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發現的隋朝千年糧倉專家稱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怎麼看?

小城市的奮鬥者


公元617年3月,瓦崗軍李密帶領數萬人馬,攻取了興洛倉,然後打開倉窖,賑濟災民,促使大量的貧苦百姓投靠了瓦崗軍,瓦崗軍的人數也得以迅速增加。其後,李密一鼓作氣,又拿下了回洛倉。

後來,王世充帶領隋朝援兵趕到,將瓦崗軍圍困,李密不敵,棄守回洛倉,回洛倉又被王世充佔領。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大軍圍困洛陽城中的王世充數月,逼迫王世充投降,回洛倉最終落到了李世民的手裡。

(隋代回洛倉遺址)

那麼,回洛倉是什麼,為什麼隋末的各諸侯軍隊,要拼命爭奪呢?

實際上,這是隋煬帝修建的,除了大運河之外的又一項大工程。

隋煬帝定都洛陽後,在周邊修建了許多規模宏大的國家糧倉。其中,就包括了回洛倉、興洛倉等。他憑藉著大運河便捷的水路航道,將大量的糧食囤積在了這些國家糧倉內,以保證當時整個洛陽皇城的糧食所需。同時,為隋煬帝軍隊的南征北伐,提供了充盈的糧草。

隋朝糧倉的發掘,始於2004年,直到2012年才基本發掘完畢。從已經發掘的情況來看,其規模之大,保存糧食技術之完美,存糧總量之巨,都讓專家為之咂舌。

而這些糧倉中,尤以回洛倉最為有名。

回洛倉建於隋朝大業年間,位於“洛陽北七里”,是隋朝國家糧倉中規模最大,儲存糧食最多的一個糧倉。當回洛倉完全呈現在世人面前時,考古專家都為之震驚,紛紛被這座1400多年前的國家糧倉所折服。

回洛倉的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其面積相當於50個足球場的大小。《資治通鑑》中記載:“倉城週迴十里,穿三百窖,儲積糧谷。”整個倉城分成四個區域,分別是辦公區域、倉窖區域、漕運區域和車馬道。

考古發現,在這片遺址上,規整地分佈著710座倉窖。每個倉窖的直徑達10米,深約10米,可以存放大約50萬斤的糧食。這樣算下來,整個回洛倉能存放糧食達到了3.55億斤,這是一個怎樣龐大的數字!

(隋煬帝劇照)

1000多年前的回洛倉,儲藏著從全國各地經大運河源源而來的糧食,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倉”。

除了規模宏大外,最讓專家稱奇的就是回洛倉存儲糧食的方法。

元代農學家王禎在《農書》中,曾對古代儲存糧食的方法有著詳細的記載:“夫穴地為窖,小可數斛,大至數百斛,先令柴棘,燒投其土焦躁,然後周以糠,穩貯粟於內。”

經考古專家的實地考察,回洛倉正是採用了這種獨特而有效的儲糧方法。

其一、精心選擇地勢和土質。

回洛倉建在洛陽城外邙山的緩坡地帶,這裡土層較厚,雨水不會淤積,易於排水。同時,這裡的土質乾燥,黏性較高,可塑性強,不會輕易崩塌,非常適合挖掘倉窖。而且,回洛倉緊鄰漕運,能實現糧食的大量轉運和集中。回洛倉距離洛陽城也不遠,方便隋朝對於糧倉的防衛和管控,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考古專家在回洛倉舊照)

其二、建造過程科學。

挖掘好倉窖後,先在倉底和倉壁鋪上一層厚厚的棘草,把它壓實。然後點燃這些棘草,既可以除去倉壁的溼氣,讓倉內土質乾燥板結,還可以燒掉土層中的各種蟲害,讓糧食免於遭受蟲災。

