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產業皇冠上的明珠——種馬業務

賽馬產業逐漸成為我國國內的一個熱門話題。但眾多的新聞報道、評論或者上市公司的炒作顯示,對賽馬產業鏈有準確認識的極少。小編已經講過,賽馬產業產生財富的環節是其“製造業”,即賽馬馬匹——純血馬的繁育;製造業的核心價值,則是種馬。小編曾首次提出一個說法,種馬業務是賽馬產業皇冠上的明珠,這一說法首次對外國資深從業人士說起時,他們深以為然。今天,小編首先介紹種馬業務的基本模式,然後介紹種馬這種特殊資產的估值模型。

種馬業務基本模式

種馬業務的現金流入很簡單,就是由種馬提供配種服務,每次收費。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孕母馬懷孕產出活馬駒時才能收費(也有例外,據說著名種馬“丹山”後期每次配種費到了令人咂舌的100萬美元,而且不保證懷孕,但只是例外),這就是所謂的“活馬駒條款”。這是種馬業務的現金流入。

那麼種馬業務的營運成本是什麼呢? 幾百年來,種馬經營形成了一套模式,即種馬擁有者與某個牧場簽署協議,牧場提供種馬生活、(配種)工作條件,這個牧場被稱為種馬的駐場。駐場獲得種馬每個繁育季節20次左右免費配種服務權作為種馬生活、工作的成本衝抵,這個免費配種權是可以轉讓的。也就是說,種馬馬主沒有任何日常營運成本。

什麼是繁育季節?各賽馬發達國家法律和行規規定,馬匹配種必須是自然配種,不能人工配種。馬匹自然配種一般在春天進行。因此,南半球的配種季是9月至12月底;北半球的配種季則是2月至5月底。馬匹在這個時間段工作。具備條件的種馬,每年會在南北半球分別配種,即所謂的穿梭配種。因此穿梭種馬每年能配種兩季,收入更高。

只有收入,沒有成本,天下沒有掉餡餅的事。取得種馬擁有權,需要支付購買成本和保險費用。獲得一匹種馬需要多少成本呢?這就要看種馬的估值,依據種馬在其生涯的不同階段,估值模型也不同。保險費分為兩類:不育險和死亡險。不育險只在第一年購買,是保額的3%;死亡險每年都需要購買,也是保額的3%。也就是說,馬主第一年需要支付保額的6%作為保費,此後每一年支付3%的保費。一般情況下,馬主選擇的保額就是種馬的市場估值。


賽馬產業皇冠上的明珠——種馬業務


估值模型

種馬配種服務的收費定價,與種馬的基本條件即血統、種馬曾經比賽生涯的戰績、子女在賽場上的表現直接關聯。核心要素是種馬子女在賽場上的表現。檢驗一匹種馬到底行不行,也就是其子女到底行不行,一共需要4年時間,這是因為,從種馬首次配種,到產出幼馬,需要11個月;幼馬成長到2歲,逐步開始參加比賽;比賽1年,大局基本確定。

這一特性,決定了種馬業務的一個獨特之處,這就是種馬每次配種收費定價在其種馬生涯的前4年基本不變。但到了第5年,根據種馬子女在賽場上的表現,配種收費定價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第5年,如果一匹種馬的子女獲得一級賽冠軍,種馬的配種收費會跳躍上升;如果表現一般,則不會產生大的變化,也可能會下降。因此,根據漫長歲月裡獲得的經驗,種馬估值的基本原理是:馬主要在種馬提供服務的4年內即種馬後代成績出來之前收回全部投資。

在種馬生涯的不同時間點,對種馬的估值方法是不同的。種馬估值模型的主要參數是剩餘服務年限、每季配種母馬的數量、受孕率以及是否適應穿梭配種。

剩餘服務年限如何計算?這要從何種雄馬可以成為種馬談起。不是每匹雄馬都能做種馬的,雄馬轉為職業種馬,需要比賽戰績,至少要獲得一次分級賽冠軍;血統和本身物理條件也是重要的參考因素。大家知道,馬匹2歲開始逐步參與比賽,3歲至5歲進入高峰期,因此雄馬是否能成為種馬,一般會在4歲左右確定。由於種馬的高收益性,具備成為種馬條件的雄馬會盡早結束比賽生涯,轉做種馬。一匹種馬大致可以服務到20歲左右。因此,一匹種馬的配種生涯大致為16年。

種馬的時間節點及其估值

已服役的種馬:已經做過一段時間的種馬。

估值=單次服務費*年服務次數*受孕率*剩餘服務年限

舉例說,一匹5歲的種馬,已經服役一個配種季節,每次配種收費1萬美元,上個季節與150匹母馬配種,受孕率80%。那麼這匹種馬的價值為:

