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如何能平穩“更”?看完下面的案例就知道了

在很多人看起來,“更年期”就是“脾氣暴躁”的代名詞。無論是家裡的媽媽,還是身邊50歲左右的同事,只要脾氣發作起來,總有人小聲勸你,“算了,別跟她一般計較,她更年期了。”似乎更年期的女人全都不可理喻,而其中暗藏的女性健康風險,則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

“更年期”如何能平穩“更”?看完下面的案例就知道了

我們看看中醫是如何認識更年期的呢,結合一個案例來說說

49歲的張女士,近2月來自覺潮熱、有時感覺從肚臍至咽喉處有氣上衝感,伴汗出、心慌,進食後易飽滯、腹脹,失眠易醒。為了治病,曾在多家醫院門診及住院治療,還用了各種偏方,花錢不少,但症狀仍反反覆覆。

中醫將女性的生理週期分為7個階段,每七年就出現一次較大的變化。

“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指的就是女性在49歲左右的時候衝任之脈虛衰,中醫認為:“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故能有子”,衝任之脈虛衰了,精血就不足了,肝腎虧虛,陰陽失調,就會出現一系列症狀,現代醫學稱之為“更年期”。可見幾千年前古代中醫的記載與現代醫學對女性生理週期的認識完全吻合。

“更年期”如何能平穩“更”?看完下面的案例就知道了

大多數女性在48、49歲左右絕經,但45歲~52歲之間絕經都屬正常,40歲之前絕經就屬於我們常說的早更。

更年期最早出現的症狀是月經改變,如月經週期縮短或月經週期紊亂等;

其次為偶發或逐漸頻發的潮紅、潮熱,以及全身不適;

接著是不明原因的焦慮、很難調控的情緒和睡眠障礙等……

現實中,大多數人的態度通常都是順其自然或“忍”,想著“過了這一陣兒就好了”。

而事實上,忍並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此時大家不重視,身體就會悄悄發生改變:隨著體內雌激素的下降,骨量呈陡坡式快速丟失,血脂改變會進而引發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

情緒的變化、月經紊亂、失眠、潮熱出汗和周身肌肉關節疼痛等,當這些更年期症狀出現後,絕對不能混過去。

“更年期”如何能平穩“更”?看完下面的案例就知道了

中醫治療更年期主要是滋補肝腎,調和陰陽。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調神和調形兩個方面:

調神

通過調整情緒改善患者更年期的不適症狀。

中醫有七情致病的理論,怒傷肝、思傷脾、憂(悲)傷肺、恐(驚)傷腎。比如說思慮過度的人,常常茶飯不思,影響我們的脾胃功能。一個人特別生氣的時候,常說:“氣的肝都痛了”。

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持情緒的穩定。所謂調神,其實是情志養生,生活中謹記三句話:調和喜怒,去憂悲,節思慮。

“更年期”如何能平穩“更”?看完下面的案例就知道了

調形

不是每一位更年期的女性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還可以用調形的方法,通過中藥調理來改善患者陰陽失衡的狀態。更年期常用的中成藥有2類

一類適用於肝鬱氣滯型

心煩失眠、煩躁易怒、情緒不寧,潮熱盜汗,舌質紅,苔黃,脈弦。

可選用逍遙類藥物,如逍遙丸、加味逍遙丸。

一類適用於腎精不足型

腰膝痠軟、潮熱盜汗、乏力、月經延後或閉經,月經量少,脫髮,耳鳴,舌淡,苔薄白,脈沉或細緩。

可選用地黃丸類藥物,如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

“更年期”如何能平穩“更”?看完下面的案例就知道了

總之,中醫調理更年期的方法非常豐富且療效肯定,自我調節情緒的同時配合醫生積極治療,一定能平穩的度過更年期。

中醫講究因人而異,對症下藥,藥理也是隨機應變,千變萬化。在面對病症時一定要諮詢醫生意見,謹遵醫囑,切忌盲目用藥,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