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到底拥有多少实力?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历史一书生


朱三太子本人并没有什么实力,甚至没人知道他的死活,他是因为崇祯皇子的身份,进而成为了民间“反清复明”的一杆旗帜。

清朝入关之后,“反清复明”的起义和运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顺治、康熙两朝,大小规模的起义此起彼伏,而这些起义不约而同的都是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号。

其实,清朝初年,民间不断爆发“反清”起义,与大清王朝早期的政策特别是多尔衮时期的政策密不可分,特别是多尔衮颁布的“剃发令”、“圈地令”、“逃人法”、“屠城令”等弊政,造成了上至地主士大夫阶层,下至平民百姓的一直不满,再加上清朝初年对于明朝官员的全盘接收造成了明末的腐败政治局面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极大的加剧了社会矛盾。

在此情形下,对于已故明朝的怀念成为了民间的主流思想,也就造成了反清起义不断的局面,而下落不明的朱三太子,更成为了所有起义者的口号和精神寄托。

所谓的“朱三太子”,就是明朝崇祯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朱慈炯,生母为崇祯皇帝的周皇后。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就在李自成攻破北京的前一天,在崇祯皇帝的安排下,将他的儿子们分别进行了化妆出逃,结果都被李自成所抓,只是李自成并没有将他们杀掉,反而利用其对明朝旧部进行劝降。但是后来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中被吴三桂和多尔衮击败后,仓皇逃回北京,草草举行了登基仪式后进而撤出了北京,之后所有被李自成复活的崇祯皇子们便全都失去了音讯,就此下落不明。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民间开始流传其各种关于朱三太子的传说,说他并没有死,而是暗中积蓄的力量准备重建大明江山,而朱三太子也就此成为了所有“反清复明”起义者的旗帜,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下落,但是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号就意味着有了目标和合法性,这也使得“朱三太子”成为了清朝统治者最为头疼的对象。


除了打着“朱三太子”名义的形形色色的起义外,“朱三太子”的名号也开始逐渐被冒充和利用了。

在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杨起隆冒充“朱三太子”,在京城发动了“反清复明”的起义了。

只是这场起义仅仅持续了两天,马上就被镇压下去,杨起隆本人逃窜。随后的多年里,杨起隆及其部下又多次以“朱三太子”的名义鼓动清朝官员及军队起义抗清,最终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杨起隆在陕西被抓后处斩,整个事件才得以平息。

除了这些民间的起义外,就连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在最开始的时候,打出的都是“朱三太子”的旗号。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并发布了《讨满清檄文》,打出了“兴明讨掳”口号,而他拥护支持的人,便是“朱三太子”。

“本镇刺心呕血,追悔无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适值周,田二皇帝,密会太监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岁,刺股为记,记名托孤,宗社是赖。姑饮泣忍隐,未敢轻举,以故避居穷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枕戈听漏,束马瞻星,磨砺警惕者,盖三十年矣!”

吴三桂说自己投降清朝就是为了忍辱负重,扩充军备,好在机会成熟的时候,起兵反清,重新拥立被宫中太监保护下来的先皇三皇子,也就是“朱三太子”,而这也成为了吴三桂起兵造反的原因和目的。

只不过后来的吴三桂抛弃了“朱三太子”,自己选择了称帝,但是足可见“朱三太子”的名号的重要影响力。


实际上,从北京城中成功逃脱的并不是“朱三太子”朱慈炯,而是崇祯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慈焕从李自成军中成功逃离后,便隐性埋名,流落民间。

随后为一户姓王的乡绅家收留,由于这位王乡绅为前明官员,对于明朝极为忠诚,于是就将朱慈焕安顿了下来,朱慈焕也就此改名王士元。随着王乡绅的去世,朱慈焕重新流落民间,经过一份周折,最终在江浙地区定居了下来,以教书为生,结婚生子,同时也将自己是前明崇祯皇子的身份掩藏了起来。

但是后来,朱慈焕无意之间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更为致命的是,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前后,有人开始利用他的名号在江浙地区开始了“反清复明”的起义,惊吓之余的朱慈焕带着家人逃到了山东,但是仍被当地官府缉拿。

最后,年过七旬的朱慈焕被康熙以“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的罪名凌迟处死,被同时处死的还有他的全家老小,明朝正统的皇族血统,也就此灭绝。

