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寒疫,温病,瘟疫和新冠肺炎

伤寒,有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两个概念。


广义伤寒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界六淫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狭义伤寒是指人体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伤寒为病,病邪从肌肤而入,由表传里,所以初起在治疗上宜辛温发散,


寒疫,《伤寒例》云: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又云: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为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进行之气也。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四时正气之序也。

也就是说,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正常的气候变化。如果出现了反常气候,就会发生时行之病,而发生在春分至秋分之间,天气突然反常暴寒,就叫时行寒疫。新冠肺炎发生在冬至,小寒,大寒期间,所以新冠肺炎不属于时行寒疫。中国工程院院士仝小林是首先把新冠肺炎定位于寒湿疫的,但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进驻一线临床后,制定了详尽的瘟疫辩治方案。


温病,即感受温热邪气引起的外感热病的总称。《伤寒例》云: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这一段后面部分讲的温病就是后世温病学家所说的“伏气温病”。也即《内经》所说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还有一种温病,即感受温热邪气,感而即发的温病,也就是新感温病。新感温病的感邪途径,即叶天士《温热论》所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伤寒论》第六条云: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明确区别于伤寒的发热不渴,和恶寒。并严格指出温病治疗禁用发汗,泻下,和热熨,艾灸,火针等温热疗法,这充分说明,张仲景用伤寒法治疗温病失败了,同时也没有找到治疗温病的明确方案。在现在,由于部分中医认识上错误,仍然在重复着两千年前张仲景的错误,但这不能说伤寒方剂就不能用于温病治疗了,其中白虎汤,承气汤,麻杏石甘汤,葛根汤,黄芩汤,竹叶石膏汤等仍然是后世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后世温病学家对于温病不夹湿热者,按卫气营血辩治,各阶段代表方剂为卫分证用银翘散,气分证用白虎汤,营分证用清营汤,血分证用犀角地黄汤。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的不同是,新感温病初起为卫分证,宜辛凉透表兼清表热;伏气温病初起即见气分证或营分证,宜直清里热。


瘟疫,是有疠气所致的,广泛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明末医家吴又可著《温疫论》,明确瘟疫的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异气即疠气,或疫气,戾气,吴又可把这种异气直接定位于“瘟疫毒邪”。以此区别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感邪途径为口鼻且表里分传,邪伏膜原。制定了方剂达原饮,以草果,槟榔,厚朴辛行化湿辟秽,开达膜原,以黄芩,知母清解里热。新冠肺炎就是属于瘟疫,所以治疗上应该借鉴瘟疫的辩证治疗。


从以上可看出,伤寒,温病,瘟疫的脉络走向很清楚。


《难经。五十八难》云:上含有五,有伤寒,有中风,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由此可以看出广义伤寒,包括了伤寒和温病,瘟疫的病因是疠气,而疠气不在六淫之内,所以从病因学上分析,瘟疫不在广义伤寒范围,但是疠气著人,化为热毒,仍是热邪,所以温病学家仍然把瘟疫归类为温病范围。所以,现在的这几个概念的范围归类是这样的,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和温病,温病包括瘟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