然後,再在倉壁抹上一層厚達20公分的青膏泥。這些青膏泥的密封效果非常好,既可以防潮,還可以預防雨水滲漏。

最後,在青膏泥的上面鋪上一層糠,再墊上一層木板或草蓆,徹底達到防潮的效果。把糧食裝進倉窖後,在倉口處用青膏泥密封。

這樣一套流程下來,倉窖就能防潮除蟲了,窖內的糧食也可以儲藏數年之久。

據說,專家曾在含嘉倉的一個倉窖裡發現了滿滿一窖糧食,雖然已經全部碳化了,但仍然可以看出每粒糧食的完整形態。由此可見回洛倉儲糧技術的成熟和科學。

就目前的儲糧技術,肯定遠遠高於隋朝時期,但在1000多年前,古人就能想出如此科學的方法,解決了存糧中的防潮和防蟲的技術難題,也確實讓人驚歎。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先”,正是因為古代統治者對糧食的高度重視,才造就了回洛倉這樣的千年糧倉奇蹟。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一進來就看見不明覺厲的群眾在噴專家言辭誇張,其實這次專家真的被冤枉了,就糧食存儲技術而言,上千年以來還真沒有突飛猛進的變化,這並非厚古薄今。

被發現的隋朝糧倉

所謂的隋朝千年糧倉是指隋煬帝時修築的大型糧倉——回洛倉。

中國是糧食大國,也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始終是最重要的安全底線,歷來農民起義基本都是因為鬧饑荒老百姓沒飯吃,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揭竿而起,因此只要思維正常的皇帝都知道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但古代糧食產量不高,天災人禍頻發,為了確保糧食安全,糧食的存儲就成為一個事關國家民生的重要問題。

隋煬帝在歷史上被形容為一個暴君,但其實他做出了很多非凡的事情,最大的貢獻當然是開鑿京杭大運河,以及修建國家糧倉。

隋文帝楊堅在世時,隋朝便已經在黃河沿岸修建過四個大型糧倉,分別是洛州的河陽倉,陝州的常平倉,華州的廣通倉,衛州的黎陽倉,以應對饑荒年份不時之需,但這些糧倉仍不足以滿足糧食安全需要,因此隋煬帝再接再厲,又興建兩個更大的糧倉:洛口倉、回洛倉。

著名的洛口倉,也叫興洛倉,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鞏義河洛鎮,隋唐農民起義時,瓦崗軍領袖翟讓、李密曾率軍攻取洛口倉並開倉放糧,賑濟百姓,使得起義隊伍迅速壯大。

隨著時間推移,當年的洛口倉已不復存在,另一個回洛倉遺址則被成功發掘。

回洛倉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小李村、馬坡村以西,因距離洛陽很近,主要功能是為洛陽城內的皇室、官員和百姓供應糧食。

回洛倉遺址在2004年被首次發現,經過長達十年的考古發掘,2013年,整個回洛倉終於完整浮現在世人面前,而這個結果是令人震驚的。

回洛倉不是一個倉庫,而是一個大型倉庫城,倉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形象地說,大概相當於50個標準足球場,內部分佈著多達700座倉窖,每個倉窖都是內徑10米,外徑17米,深10米,據估算每個倉窖可存儲約50萬斤糧食,整個倉城可儲糧3.55億斤。

先進的隋朝糧倉技術

整個回洛倉的倉窖都在地下,大家可能認為地下有水,肯定十分潮溼,不利於糧食儲存,但我們的先人用他們獨特的智慧,完美避免了這一問題。

一是選址好。興洛倉和回洛倉都建在山地丘陵上,海拔較高,土質乾燥,土層深厚,不怕水淹,不易受潮,且兩個倉庫都靠近水路,方便糧食轉運。

二是基礎好。回洛倉的建設顯示出古代紮實的土建技術,倉窯的基槽進行了有效夯打,十分堅實,使得水分不宜滲透,利於防潮。

三是技術好。回洛倉的倉窯內部牆壁進行了火烤,烤乾水分,然後塗抹膏泥,再用木釘鋪設木板,木板上再敷席,使得十分乾燥,有利於糧食的長期存儲。

如果直接縱向對比,現代技術肯定高於古代技術,但古代糧倉建築技術仍然充滿了古人智慧和心血,即便放在現代來看也並不過時。正因為如此,回洛倉才能作為“中國大運河”核心組成部分內被成功選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現代糧食存儲技術

