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我國的糧食必須走企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路子,你怎麼看?

桂農通


今後我國的糧食必須走企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路子,你怎麼看?

朋友們大家好!關於題主的問題,有2/3比較認同,1/3略有不同的理解。認為未來糧食生產走規模化和產業化是十分可行的,也是國家鼓勵發展的方向,更是符合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但說糧食生產企業化,感覺有些不太符合國情,因為我國農業人口眾多,大部分農業生產主體應該是合作社、種田大戶、家庭農場、小農戶和涉農企業等5部分共同組成,涉農企業只是其中很小的組成部分,不會成為種植糧食的主要經營主體,又糧食生產的規模化和產業化談一下個人看法:



一、從未來糧食發展這個趨勢看,規模化種植確實是發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從家庭消費需要上看,目前只靠承包地一家一戶的幾畝、十幾畝、幾十畝地,種植糧食作物的收益比較有限,維持正常的家庭生活比較困難,所以需要擴大生產規模來增加收益。二是從生產效益來看,規模種植糧食生產資料購進、糧食銷售、種植管理等方面規模效應,據測算,規模經營節本增效的收益要高於小散戶5~10%左右,舉個例子說,小散戶種一垧地玉米純收入5000元,規模經營的利潤有可能會達到5250~5500元。三是從糧食質量上看,規模經營由於統一用種,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應用技術,生產出的糧食質量標準高,也能賣上好價錢。



二、糧食生產產業化也將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式之一,大家知道近年來,糧食銷售的市場化比重越來越大,大豆和玉米相繼退出了國家保護價收購,近兩年水稻和小麥市場化銷售份額也在增長,所以糧食銷售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是原糧銷售,還是加工銷售,這就需要大家不但要研究種的問題,更要研究如何銷售的問題。筆者所在的地方有個合作社,種植黏玉米,就是有種植、加工、銷售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效益比較可觀。



三、發展現代農業種植,尤其是糧食作物,除了題主所說的規模化、產業化之外,還會具有水利化、信息化、標準化等現代農業特徵。比如,農田渠系配套、噴灌設施等水利裝備,達到旱能灌、澇能排的標準。信息化就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於農業生產。標準化就是指每種糧食作物都按照統一的生產標準,生產出質量和標準較高的糧食。



綜合來看,未來的糧食生產還需要不斷的探索,找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方式,生產出又多又好的糧食。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瞭解更多三農資訊,請點擊文章上方關注本號!


三農廣訊


農業走企業化生產管理,我認為:這是農業唯一的出路!

一,為吃飽肚子,小崗村開啟單幹模式: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1978年11月24晚,低矮的茅屋裡,安微小崗村,18位農民悄悄地按下紅手印,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帶頭村。

當時的小崗村,全村只有20戶人家,百十號人,300多畝地。

1979年10月,穀場上一片金黃,經計量,當年糧食總產量66噸,相當於全隊1966年到1970年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

小崗村,分田到戶的第一年就結束了吃救濟糧和出門討飯的日子!

小崗村的成功,證明了當時分田到戶的模式可行,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於是,1982年1月後,分田單幹,土地承包的政策就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鋪開。當時,農民們奔走相告:我有土地啦,想種啥種啥,想出工出工,滿心歡喜地過著:"一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自給自足的安逸生活。

二,農村面臨的問題,年輕人寧願打工也不願種地,留守的老人又無力耕種。

土地改革過去30多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引進外企,農村年輕大量湧入城市工廠打工,土地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無人耕種了!究其因:種地掙錢少,幾畝地的收入還不如打工一個月的工資!於是,70後不想種,80後不願種,90後不提種,年老的種不動的局面。



三,土地荒蕪問題必須解決,土地流轉,走企業化管理,勢在必行!

面對年輕人不願種地,越來越多土地拋荒,怎麼辦?於是,2014年12月,國家又出臺了"集體土地三權分置"政策。

這政策,提倡將農民不種的土地通過流轉方式,租給或入股有實力,有技術的農業公司,合作社,農場。並低稅,還發放土地補貼。目的是重新提高群眾種地的積極性。

這樣的"農業企業"進駐後,有規模,有規劃地種植,將結束農民以往小打小鬧,低效率的種田方法,根據科學進行土壞改良,合理輪作,機械化播種,管理,收割。

這一舉措,既把不願種地的農民從糾結中解脫出來,又使良田重新煥發生機,又保證我國糧食產量。這是個利國利民的好舉措。應該也是中國土地未來的發展出路!