而在清朝的史料中,记载着朱慈焕是5岁时便去世了,同时将其封为悼灵王,非常明显,这就是政治统治的需要,一个“朱三太子”已经够让清朝统治者头疼的了,在来一个真正活着的崇祯皇子,将会带来更多的起义与反抗。况且,清朝自诩为是明朝的继承者,而并非推翻者,擅杀前明皇子将直接挑战清朝存在的法理性,也将动摇统治的根本,这也是清朝的皇帝们将其经历进行修改的重要原因。


雍亲王府


朱三太子是一个符号,是反清复明的一片旗帜,但其实他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实力,而是其所代表的朱明正统性,始终是清王朝统治中原合法性的一个隐患。

清朝初年出现了一个极其吊诡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清王朝的全力追杀,真正的明朝皇室成员无不隐姓埋名,另一方面,假冒朱家后代层出不穷,有假冒王妃的,假冒亲王的,当然最多的是假冒太子,特别是“朱三太子”的。这些人不甘寂寞,刀头舔血,铤而走险,希望以此浑水摸鱼捞些好处。

其实折磨清朝统治的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而是层出不穷的假冒“朱三太子”的人。

最典型的案子是顺治十六年(1659)的“朱三太子”案。一伙江户无赖组成一个骗子集团,其中一个号称是朱三太子朱慈焕。他们说朱三太子因为地位特殊,可以和顺治皇帝直接搭上线,只要交钱,他们就有办法让一个目不识丁的人立刻成为现职位清朝官员,而且还是盐道、粮道、工部、吏部等肥缺。凭这样荒唐不经的谎言,他们半年间居然骗到了7万多两银子。案发之后,一时间朝野轰动。

而另一个与此类似的案子发生在稍早的顺治十三年(1656),真定的一个商人破产之后,突然奇想,自称“朱三太子”朱慈焕,搞了一个庙会,招揽香火钱,一年后原价退回。按现在的说法,是一起典型的招摇撞骗兼非法集资案。事发的原因也很可笑:有两个人都花了几两银子,预购了“未来”的七品“县令”。拿到收据之后,他们马上自认为已经是有身份的人,在大街上争抢道路,互不相让,直至大打出手,闹成治安案件,到县衙一审理,自然一批人死于非命。

这类骗子中,最“成功”的一个,当时“南太子”王之明,这个人是万历朝驸马的侄孙,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聊起宫中的奇闻异事,对帝王生活羡慕不已。正巧天地大变,他和太子年纪相仿,又颇知“宫中故事”,遂自称东宫太子朱慈烺,南下南京找自己的“伯伯”弘光帝,

弘光帝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人也比较昏庸,但在这一突发事件上,处理却相当理智。他宣布,关键是要坚定太子真假,自己壮年无子,如果太子是真的,将来正好继承自己。

为了坚定结果又说服力,弘光拍板,一、审问过程中不得刑讯逼供,二、鉴定全过程公开。

在公开鉴定这一天,大殿里人山人海,骗子王之明北迎入殿内,他人小鬼大,故意大摇大摆,径直“踞上座,南面”。那些大学士、尚书们只好位居其下。

王铎曾经当过三年太子的老师,一见面马上断定此太子为假,为了让大家信服,他问太子认识我不,太子说不认识,王铎又问给太子讲书在哪个殿?王之明只知道宫中有文华、武英等殿,随口回答是文华殿,其实是在端敬殿。

刘宗政、李景琏两个翰林也曾经见过太子,都认定这个少年比太子朱慈烺要矮。朝臣们拷问其他宫中内情,他回答也多不着四六,不过小骗子王之明心理素质不错,遇到这类问题,他态度傲慢,动辄就说:尔等宵小懂得什么?

虽然审讯结果最终证明太子是假冒的,但是中国民众的判断,从来大多是基于情感而非理智。南明政府的公信力,早就破产,何况中国人几千年前就都变成了“阴谋论者”。百姓们普遍认为王铎等人都是弘光指使,因此纷传太子为真,连外地领兵的大臣,也相信这种传言。

弘光为了不担上“故杀”的罪名,就决定把王之明关起来再说。

就这样光了几个月,清军南下,朱由菘弃城而逃,王之明终于翻身,南京百姓在二三士绅的率领下,跑到监狱,放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真太子”,拥着他在武英殿“即位登基”,有些没有逃跑的南明官员给跟着上殿行礼如仪。