數千年以來,影響糧食存儲的三大因素始終未曾變化,即溫度、溼度、防蟲鼠害。

以現代糧食存儲技術為例,目前常用的技術有準低溫儲藏(20度以下)、氣調(充氮)、低劑量燻蒸、電子測溫測水測溼、互聯網監測攝像等等,這些技術確實十分先進、智能和自動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都是圍繞控制適宜的溫度、溼度、防止蟲鼠害滋生的。

圍繞這三大因素來看,古今糧食存儲技術並未有本質區別,而且從實際效果來看,古人存儲糧食的技術一點不比現在差。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因為現代技術帶給人類的往往是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大的規模、更低的成本,但未必是更好的質量。

以建造糧倉為例,回洛倉這種規模的糧倉,在投入同等人力的情況下,隋朝可能需要3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建好,但現代3個月就能建好,這就是先進技術的效果。

然而,就糧食存儲效果而言,兩者並無差別,古代甚至更勝當今,因為影響糧食存儲效果的不僅有技術原因,更關鍵的還是人的因素,即管理因素。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隋朝的千年糧倉——“回洛倉”,其建造技術與技巧的確令人稱奇,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但要說“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有點誇大其實了吧。

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糧倉到底有哪些令人驚奇的地方:

回洛倉又稱興洛倉,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鞏義河洛鎮。據史料記載,此糧倉建於隋煬帝大業二年,倉內有三千糧窖,每窖藏糧超過八千擔,守軍上千人,以此估計,興洛倉共有2400萬擔糧食。

2004年9月,由於洛陽一拖廠區進行修建而被發現,2009年7月,開始初步勘探。為配合2014年“隋唐大運河申遺計劃”,於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對其進行保護性挖掘。回洛倉城東西長達到1000米,南北寬355米,面積達355000平方米,和5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相當。倉城內佈局的整齊有序,有管理區、倉窖區、道路與漕渠,一共有700多座倉窯,每個倉窯口都成橢圓形,內徑約10米,深約10米,倉窯外圍還有基槽。

每個糧倉的建造過程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不僅考慮到了防潮防蟲防火,還起到了很好的密封性。

首先來看看倉窖的建造吧!

第一步是按照事先的設計挖好倉窖;第二步是點燃乾草烘乾整個倉窯;第三步是用燃燒後的草木灰混合泥土塗在第一層;第四步是鋪設木板席子等防潮,最後放入糧食封存。這種倉窖因為經過了火燒,不僅防潮,而且土壤內的蟲卵也被燒死,還能防蟲害,而且密封性極好。

最能體現古人智慧的是:他們居然是通過在糧倉入口處種植的小樹苗來判斷糧倉的存儲情況。倉窖裡的糧食一旦受潮黴變,就會影響到小樹苗的生長,進而達到控制糧倉情況的作用。

由於戰亂,其中一個倉窯裡的糧食竟然保存到了現代,考古人員從中取出了部分糧食,種子居然還發芽了,種下去以後竟然還結出果實了,經過了千餘年,這不得不讓我們佩服古人的智慧。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此種保存糧食的方法在農村地區依然廣泛應用,所以,並不存在現代科技無法超越的可能。無論是古代技術還是現代的科學技術,都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更多的是為人類生活服務的,只不過是我們更驚歎於古人的智慧而已。


悟空八卦歷史


對於古代的帝王來說,修建儲存糧食的糧倉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穩定。但是對於我們後人來說,糧倉的考古價值確實不比王侯將相的陵墓那樣有吸引力,既沒有讓人驚詫的奇珍異寶,也沒有大量的碑文材料供史學家考據歷史人物或者大事件。但是隋朝的這座千年糧倉回洛倉的確十分出名,而下令修建它的正是一直被黑的隋煬帝楊廣。

很多人提到隋煬帝就想到荒淫無度和殘忍暴虐,其實他是一位文武兼備軍政全能的帝王,一手打下了隋唐盛世的基業。比如他完善了科舉制度,開鑿了大運河,開拓絲綢之路,親率將士征討吐谷渾等等功績,只是他本人好大喜功急於求成,弄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最後弄得個慘死的下場。隋煬帝好戰,為了保證自己軍隊的軍餉,確保國家穩定,他修建了諸多十分雄偉的天下糧倉。