農業,是國家穩定之本。還是那句話:國中有糧心不慌!


壯鄉2師姐


先感謝毛主席偉大方針

其實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當時毛主席就已經說過農村的出路必然是機械化和集體化,

時至今日我們反過來看,依然是最好的方式那麼為什麼呢?

1、規模化

規模化現在農村勞動力減少,我們看看農村還有多少常住人口?還有多少能夠又能力種植農業的呢?那麼閒置的土地也只能是規模化生產

2、企業化

這個在上世紀已經開始,集體就是企業,不是嗎?

3、現代化

現代化農村管理是科學發展的必然進程,主要體現方式:效率、智能

所以說未來農業的出路這都是必然結果








陝西曉衛


大聲疾呼一一錯了!正是因為(專家)的這種誤導:國家糧食總產量正在減少!如此下去:將會大量減少:真的是誤國誤民:已經撞到牆面為什麼還還知回頭!山區大量栽樹:果樹不說:網上經常暴料河南去田:割麥植樹:藥廣告出現某藥王圈地萬畝種藥並繼續擴大:網上也經常暴料:有的大戶包地不賺錢:有的拿了三年補貼走人:我們這裡:我親眼所見:一戶:種南瓜:三年後:再無錢:不給租費:村裡割了他們的麥發的租金!二戶:種兩年西紅柿(政府花巨資為之建大棚:修路)結果18年秋走人:至今還欠工錢找不著人要:三戶:種決明子繼續:四戶:剛剛/先油菜隨後抄去改種藥:五戶:種白芨……就算他們種糧食:他們也不比小戶尿得高!這樣下去:國家糧食總產量怎麼能提上去:可是這些可惡的專家們還是不停地估吹什麼流轉集約化:想集約化:為什麼不能重回集體:據現在工農業發展:那絕不是什麼(吃大鍋飯)的回頭路:注:集中耕種:各收各糧也是可以的:(同樣是連產到戶)糧食總產量只會穩中升:而不會繼續疾急劇下降!(忠言逆耳利於行!老百姓的建議也應考慮一下:不要一味相信專家!)


手機用戶談天


方向是對的,但還要其他條件來支持,不然也不會成功。我想以平白淺顯的道理和客觀存在的事實來說明一下。在當前的狀況下,單純的種糧食肯定是不掙錢的,不管你是單幹,集體還是私人流轉。

在集體化的時侯,方針是以糧為綱,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在當時副業搞的好的村,就比較富裕。:相反就比較窮。

在包產到戶的時候,提出的口號是無農不穩,無工不富,所以農民就農閒打工,農忙種地。當時打工種 地的收益是差不多的,比方說打工一天工資50元,種地一天也能收入50元。現在為什麼農民就外出打工不種地了呢?因為現在外出打工一天能掙150元,而種地一天只能收入50元。在有工可打的情況下,放棄種地而去打工而增加收入,那是絕對正確的選擇。

企業或私人流轉土地,他要付土地租金,還有用人工資,這個工資是不能低於社會工資的。不管你是什麼產業化集約化,產品升級轉型等等,這都是一筆巨大開支,你還得到了國家的大量補貼。就這樣,這些流轉到土地的企業或個人公司,還是大量的倒閉跑路,連租金都不給農民,這個是有事實擺在那兒的。

所以,光有企業化規模化產業化依然不能解決農業問題,農業必須有工副業的支持,如果單獨經營糧食,單獨核算,是誰都要虧損。

那麼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說多了也說不清楚,現成的南街村的模式可以作為參考,取長補短,探索前進,現在做起,只爭朝夕!


華月一牛


過去的集體並不是真正意義的企業,企業是自負盈虧的生產組織,它虧到一定程度就得破產。而而過去的大集體,窮的再厲害也不會破產解散。通過許多年的實踐那種烏托邦式的集體,是貧窮的主要根源。八一年分開社,實行聯產承包制,一年就解決了吃飯和燒柴。二十五年沒解決的問題,一年就解決了。如果老百姓發揮了積極性。力量會很大很大的。不管什麼主意,只要能讓老百姓富裕,就是好主意。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已經證明。如果繼續走大集體的路,還會繼續受窮。一個新的農業模式。還未準確的看到。中國農業向何處發展,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要解決好絕非一朝半日的工夫。


永安155781565


我來回答:為什麼集體公社化可以,企業式集約化不行?任何企業集約化都有失敗虧損關閉的一天!