王之明终于苦尽甘来,一偿宿愿。南京百姓拥立他,是希望他率领南京军民抵挡清军。不过王之明止步在此,他登基后第一件事情居然是要选秀女。不过秀女还没有选好,南京城就破了,王之明被清军抓获。

清人利用他来安抚江南百姓,所以对他很礼貌,虽然王之明没有享受到“秀女”,但一心想着做起清王朝的封王美梦来。

不过小骗子好运不长,江南弄地区很快就“内外俱定”,王之明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清人遂将他和弘光帝一起送到北京,不久之后,找了个借口,把他和弘光一起处死了。


文话史


世间的人很多,有利用价值的却并不多。朱三太子有没有实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前朝的象征,具有朱明正统性,对清朝来说犹如芒刺在背。

至于是否确有其人,高低胖瘦,有才无才,光面麻子脸都无所谓,朱三太子只是一个被各路有野心的人作为利用的工具符号与价值武器。


直到清代中期,还有人号称是朱三太子,在民间兴风作浪。假冒朱三太子作案的原明势力,层出不穷。从1644年开始,各路反清诸侯,扯起故国旗号,拥立亡皇后裔,起兵对抗清廷,甚至天地会也奉朱三太子正朔。

最著名的一次是康熙十二年(1673)杨起隆起事,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身在京师的杨起隆,借用朱三太子名号,率众举事,最后兵败被杀于陕西凤翔。明末清初,号称拥立朱三太子的人,就有上百人之多。直到南明灭亡,大规模叛乱才基本消弭。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之前,把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等儿子藏在可信之人家里,流落民间。康熙皇帝把三藩平定之后,在陕西,河南,江西等地,屡次有打着朱三太子旗号的运动。

比如,漳州人蔡寅,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台湾朱一贵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人,导致朝廷最终已经不知道朱三太子到底是谁了。

清廷为了安抚明代旧人,也为了一网打尽,清楚民间力量,康熙三十八年就宣布:

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

不过,各个地方上报: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

虽然各地明皇室上层人物被诛杀净尽,但是朱三太子的名号却是一种有力的号召。可见,真假不重要,人人几乎都可以是朱三太子,崇祯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都可以是朱三太子,号称为明复仇,实施反清复明。

那些伪“朱三太子”如雨后春笋,乃至各地官府颠倒耳目者二百年,派人乔装打扮和细访暗查,都在寻找朱三太子后裔。不过,大江东去,天命不再,最多只是小股骚乱罢了。

不怕自己销声匿迹,就怕的是即使隐藏民间,流落江湖,过安稳的生活,也被别有心思的人惦记,朱三太子注定不是凡人。

因此,所谓朱三太子仅是清康熙年间的人怀念明朝后代的一种通称与符号,其实不一定确定指的是谁。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在大明的历史上,曾经出过两个下落不明的皇室子弟,第一个是朱允炆,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建文帝,剩下一个,便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任君主,史称崇祯皇帝,朱由校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在后世许多清宫剧中,出场率很高的朱三太子。而在我们后世的一些古代影视剧里,他也是清朝皇帝们所头疼的存在,那么这位朱三太子,在大明亡国以后,究竟是怎么对满洲人的江山造成威胁的呢?

说起这个,都不得不聊一下他的父亲崇祯皇帝,朱由校是个比较倒霉的君主,由于前面的几个皇帝一直在内耗,导致大明传到他手里时,这个帝国已经摇摇欲坠,在宦官与东林官员的党争影响之下,明末社会上动荡不安,各地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时可谓声势浩大。其中李自成实力最强,他以闯王自居,一路打到了北京城,在毫无退路的情况下,崇祯先是逼迫妻子自杀,又亲手砍伤自己的女儿,最后吊死在煤山上,不过在此之前,他做了一件事。

他把自己三个儿子,长子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焕全部送出皇宫,叫他们隐于民间,但是想法十分美好,现实却是很残酷的,朱慈烺去南京投靠自己外公周奎,结果被出卖给清军,周奎用自己的外孙,换取了地位与富贵,朱慈炯被清朝廷所杀,剩下的朱慈烺,却活了下来一直隐于民间。当时民间一直有传言说,朱慈焕并未身死,而是在暗中谋划,准备招兵买马反清复明,因为朱三太子也成为那些想反清复明人的一张大旗,只要是想反抗清庭的,总会说自己是朱三太子。