回洛倉有多大呢?根據考古專家測量,這座糧倉的平面面積有50個足球場那樣大,隋煬帝在遷都洛陽之後就立刻開始修建這座糧倉,主要還是為洛陽城的正常運行提供糧食,畢竟諸多王親貴族跟著一同來到洛陽,生活總是需要得到保障的。回洛倉之所以讓考古學家們驚歎,主要還是因為他的規模之大。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回洛倉擁有倉窖三百多個,文獻通考之中的記載則是三千三百個倉窖,根據專家的考證,回洛倉的倉窖竟然有700個之多,的確讓人震撼。

不僅僅是數量多,每一個倉窖的儲存量也是極大的。據科學家計算,一座倉窖所能存儲的糧食可達到50萬斤以上,整座糧倉可儲存的糧食高達3.85億斤,十分讓人驚歎。倉窖的修建不僅僅是圖一個“大”字,其存儲糧食的實用性也是經得住歷史考驗的。

倉窖整體是圓形的,建造之時,首先先挖出一個外徑16米左右,內經10米左右,寬3米,深1.5到2米的環形基槽,然後就在這基槽之中夯打,以形成足夠堅實的倉窖口。這樣的倉窖口不僅僅可以防水還可以防止坍塌。之後,倉窖的挖掘工作才正式開始,倉窖深10米,挖完之後先將倉窖的牆壁用火烤一遍,隨即塗抹一層青膏泥,鋪上一層木板,最後再鋪上一層席才算是最終完工。

以這樣的技術製造出來的倉窖能夠最大程度地保存糧食,據說隋朝糧倉裡的糧食一直吃到了隋朝滅亡後的唐朝貞觀年間。回洛倉是隋唐大運河的附屬配置,是大運河沿途最為重要的糧倉。通過今天對回洛倉的考古發現,我們可以大致猜測出當年大運河的繁榮盛況。

回洛倉的壯觀我們是十分驚歎的,但和今天的糧食儲存技術相比還是很落後的。我國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經建設了倉容高達1000多億斤中央直屬儲備庫,和這樣宏偉的現代化糧倉相比,回洛倉實在不值一提,只是現在很多人還是喜歡以這種現代人比不上古代人的噱頭吸引大眾視線罷了。


木劍溫不勝


只能感嘆古人的智慧,要說現在的技術造不出來這樣的糧倉那是假的,古今建築的區別在於,古人的建築可以千年不倒,如今的建築也就幾十年面臨倒塌。言歸正傳,根據描述,這個糧倉應該就是你著名的“回洛倉”,回洛倉的面積如何?儲存量有多大?竟然到唐朝還沒有吃完,裡面的構造又怎樣?

01

隋煬帝登基之後,先是開鑿了貫穿南北的隋唐大運河,運河的開通,使得南北距離縮短,南糧北運也是極其便利,但是隋煬帝細想,總不能每次北方需要糧食都要南方運過來,這樣成本太高,於是決定建立糧倉,儲存糧食,於是在洛陽城外建立了“回洛倉”,用來儲存天下糧食。

回洛倉在洛陽城北邊一公里的地方,也就是現如今的瀍河區小李村西,屬於國家糧倉,隋朝對糧倉的建設比較看重,《隋書》裡面提到,全國有6座大型糧倉,其中回洛倉是隋朝的根本,也是國家的命脈所在。

02

回洛倉的倉城是長方形,由管理區、倉窖區、道路和漕渠組成,通過數據得出大約有50個足球場那麼大,之所以能夠儲存大量的糧食,根據考古發掘來看,倉城中有700多個倉窖,每個倉窖可以儲存50萬斤糧食,整個倉城可以儲存3.55億斤糧食,完全夠洛陽城中的百姓生活所需。

如此大的儲存量,糧食如此之多,這也意味著需要長時間的保存這些糧食,一是放火而是防潮,考古學家確實被古人的智慧驚到了,因為倉窖全部都在地底下,呈口大底小缸,最主要的就是防潮,一旦環境潮溼,稻穀很容易發芽。

03

所以這700多個倉窖,每一個都是先用火烤乾,之後再塗抹上一層青膏泥,最後還要鋪上木板,木板上還要鋪葦蓆,考古人員看完之後也只能感慨隋朝時期儲糧食的技術的確發達。隋煬帝之所以如此重視糧倉的建設,和當時關中地區有關,當時關中地區人多地少,糧食供應長期出現困難,也時不時出現旱災導致人民饑荒,自從有了回洛倉,隋煬帝再也不用擔心這些問題。