10,000*150*80%*15 = 18,000,000美元。

其中的考慮是,已有服役記錄的種馬其覆蓋母馬的數量、市場對單次收費的反饋、受孕率都有某種確定性,因此可以認為該種馬生涯已經得到檢驗,可以預期產生15年的收益。

準種馬:在賽場上取得好成績,具備做種馬的條件,準備退役做種馬的雄馬。

低估值=單次服務費*400次

高估值=單次服務費*500次

該估值的考慮是,在種馬子女賽場上的檢驗結果出來之前收回種馬購置的投資成本。

由於種馬配種能力,受孕率都未經過檢驗,只能取所有種馬的平均值。種馬平均一年會使150匹母馬懷孕,平均受孕率為80%,那麼成功受孕次數為150*80%=120次,準種馬四年的成功配種次數為4年*120次=480次。牧場幫助維護營運種馬,獲得每年20次免費配種權作為補償。準種馬4年產生現金收益的服務次數為480-20*4=400次。高產的種馬一年可以讓200多匹種馬懷孕,這就是高低估值乘數因子500次和400次的來源。高低估值當然要考慮雄馬賽場表現、其物理條件和血統。

由於未經過市場檢驗,單次服務收費定價是核心問題。準種馬的單次服務費由內部專家討論和外部市場詢價(至少20個母馬馬主)綜合得出。根據首季配種市場的需求反饋,單次配種收費或許會作細微調整,但經驗表明,配種費基本穩定。

雄駒:尚在參加比賽的小雄馬。

估值=採購成本+持有成本

馬匹基本上在1歲時購入,2歲開始比賽,3歲可看出前程。此時,可以看出一些雄駒是否適合做種馬的端倪,但尚不明確。因此,雄馬估值只能是購入成本加上持有成本(養育、醫療、訓練等等)。

為了找出未來的種馬,雄駒一般是以組合包的形式購買,如一次性購買30匹雄駒。其中,1到2匹雄駒會成為種馬,剩餘的1/3賣出去,是盈利的;另外1/3的雄駒出售保持收支平衡,另外1/3則是完全損失。

孕母馬的估值如何呢?幾乎所有母馬都有繁育價值。孕母馬的估值當然是依靠預期收益。母馬一年只能生產一匹馬駒,一生生產大約15個子女。其價值就是15個左右子女能賣出的價錢,因此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母馬的比賽戰績顯赫,那還是繼續比賽獲取獎金收益更好。比如,澳大利亞優秀的母馬Winx(雲絲仙子)連續33次獲勝,最近20次都是冠軍,獲得獎金超過2500萬澳元,可以說是戰績輝煌,排名世界頂級賽馬之列,可是,她的市場估值只有500萬澳元。因為她已經8歲,能參加的比賽不多了,退役後能繁育後代的數量也很少,綜合算起來,預期收益只有500萬澳元。反觀雄馬,一匹表現平平的種馬,卻能估值到數千萬美元。這真是令人傷心之事。沒有性別歧視,大自然使然。


賽馬產業皇冠上的明珠——種馬業務


成功種馬

種馬一旦取得成功,就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由於種馬子女在賽場上表現優異,其配種費會有跳躍性的上升,找他配種的孕母馬越來越多,質量也越來越高,那麼種馬子女數量也會相應的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在賽場上表現也越來越好,種馬的單次配種費會螺旋上升。因此,成功的種馬就是搖錢樹,馬主不會賣,有錢也買不到。市場上鮮有成功種馬的交易發生,只能自己孵化。

接下來,小編要給大家介紹成功種馬的概念,以一匹澳大利亞的成功種馬——I Am Invincible(“我天下無敵”,光是名字已經霸氣側漏)為例。

I Am Invincible 2004年出生,2010年6歲時開始做種馬,前四年單次服務費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都是11,000澳元,到了第五年單次配種費急劇上升,達到27,500澳元,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到2018年單次服務費已達到192,500澳元。2017年,I Am Invincible配種母馬201匹,產出活馬駒151匹,I Am Invincible 2017年創造的收益是151*110,000=16,610,000澳元!


賽馬產業皇冠上的明珠——種馬業務


超級種馬

如果說製造成功的種馬不是難事,那麼獲得超級種馬則是可遇不可求。接下來,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匹澳大利亞的超級種馬——Snitzel,他是著名種馬“丹山”的孫子,Redoute’s Choice的兒子(Redoute’s Choice也是一匹優秀的種馬),可謂血統高貴。Snitzel 2002年出生,4歲開始進駐馬場做種馬,因為是名馬之後,所以起點比較高,前三年單次配種收費33,000澳元。但是貌似定價太高,前幾年配種母馬數量遠低於市場平均值150匹,為了適應市場需求,第四年服務費下調至22,000澳元,但第五年服務費逐漸上調,到2018年,單次配種費已經達到220,000澳元!2017年,Snitzel配種母馬216匹,產出活馬駒153匹,Snitzel 2017年創造的收益為153*176,000=26,928,000澳元,約1億2千7百萬人民幣!大致算起來,Snitzel這一匹馬一生可以產

出近10個億人民幣的收入!

賽馬產業皇冠上的明珠——種馬業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