在康熙十二年,就发生了件事,杨起隆冒充下落不明的朱三太子,在北京发动了反清的起义,但清兵很快将此事镇压下去,杨起隆在不敌的情况下,带着部下连夜逃出北京城,后来在全国各地,一直以朱三太子的名号反清,直到七年以后,杨起隆在陕西被抓捕,此事才宣布告一段落,但民间反清的运动并未停止,还有很多的“朱三太子”在民间起事。

只要你了解过清朝历史,那么吴三桂这个人你肯定不会陌生,他在三藩之乱开始时,也是扯着朱三太子的大旗,据说朱慈焕逃出敌人控制以后,被一户王姓士绅家所收留,改名为王士元,过了几十年安生日子,但最终还是被官府所抓获,当时他已经有七十余岁,但还是被康熙下令处死,全家人也被杀。总的来说,朱三太子这个人并没有多少实力,史书上也没有精确记载其生死,他只是反清复明的一杆旗帜而已。

无论是杨起隆,还是后来的吴三桂,以及那些宣称自己是朱三太子的人,这些人虽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但也是以公谋私而已,困扰清朝皇帝们许久的朱三太子,也不是朱慈炯本人,毕竟他的下落不明,让皇帝们真正忌惮的,是以上这些想反清的军事力量,这些才是清王朝最大的敌人,至于朱慈焕本人几乎没什么威胁。


木剑温不胜


朱三太子有颠覆整个大清朝的实力,只要他存在一天,就会让清朝的皇帝寝食难安,欲除之而后快。

那么,朱三太子怎么就这么厉害呢?

其实,朱三太子最大的实力不是他个人有多么聪明绝顶和雄才大略,也不是他手下聚集了多少英雄好汉,而是他有无人可敌的身份。

朱三太子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儿子,而崇祯皇帝又是明朝比较少见的,深得人心的帝王。虽然在他执政期间没有成功抵御满清的入侵,而且在他执政期间国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最后起义军首领李自成还打到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虽然如此,崇祯皇帝在民间的影响力和地位,在那个时代都是很少有人能够比拟的。因为虽然他个人能力不强,但却是一个胸怀天下的帝王,其责任心更是难得。

崇祯皇帝生前堪称劳模,他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并且十几年如一日。他非常节俭,几乎只穿布衣,为的就是能够节省出经费来支持对清朝的战争。

而在他当皇帝的短短17年的时间里曾经六下罪己昭,平均不到三年就会检讨一次自己的过失,在中国数百位皇帝中绝无仅有。有人认为崇祯是一个喜欢推卸责任的帝王,这一点我是很不赞同。

在当时,如果能够牺牲他获得大明的中兴,我相信会毫不犹豫的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崇祯皇帝自缢之前,他还念念不忘城中百姓的安危,留下了“认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绝笔。

他的所作所为,让他作为亡国之君,却没有留下骂名,反而在民间拥有比较高的声望。尤其是当清朝剃发易服,改变汉族人的风俗时,更是激起了人们对崇祯的怀念。

有了这一前提,作为崇祯帝的儿子,朱三太子就有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光辉形象,人们爱屋及乌,将对崇祯的崇敬之心,不自觉的放到了朱三太子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利用朱三太子造反,也确实收获了不少归附者。仅康熙年间,就有10起借助朱三太子的名义造反事件。所以,朱三太子一直困扰着满清的前几位皇帝,朱三太子在一天,他们就寝食难安一天。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朱三太子也许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是他的血统决定了他难以置身事外。康熙四十七年,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炤在山东被抓获,康熙将其全家处斩。从此,困扰了满清半个多世纪的朱三太子案告一段落。康熙心中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以上!