隋煬帝每次等到南方糧食成熟之後,就開始通過大運河,最後運往回洛倉,年復一年,回洛倉的糧食越來越多,裡面取糧食也是先進先出,不會存放太久,糧食從不短缺。回洛倉的發展,一度成了各方勢力爭奪的目標。

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瓦崗寨就曾奪取回洛倉,之後李世民也率軍攻取回洛倉,據說隋朝滅亡時,回洛倉內還有糧食,唐朝時期的百姓還能吃到前朝儲存的糧食,從另一方面來講,唐朝的繁榮,隋朝可以說是為其奠定了基礎。後來回洛倉被廢棄,又經歷風吹雨打,尤其是雨水的沖刷和淤積,在金元時期又遭到破壞,大部分失去了原來的模樣。

回洛倉遺址

2014年,回洛倉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6月22日,也成了中國申報的“中國大運河”核心組成部分內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羽評郡主


“無法超越”這個詞使用的過於誇大了,但是我們現在仍然要肯定“糧倉”的存在,也不得不驚歎古人的智慧與創造力。在當時技術缺乏的環境下,竟然能創造出如此完善的回洛倉,談起回洛倉我們先談談製造它的隋煬帝。

我們眼中的隋煬帝已經被影視劇定型為殺夫奪位、荒淫無道的昏君,但是在此,我們要辯證認識一下真正歷史上的隋煬帝,關於他的功勞:第一件事就是開創了空前絕後的科舉制,為政府政治選拔人才,成為基層平民翻身的一個機會;第二件事就是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實現貫通了南北貿易,也促進了南北交流和民族融合;第三件事就是隋煬帝楊廣未登基時候,曾帶兵跨過長江天險,把其父隋文帝口中的“不現實變成了現實”,從此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約四五百年的分裂時期,實現了南北大統一。其實隋煬帝還是功績很斐然突出的。從以上幾點我們就不難理解回洛倉的產生了吧!


回洛倉,顯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據統計,回洛倉總佔地35.5萬平方米,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總體呈現長方形,在回洛倉的內部建設,整齊劃一,結構功能完善,保障措施齊全,無處不提現著古代大國工匠的獨具匠心。

看法一,隋文帝時期和隋煬帝執政前期,隋朝的經歷一度達到了連年豐收,國庫殷實的局面,特別是南北京杭運河開通後,廣通渠、永濟渠和通濟渠的相互連接,將供給糧食的水源分配到了各個地方,灌溉問題的解決,直接帶來了糧食的成倍增收,再加上隋煬帝的暴斂賦稅,徵收上來的糧食無處堆放,建造幾個規模大的糧倉用來儲存那就是必須的了,所以此時回洛倉就應時而生了。


看法二,古代行軍打仗的首要前提就是後勤供給保障工作,如若將士官兵沒了口糧,仗就沒法進行的。我們也知道回洛倉被建造與河南洛陽,洛陽在古代可是政治軍事經濟重鎮,也是隋朝當時的樞紐之一。隋煬帝時期,曾經三次對外征戰高句麗,因為行軍路遠,戰線被拉的太長,後勤給養跟不上行軍速度,而且當時的國家中心在首都長安,這樣就很有必要建造幾個大型的屯糧所。在此進行屯糧,有利於保證洛陽的軍事進行和全國的軍事進行,緊急時刻可以從洛陽往外調糧。

看法三,隋煬帝早就想遷都洛陽,但是當時的洛陽並不具備一個國家首都的資格,因為南北朝亂世剛剛結束,洛陽又是歷朝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所以當時的洛陽一片凋離蕭條之景。修建回洛倉有利於加強洛陽建設,回籠洛陽人口,發展洛陽經濟,從而達到隋煬帝可以遷都的標準。


無論怎樣,回洛倉的創造還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它是中國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正視它的存在,尊重保護它所代表蘊含的古代價值。


