂,有你自己的原因。

我再举一个例子,西医有系统的急救和重症医治措施,在临床上,每一个环节的医师,都可以基于自己的本位做出专业内的判断,所以医治是一个1+1+1,各环节相加的整合。拿美国来说,2018年初公布的信息,有10%的病人死于医源性,但是这10%的医生是不需要承担医师法责罚的,并不构成法律上的追责。然而,如果你质疑这10%的治疗方案,不做任何处理或用其他方法处理,在医疗体制内,是不是可以完全摘的干净,我不知道。

所以,“正确”的概念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模糊。

每一位医家的治疗思路不尽相同?这个标准怎么立?很显然,医事法不可能用医生的临床贡献作为重要参考标准。讲一句良心话,有些病人,你采取保守救治比可能救治的方案明显要安全的多。对医生来说,是的。因为临床上,影响成功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你要医生赌自己的身家性命,那搞临床的,尤其是急救的,是不是总要把脑袋别在腰带上。临床上有很多“大胆”的医生,最后还能活下来的“大胆”的,能力是一方面,机缘也是一方面,一个从临床上走下来的大医,要经历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大医难得。

“医理”是比法、方、药更核心的,但是临床上,每一位医家总结凝练的医理又比较不同。到底应该从哪一家开始学起呢?这是一个问题,从传统的阴阳五行,脏腑理论,还是《内经》,或者《伤寒》。有人说,以《伤寒》原著为主,逐步透进去,但还是没有解决一个根本的大问题。首先,要从《伤寒》透进去,离了临床是不行的,伤寒论需要大量的临床观察、实践为基础展开。因为伤寒论是从“象”,从治则进入的,所以需要我们去接触病人。伤寒的理

是凝练于治则之内的,也正因为伤寒不去讲治法的原理,所以使千古以来由伤寒发挥而出的理论汗牛充栋。伤寒论的写法,兹以为受《易经》三学“象、数、理”的影响,细较“象”,本身就可知病情之因、位、势,故由象而识治则法度(数),由法度而知理,则理、数亦的摄其中。因为“象”稍纵即逝,犹如兵事,无常形常势。故由象而衍,最得神韵。

比如,我们研习易经就知道,易家从古以来分两大阵营,文人士大夫多摄易理,易数,重在发挥演绎这一面,而尽易理。而在民间,占卜,命理,风水等,就是重易经“象、数”的应用,此二种阵营,往往都看轻对方,多有冲突。

医事,是实用之学,是经世之学,忌清谈务虚,故以“象”为基础,最能脱空谈之风。然而,此处之避其不良之风,并非指责务虚之恶,实则为重医事之要,如同兵事。比如,从战国传来,兵家也出自于易,为什么兵家多重“法”,重视临阵的方法、战略,这和医事是一样的道理。然而,只有看到战场之外的战场,才可以避免现实的战场,这是“务虚”之用,也即上工之用。此一节,旨在明“理”之重要性。如此,方不顾此失彼。在佛法中,正见首当其冲就是破“边见”,何为边见,即不落在这头,就掉在那头,推而衍之,一切见地(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的偏颇无不从此中出。

所以,我们认为哪个医家讲的最好,最符合“道”,往往是因为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与我们自身的因缘、个性、气质、秉性、学识相融合的结果。最清净的做法,当然是直接依据伤寒论,任何一个人只要是从其中趟出一条路来,或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或者就是自立门户,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我为什么推荐胡希恕,因为从学术上讲,胡希恕的方证观念,保留了《伤寒论》最朴实的状态,没有归纳一个“形而上”,而只是将方法,原则这样的使用法度罗列出来。那么,无论你是完全顺着这条路子往下走,抑或是嫁接入其他的理念中,法度也不会丢失,此一理念亦可得到充分的证明或发挥。所以,胡老,不过是融入了临床经验,用现代的白话的语言解释了伤寒论。这样,则可融古融今,活学活用,最不易丢了伤寒的神韵。那么,不管你学郭生白,因为郭老的生化汤,排异汤的方子是没有公布的,好多人绞尽脑汁地想得到这个方子。如果这两个方子那么好用,为什么郭老不公布出来。凡是对这个现象不理解的,都是不知道辩证之于临床的重要性。如果不重视为什么用这个方的“原理”,而只是落在具体的药方上,认某某方治某某病,那么,中医这条路不适合你。

时间有限,今天暂时就说这么多,有空的话,可以再谈一谈这个话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