历史风暴


清初近60年,有关明室的最大疑案,也是入主华夏的清廷前期最为警惕的事情,当是崇祯帝的皇子下落与真伪问题。中国王朝史数千年,改朝换代的次数更仆难数,以异姓取代前朝之事也是屡见不鲜。一般而言,对于前朝的皇族或血脉,只要对方不挑事基本上都不至于赶尽杀绝,至少也要做做样子先优容一段。而清朝的特殊点在于,它的入主,不仅是异姓,也是异族,更是偶然得天下的,还缺乏心理准备,在武装实力及民心归向上都没有信心,所以对于前朝皇子这样的“政治遗留”问题是最有戒心的。虽同是异族称帝,它和元朝还不大一样,蒙古人横扫天下的资本它是不能望及项背的。

所以,从顺治元年的那年冬天开始,以京城“刘姓诈称皇太子事件”为端口,“大明朱三太子”的不断出现,像埋在紫禁城深处的一颗颗地雷一样,一直困扰了大清帝国最高层近一个甲子。不管是不是真有“朱三太子”躲过了劫难,亦或还是有人冒充,对新朝来讲都是巨大的阴影和幽冥,是辫子皇帝们的心头大患。如同传闻中的前朝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访朱允炆下落一下,找到各种“朱三太子”然后彻底斩草除根,是清王朝开国前期维稳的主要工作之一。甚至搞到后来,是不是要找到“朱三太子”都不再是要点了,借此名目扑灭任何残余势力、打击所有反抗力量、全面消除隐形威胁才是目的。


所谓“朱三太子”,明确一点,指的是崇祯帝的第三个皇子朱慈炯(民间又有朱慈璊、朱慈英等叫法),或者泛指崇祯死前留下的三个皇子。

崇祯生有七个儿子,其中二、五、六、七子均早殇,当1644年春李自成直捣北京时,皇子中只剩下太子朱慈烺、第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慈炤,在崇祯上吊前授意下改穿民依,流落民间。据一些学者考订,当年他们分别为16岁、11岁、9岁,此后都不知所踪,又时不时冒出,真假难辨。清定鼎至于中期,社会舆情非常诡异:一方面,清廷当年,是以传檄宣布“义师为尔复君父仇”的名义入关的,不得已戏要做足,表面上始终宣告尊重前朝王子,用多尔衮的话说,“有以真太子来告者,太子必加恩养,其来告之人亦给优赏”,但实际都是残酷诱捕杀害;另一方面,明知这是要掉脑袋的,但“朱三太子”却在这几十年间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联翩现身,此起彼伏前仆后继,这些人不断地去挑动中央王朝的神经,然后一一送命。

明知是在刀山火海中舞蹈,何以“朱三太子”还会续续不绝,我自己推想的原因也有几个:其一,人心思汉,很多反清民众,有意打出拥戴太子的旗号来,以此作为巨大号召力反清复明,比如顺治12年苏北朱周稘的假冒,清廷为什么这么如临大敌,原因也在于此——这倒不是“朱三太子”有多大实力的问题,而是对他影响力的忧虑;其二,江湖无赖在民间行骗。典型的是顺治13年直隶某人以此搞庙会赚香火钱、康熙12 年落第秀才杨起隆的装神弄鬼等;其三,有些地方官员急切需要靠这个搞“政绩”表功,制造了很多冤案;其四,为了安抚人心,表示前明血脉已经断绝,搞定自身的“合法性”问题,清廷本身也会推出真假“朱三太子”来处决以掩人耳目。现在的史学研究,一般都认为,清初花样繁多的“朱三太子”,其实无一正宗,均为“复刻版”。“原装”的朱三太子从未出现,至于到底是早就冻饿抛尸荒野了,还是明智地隐藏在了民间终老,还真难以说清楚。


关于清初“朱三太子”疑案,现在搞研究的,都比较信从民国时明清史大学者孟森的意见。

他在那本名著《明清史论著集刊》一书里,收有《明烈皇殉国后纪》一文,比较细致地考证了这个问题。他认为,直到康熙四十七年,随着“王士元案”的审理结束,困扰清廷60余年的“朱三太子”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这也是“朱三太子”在民间的最后一次现身。为什么是“最后一次现身”,我想,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朱三太子”在此前后无法再掀风作浪,当然核心原因不是清廷的铁血镇压,而是“造反”也好,“反清复明”也好,到了此时,已基本失去了民意基础。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此时天下早已承平日久,老百姓安居乐业,除非大明铁粉和亡命之徒,不大有人愿意去跟随“太子”去刀口舔血了。

所以,“朱三太子”,自始至终终究只是民众表达不满的一个名号。它也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任何统治者,如果老是像旧社会一样欺榨百姓,那么,来自民间的“朱三太子”们其实就是抓不完,也永无法杀绝的。史为后鉴。从这个层面讲,什么是好的社会的制度,我们可能永远懵懂,但其底线标准我们可以是非常清楚的:至少它不会总逼迫着一批又一批的人去做“朱三太子”,使国家在动荡的循环中,永无宁日。您说呢?