小鎮月明


說起古代的糧倉修建,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被黑化嚴重的隋煬帝。隋煬帝的功績,可以用四點來概括。興建兩都,廣設倉庫,開通大運河,修築馳道。在隋煬帝修建的這些糧倉中以洛陽的含嘉倉最具代表性。



那麼他修建的這個糧倉有何奇特之處呢,其一規模大,據史書記載,在當年,含嘉倉儲存了數以萬石的糧食,其儲存量足以存儲唐朝一年糧食產量的一半。


其二在於他的修建十分科學,首先他的選址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這裡水位較低。修建的時候每一道步驟都很細膩,當時人們封存糧食時,採用的是席子夾糠法,(將窖壁挖好後用火烤乾,把草木灰順勢攤在窖底,上面鋪上木板,木板之上再鋪上席子,席子上墊穀糠上面在鋪席子),使糧窖隔溫保溼。




糧倉建成之後整個洞穴都被火烤乾了,這就導致了糧倉內十分乾燥,不會產生寄生蟲和水分,為糧食存儲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儲存環境。據說在專家挖掘的過程中,發現了糧倉下面還有糧食穀物,神奇的是,沒過幾天種子意外的發芽了。

這麼大規模的糧倉,考古人員也是第一次見,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古今譚


哪個專家說的?報上名來!

什麼叫隋朝的糧倉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這種話也敢說,服了。

首先,不可否認隋朝大糧倉確實很厲害,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洛陽發現的回洛倉遺址,屬於隋朝的國家級糧倉,整個倉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65米,相當於50個國際標準足球場的面積,其內部存糧數量驚人。


隋朝糧倉的智慧到底體現在哪裡呢?

要說到存糧,必須要保證三大問題:防火、防潮、防蟲。

防火主要是糧倉管理,暫且不細說了。至於防潮和防蟲,回洛倉選擇在洛陽,有著很大的地理優勢。

黃河的衝擊沉澱,導致黃土特別的厚實,可以挖掘出很深的儲糧倉窖。

古人在挖好大型倉窖之後,會在裡面用柴草進行燃燒,燃燒之後倉窖的壁面含水量更低,而且也更加結實。

此後,再塗一層青膏泥,然後鋪設木板和木炭,木炭層可以有效的防潮,上面再鋪設很多層席子,最後再放入糧食。

此時的倉窖不僅十分乾燥,而且經過火燒之後也降低了土壤內蟲卵滋生病蟲害的可能性。

最後,在糧倉入口處種植了小樹苗,一旦裡面的糧食受潮黴變就會影響樹苗的長勢,可以隨時控制糧倉的存儲情況。


所以,隋朝糧倉可以長時間存儲糧食,確實很厲害。

但是,但是,再牛的技術也只是利用了當時的材料,真能和現代化的倉儲技術相比?這讓我國的科研人員臉往哪擱啊……

所以,讚歎可以,別太誇張了。


七追風


千年糧倉洛陽回洛倉和含嘉倉是隋朝歷史上建造的規模最大的糧倉之一。隋朝非常熱衷於建大糧倉,回洛倉作為隋朝的大型官倉,承擔著重要的儲備糧食、供應京師以及賑災的作用,但是這種大型糧倉的修建,技術含量其實並不高,為什麼這麼說,且看我慢慢分析。




回洛倉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繼位初期,隋朝延續了隋文帝時期的強盛繁華,所以,隋朝有充足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修建這麼大規模的糧倉。根據《資治通鑑》所述,隋大業元年“十二月,置回洛倉於洛陽北七里,倉城週迴十里,穿三百窖。”隋初定都長安,因關中地區物資相對貧乏、漕運不暢,故“始建東都,以尚書令楊素為營作大監,每月役丁二百萬人……新置興洛及回洛倉。”隋煬帝遷都洛陽,從一開始就想到了供糧問題,於洛陽城外興建回洛倉,既解決了京師的糧食供應問題,也方便了東南漕糧入庫,此舉可謂是與國於民都大有裨益。