最根本的在於公社化,土地集體所有,進行集約化式的集體經營沒有土地成本,大家一起幹,基本沒有個人或企業虧損的擔憂。最多是多收少收歉收的結果,責任大家擔了。

而企業式的集行化經營多了一個土地流轉費用,這是套在農業集約化經營的企業的一個沉重的枷鎖!農業產業化基本有一個週期,起起伏伏:公社化虧一兩年,無非分紅少一點,週期一過,可能又紅火起來;而企業集約化經營,您一年沒交土地流轉費,就必死無疑!農民上房揭瓦,入房扒坑都要搞死您!

這是老金親眼所見這幾年幾個朋友承包農業產業化項目的不歸路,幾乎不過三年,億萬富豪,全部死定!所以老金斷言,要搞農村農業的企業化集約式經營,必然是農村產業的大潰敗!等著收拾一個個爛攤吧!


金鵬144964690


糧食生產的企業化和規模化在很多糧食大省已經開始實施,像黑龍江、新疆等地域遼闊的地區,很多土地都是大塊土地,適合糧食生產的企業化和規模化,同時統一耕種和管理也方便降低成本,很多承包商也樂於投資大畝數的土地種植,促進農業耕種收割的機械化和現代化,這點兒從糧食大省的經濟狀況來看是很有前途的。

麻煩您在閱讀前點擊右上角藍色字體“關注”,海棠每天為您提供最實用的三農知識,讓我們一起討論三農問題,助力三農發展。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的地勢地貌,平原面積雖然廣闊,但是適合農業大範圍整體耕種的面積所佔比例有限,特別是一些地區還是丘陵和山區地貌,農田更是不適合大範圍的機械化耕作,有一點兒值得讚賞,一些小型企業看到商機,正在大力開發研發小型農耕機械,一些微耕機、微播機深受當地百姓喜愛,最大限度提升了農業現代化。

這兩年農民普遍種植的小麥和玉米失去最低收購價保護政策,導致小麥和玉米的收購價格低迷,再有農資用品的漲價,導致很多地區農民種一兩畝地出現賠錢的現象,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不高,導致很多地區小麥種植面積減少。個別地區小範圍出現村民自主承包土地現象,多數是村民與承包者協商,一年多少錢或者半年多少錢。

規模化和機械化的確可以大大的降低種植成本,但是也要看到很多地區的土地不容易集中起來,有些地區的土地農民即便不耕種,也不願意承包出去,墳地問題或許諸多問題中的一個。再有小範圍土地即便集中但夠不上一定畝數,國家也不給予種地補貼,單純依靠土地承包者負擔費用,也不容易形成規模。作物品質的單一性導致經濟效益低也是一個問題。


海棠小醉


談談我的看法:一,中國的糧食儘量“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問題是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百業正興,國強民未富”是一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國情,所以中國農村土地和糧食生產,人民生活要“三化”加上“和平繁榮,全面小康”首先要改革進步,科學發展。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下不會出現人剝削人的社會,只是新的“三大差別”是存在的,但這種社會現象是法制化,公正化,公開化的。三,引進外國的(而不是崇陽媚外)農業管理模式和科學增產結合我國解放以來經歷的,發明的,總結的,科技先進生產模式制定一系列富國富民的辦法,不遠的將來我國成為“國強民富,繁榮昌盛”的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











團圓83


毛主席曾教導我們說: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在農村要實現機械化化作業,首先就必須打破現有的一家一戶土地獨立承包制度,走集約化,公司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現有的土地高低不平,水澇旱荒等靠天吃飯現狀,為土地實行機械化作業創造有利條件,而實行機械化作業也只有實行公司化管理後才有經濟實力,而目前的普通農戶農耕收入甚微,要實行耕作機械化根本就是紙上談兵,望塵莫及的事。所以,國家已意識到現有承包制度已遠落後時代要求和弊端,並開始著手在一些地區進行農業公司化管理試點,以期時機成熟以點帶面再逐步推廣實施。我們欣喜地看到這種新型的農業承包制度和耕作方式已落地開花結果,土地還是那些土地,農民還是以前的農民,但隨著制度和身份的轉換,生產效益大幅度提高,農民也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