19,1,31,晚,闲谈几句


刘愚愚


在清史中记载康熙年间作乱的朱三太子是宫中一个奶妈的孩子,这个奶妈就是朱慈焕的奶妈,这个朱慈焕就是崇祯皇帝的第五子。

而关于朱三太子的传闻,大多是因为当年李自成攻入紫禁城之后,崇祯的血脉几乎全部销声匿迹。

有记载说这些皇子们大多是没有逃出叛军的魔爪,全部都殉国,但是后来出于一些政治目的,使得朱三太子不断出现。

首先谁也没有想到李自成打下了紫禁城,但是却没能顶住北方世族和满清八旗的反攻。

所以天下最终为满清所得,此时的汉人便开始了怀念明朝,毕竟明朝无论如何都是正统的汉人政权。

而这时民间就流传崇祯的皇子中,并没有全部都殉国,说是有一个皇子被奶妈调包,用自己的孩子替换。

这个时候关于朱三太子的传闻就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使得不少意图光复大明者选择了利用这个传闻。

事实上我更偏向于相信这个朱三太子是明朝的遗臣,清史说他是野心勃勃的阴谋家。

但是个人觉得一个人一生都在为前朝奋斗,其这个人就值得肯定,毕竟当年同清朝作对,抓到了就是诛灭九族的大罪。

而且当年的清朝也有类似于锦衣卫的机构,所以朱三太子在顺治和康熙年间几乎都是流落山野。

在当时汉人逐渐接受满清统治的期间,朱三太子选择了同清朝抗争,无论如何他都是一条汉子。

在清史的记载中,一直将朱三太子视为是一个逆贼,一个狡诈无比的逆贼,还饶有其事的将三征葛尔丹粮草被焚一事推给他。

其实无论怎么来看,朱三太子都属于一个悲剧人物,无论他是否是皇子奶妈的儿子。

单单是从他这一生来看,只能用不容易三个字来形容。而且他带给清朝的恐惧,是来自清朝对汉人的不信任。

即便是到了乾隆年间,依旧是有人自称是朱三太子后人来“反清复明”,这说明当时的汉人之中,存在一大部分人是不甘心于清朝的统治。

就算是到了清末,依旧是有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这无一不说明对于汉人王朝天然存在的一种怀念。

辛亥革命之后,孙先生第二天就跑到明孝陵祭拜了朱元璋,这种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历史总是很难展示完全真实的一面,就如同如今我们看到的《明史》一般,其实无论如何去想,明朝真有那么不堪的话,何至于统治中原长达将近三百年!


小司马迁论史


朱三太子的实力来自于他代表皇明正统,想当年,更正统的建文帝不知所踪,可也苦苦纠缠了朱棣整整几十年。

建文帝无兵无将无实力,但就是靠着一个正统的名号,朱棣的余生就对着这个影子如临大敌。

建文帝的事例还仅是明朝内部的正统争夺战,可见人们对于正统的迷信。

满清入关后,吴三桂想扶持崇祯帝的皇太子朱慈烺为新皇帝,多尔衮拒绝,太子朱慈烺下落不明,有四个说法。

一是吴三桂带到了陕西,后来朱慈烺就死在了这里。

二是南明弘光朝认为他已经死于大顺军。

三是和弘光帝朱由崧一起,被多铎俘获,带回北京处死。

四是早在清军进城时就被外戚交给了清军手中,然后被处死。

太子朱慈烺本人给清朝带来的麻烦至此结束,但皇明正统仍然可以在,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剩下的就看朱三太子了。

崇祯一共生有七个儿子,老二、老六、老七都死的早,太子已除,还剩下老三朱慈炯、老四朱慈炤和老五朱慈焕,严格地说,老三朱慈炯就是朱三太子,但事实上后来朱三太子经常被用于老五朱慈焕,所以这“朱三太子”听起来更像是老朱家剩下的三个儿子。

崇祯自缢之前,打发了太子和其他儿子分别躲到外戚家,寻机流亡民间。之后他们便不知所踪。

清朝这边多尔衮和顺治那时候还要剿灭大顺军、大西军以及各处南明势力,这些南明势力内部都还争着正统,大家没人认这“朱三太子”,清朝也就没放在心上。等到康熙年间,南明势力被扑灭,民间再举义旗,也就不需要再考虑这些南明势力的余脉,很明显,相对而言,“朱三太子”比南明余脉正统的多。