但是,回洛倉的規模卻遠超我們的想象,“週迴十里,穿三百窯”,這是什麼意思?從倉頭至倉尾長達十里,縱貫三百個糧窯。如此浩大的工程,也難怪會“每月役丁兩百萬人”,回洛倉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以隋朝當時之國力,是具備能力修建如此規模的超大型糧倉的。最重要的是,位於天下之中的河南洛陽,水路、陸路交通都非常發達,東南的漕糧到達這裡很便利,回洛倉所在的黑石關屬京師要地,附近有重兵把守,極大的保障了這個隋朝第一大糧倉的安全,回洛倉建造於北邙之上,這裡土質乾燥,土層深厚,是絕佳的建窖儲糧之地。




各種條件都具備了,那就是具體到修建了。回洛倉是怎麼修建法的?以倉城為中心,“週迴十里,穿三百窯”,窯窯縱橫,佈局分明,共能儲存糧食達兩千四百萬石。論難度,相當難 ,這裡土質乾燥,土層深厚,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但是在正值國力鼎盛時期的隋朝來說,這並不是個事兒,隋煬帝諭旨一下,徵發了天下200萬民丁來修建回洛倉及含嘉倉。這些民丁的吃住朝廷全包了,但是畢竟是200萬人,這個工程之浩大,已經堪稱古代超級工程之最,可跟修建長城,京杭大運河有的一比了。




回洛倉儲備了大量的糧食,在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古代,糧食是決定雙方命運成敗的關鍵。因此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回洛倉這一巨大的官倉成為很多勢力的爭搶目標。回洛倉、洛口倉、黎陽倉等著名官倉曾先後落入李密、王世充之手,最終是李世民笑到最後,截斷大運河,斷了王世充的糧道,最終攻陷了洛陽。


大國布衣


看題主的描述,隋代直接建在洛陽的糧倉,應該指的就是 回洛倉。

回洛倉位於現在的河南省洛陽市小李村和馬坡村一帶,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

史書中記載隋煬帝即位之後,就開始營造東都,並且把天下各地的富家大族多達上萬家都遷到新修的東都,洛陽來以充實人口。這也是封建社會中常用的對地方豪強的控制辦法。

這時候就有問題了,遷來了大量的人口,糧食不夠吃怎麼辦?於是就需要修建龐大的糧倉來儲存數量龐大的糧草以共足夠的人口日常所需。

2004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帶鑽探時發現了倉窖和古代道路古代墓葬的存在。於是長達十數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就此展開。當真正的考古發掘工作展開之後,整個考古學界都震驚了,發現這裡不只是單個的倉窖,而是可以被稱之為倉城!初步推測整個倉城中大概包含倉窖有700座。可能您對這個數字還不太感冒,那我們就寫拿出一倉窖就來說。

比如回洛倉中有一個被編號為3號的倉窖,它的體積達到了400多立方米,能夠儲存糧食達到55萬斤,按照這個數量來算,如果整座倉城全部裝滿,總的糧食儲量可以達到3.85億斤!

不僅儲量大,回洛倉的技術含量也是相當高的。2012年到2014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回洛倉遺址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古發掘,這也是境內考古工作者們共清理出來了四座倉窖。這四座倉窖的開口大概在地表以下1.1到1.3米,艙底距地面6米到9.3米不等,倉的形制都是口大底小的圓缸形。

在修築的時候,首先要對倉窖的口部進行加固,先在外圍挖出基槽,然後分層夯築加固倉窖口部的強度。之後才能向下開挖倉窖。

挖好成形之後,需要修整、夯打倉窖的壁和底,也是起到加固作用,之後還要在周圍壁上塗抹一層青膏泥。

最後用火將整個倉窖烘乾。

另外在儲存糧食之前還需要鋪設其他防護鋪墊。比如周圍壁上和底部在青膏泥之上還要鋪設木板、葦蓆,以防止糧食受潮。

當然整個倉窖並不只有地下部分,倉窖上方還需要修建地上建築頂蓋,防止下雨和揚塵等影響。

但是回洛倉並沒有使用多長時間,唐朝以後,回洛倉就不見於史料記載,同時考古發掘工作也證實了,回洛倉使用時間較短,有些倉窖甚至是空的,大概在隋朝滅亡之後回洛倉這處龐大的,昔日輝煌的國家糧倉就被廢棄。

至於技術水平很高,那是沒問題,但是說現在都無法超越,一味厚古薄今,純屬扯淡。

元芳,你怎麼看,看完加個關注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