从康熙十二年的杨起隆以“朱三太子”名义在京城聚众造反,历经康雍乾三朝,起义者与清朝统治者一直在争夺着“朱三太子”的解释权,清朝统治者对发布“朱三太子”的死讯之高频率不胜其烦。

康熙十六年三月,“朱三太子”出现在福建漳州,蔡寅率领几万“白头军”起义。

同年六月,“朱三太子”来到河南柘城指导当地起义工作。

康熙十八年八月,“朱三太子”又到了吴三桂阵营里添乱,被安亲王岳乐从湖南擒获,带回北京杀掉。

同年,“朱三太子”继续活跃在陕西汉中、兴安一带,连杨起隆也一并复活。

康熙三十八年,七十多岁的“朱三太子”伙同“金和尚”在太湖啸聚,图谋刺杀南巡时 的康熙,事败,“朱三太子”再次引颈就戮。

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八十多岁的“朱三太子”一人分饰两个角色,同时在江苏太仓和浙江四明山起义。事败,“朱三太子”又壮烈牺牲。

康熙四十七年,“朱三太子”、老五朱慈焕在汶上县被俘,人家倒是没有起义,但还是经九卿科道会审后,被判定为“假冒”,与儿孙全部处死,一网打尽。

十三年后的康熙六十年,台湾爆发了朱一贵起义,“朱三太子”又施施然出现在了起义现场。

雍正七年,广东有个叫李梅的,号称“朱三太子”仍在人世,地方派兵要去擒拿李梅,却被他逃掉了。

此后一直到乾隆初年,“朱三太子”又勤勤恳恳地出现在了浙江和广西,可能他也意识到了中原统治已是铁板一块,为了防止再被死一次,老人家更多的是巡游越南、吕宋等东南亚一带。

假如仍然活着,此时的“朱三太子”已经一百多岁,到热带地区颐养天年,倒是一件让明朝遗民欣慰的传闻。

可惜思念前朝的遗老也纷纷故去,“朱三太子”又实在是年纪太大,力不从心,他后来放弃了对乾隆的纠缠,隐于故纸堆里。

且慢!话说乾隆吃了长生不老药之后,又在新世纪露面骗了好几百万,谁人敢说接到的下一个电话一定不会是来自东南亚的“朱三太子”?


历来现实


首先,看看朱三太子的来历

据《明史》记载“庄烈帝七子。周皇后生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田贵妃生永王慈炤、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也就是说崇祯皇帝共有7个儿子,这里的庄烈帝是清朝撰写明史时对崇祯皇帝的称谓。

这七个儿子中怀隐王慈烜、悼怀王及皇七子很小就死了,悼灵王慈焕五岁时生病而死。至闯王破城,崇祯自缢时,尚在世的皇子有三人:太子也是长子慈烺、第三子定王慈炯、第四子永王慈炤。

记载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情况的《甲申传信录》中记载了三个皇子的下落:“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或言定王已遇害于城南之空苑,而太子、永王终不知所之。”,也就是说其实三人都不知道下落,因为定王是死是活也不知道,只是有人传说死了。

《明史》也记载记载“京师陷,贼获太子,伪封宋王。”李自成抓到了太子朱慈烺,并封他为宋王。但对三人最后下落都是:“不知所终”。

崇祯皇帝的三个皇子都不知下落,后人就伪造他们的名义号召百姓起义,反抗清朝的统治,名义上是朱三太子,但朱三太子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指的崇祯皇帝的三个下落不明的皇子。所以朱三太子也成为号召反清复明的一面旗帜。

再看清朝与朱三太子的斗争

<strong>

清朝入关后,实行剃发易服,激起国人反抗。有人冒充前朝皇子,反抗清朝,仅康熙一朝历史上真实的“朱三太子”案件就有十起之多。

《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十二月……京师民杨起隆伪称硃三太子,图起事。事发觉,起隆逸去。捕诛其党。”,也就是康熙十二年杨起隆假冒朱三太子一案,是比较大的一件。

康熙十六年、十八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均有记载朱三太子起事。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山东巡抚赵世显报捕获硃三父子,解往浙江。……诛其首恶者,硃三父子不可宥,缘坐可改流徙。”,康熙认为的罪魁祸首朱三太子一家被杀,但是不是真的朱三太子无从可考。案卷中朱三太子招认实为崇祯皇帝的四皇子朱慈炤。

康熙以为朱三太子已死,再不会有朱三太子造反了,但是托名朱三太子朱三太子的反抗仍然层出不穷,康熙六十年:“丙寅,台湾奸民硃一贵作乱,戕总兵官欧阳凯。……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平台湾,擒硃一贵解京。”这次起义就是托名朱三太子。

在雍正、乾隆两朝,关于朱三太子的传说也非常多。乾隆初期,有人传说他正在南洋招兵买马,随时准备反攻。

不管谁是朱三太子,扯起故国旗号,拥立亡皇后裔,起兵对抗朝廷,是不少受压迫人号召大家常用的一种方式,当然不少野心家也用这种手段。朱三太子没有什么实力,只不过是一个招牌罢了。

<strong>


莱驹为右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一个化名杨起隆的朱三太子,和康熙缠斗了一生。到了康熙晚年,还在南京联合当地官员准备炮轰康熙,最后兵败被杀。

在清朝历史上,朱三太子就像一个幽灵,困扰着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时不时就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搅得满清的皇帝心神不宁。

那么朱三太子到底是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1644年,李自成杀进北京。崇祯皇帝在自杀前,派人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出城外,计划让他们逃到南京,东山再起。



崇祯的儿子一共有五个,活下来的只有三个,分别是朱慈烺、朱慈炯和朱慈焕。

谁知道他们三个人刚刚逃出北京城,就被李自成给活捉了。本来李自成准备带他们三个人逼迫其他的明朝官员投降,没料到没多久,李自成就在山海关大败,被清军和明军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在九宫山被杀。



在李自成逃跑的路上,崇祯的三个儿子都走失了。不久以后,就在江湖上冒出了两个朱慈烺,一个被送到了南京后处死,一个被送到了北京城同样以假冒产品的名义被处死。

老二朱慈炯先是被明朝旧官员收留,然后同样被送进了北京城,被清政府以假冒太子的名义给处死了。

有人会问,清朝皇帝杀明朝太子是非常正常的事,为什么要以假冒太子的名义来处死呢?原来清兵入关是以为崇祯报仇的名义进来的,后来他们换成自己的江山,是从李自成手中夺来的,不是从明朝手中夺来的,以此来换取明朝旧官员的支持。

甚至康熙乾隆都曾经祭奠过明朝皇帝的陵墓,证明自己和明朝皇帝都是自己人。因此清朝的皇帝在处死明朝的太子时,就只能以假冒太子的名义。



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焕命就比他的两个哥哥好好,逃到了前明旧官员王先生的家中。被王员外改名王士元,跟自己的儿子一块读书。

王员外死后,朱三太子被迫当了和尚。浙江的胡乡绅是一个信佛的人,经常和朱三太子一起谈佛经。胡员外看他是一个面目清秀、学识渊博的人,就劝他还俗,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晚年时,朱三太子当起了教书先生,在一次喝醉酒后,无意中把自己的身份透露了出去。结果在江湖上越流传越神奇,1706年就有人在浙江以朱三太子的名义起兵造反。

朱三太子吓得重新开始流亡,从浙江迁到山东。但依然没有逃过追捕,除了一个儿子逃脱外,全家人都被凌迟处死。



康熙是非常虚伪狡诈的人,他曾经六次祭拜明皇陵,行三拜九叩之礼。1699年,他为了把明朝皇帝的后人一网打尽,还对外宣称要找到一个明皇室后裔来管理明孝陵,可惜明皇室的后人没人敢站出来。

在朱三太子被杀前,清朝官员先进行了审讯。朱三太子为自己辩解道:我这几十年,一直在东躲西藏,今年已经75岁了,离死也不远了。如果我要造反,早些年就会和反清义军合兵一处,何必要等到今天呢?

然而当明王朝灭亡的时候,昔日享尽荣华富贵的那些皇子们都不会有好下场,要么自相残杀,要么被清兵杀死。比如当时的福王、唐王潞王、桂王等,都是这个下场。

既然清朝的皇帝说被杀的都是假冒皇子,那么真皇子就应该还活着。乾隆初年,就有从南洋经商回来的人说,朱三太子在吕宋岛招兵买马,准备反攻大陆。后来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