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死后是怎样下葬的?

神仙2606


答题前,先感谢一下发明照相机的法国人达盖尔,正是因为他的这一创世纪的发明,使得我们有幸在今天看到大清朝光绪皇帝死后是如何出殡,如何下葬的,以及可以看到当时皇帝陵寝的建造情况,这些珍贵的影像比枯燥无味的史书文字更加直观,更为形象。


下面咱先发几张当时在北京帝都的洋人拍摄的光绪皇帝出殡老照片。咱边看边说。

从这三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光绪皇帝下葬之事可谓规模空前,几乎全部的老百姓都到街上围观,但是从图三中可以看到,在光绪灵柩途径之地,所有的百姓都需要“跪迎”,负责就是大不敬,而且皇帝的棺椁之上有华丽的棺盖,抬棺材的人数足足达到了128人,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28人的抬杠者是皇帝,皇后,皇太后等才有资格使用的数目,其他的大臣及百姓是绝对不可以使用这个数字的,最多也就64杠。

在棺椁的前方和后方都是大清的护卫军,袁世凯当年在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军都加入的护卫的阵列,其阵仗可谓空前,在棺椁之后,是抬着各种陪葬品的队伍,陪葬品有很多名贵的珍宝,佛像等等,而这些东西也是日后盗墓贼最为向往的目标,当然还有一些纸糊的车马,仆人等等纸活,这些东西被抬到陵寝前,都会烧掉,寓意和墓主人一块进入阴间。


光绪皇帝的陵寝远在河北易县清西陵,这里足足距离北京有一百多公里,这些路程全部需要杠夫的肩扛过去,实属辛苦。悲哀的是,光绪皇帝在入葬清崇陵后没多久,其地宫便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砸开,其陪葬品全部被一扫而光,光绪帝的尸体被随意的丢弃在地宫一角,想不到这位生前没有权力的悲情皇帝死后也不得安宁,真是令人唏嘘。


老猪的碎碎念


谢谢神仙2606的邀请。

世间的万事万物,只要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有由生到死、自生自灭的过程,作为世间万物之主的人类也不例外,也同样要遵循从生到死的规律,人死了就得埋葬入土为安,穷人有穷人的葬法,富人有富人的葬法,或许有人好奇,那皇帝死了之后又是怎样下葬的呢?


古代皇帝的丧葬制度是比较严格的,有许多的帝王陵墓修建得相当的豪华气派,富有的皇帝其陵墓里的陪葬品也多,死了也不甘寂寞,要做风流鬼,就让一些妃子来陪葬,死后怕外人来打扰,为了防止被盗,里面还设有重重机关。

一般来说皇帝的陵墓在皇帝登基不久就开始选址建造了,修建陵墓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费时费力还烧钱,有的甚至在皇帝死了之后都还没有建成,只得加快进程,草草收工。


皇帝的陵墓因年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积土为陵,就是把皇帝的棺椁埋入地下,上面用土堆积而成一个大的坟头,这一般是早期的帝王,或者说是被杀被废的皇帝。

2,以山为陵,即利用山丘作为陵墓的坟头,这在唐朝比较普遍,唐朝的帝王陵除少数积土为陵外,大多采用依山为陵的形式,唐太宗的昭陵就是以九蝬山为陵凿山建造的。

3,还有一种是“宝城宝顶”的形式,即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这种城墙称之为“宝城”,高出的圆形坟头称之为“宝顶”;在宝城的前方,建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型城台,称之为“方城明楼”,楼内竖立皇帝或皇后的谥号碑,明清两代的皇帝和后妃皆采用了这种以宝城宝顶形式的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清代自顺治起皇帝和后妃的陵寝均选择在清东陵和清西陵两处安葬。


古代皇帝都是最高的统治者,死后自然要风光大葬,各朝各代的下葬过程都有所不同,下面以离我们较近的清朝来谈谈皇帝死后的下葬过程。

在清朝初期,因为刚入关,清朝很多习俗都还是沿袭了后金女真人的习俗,皇室贵族死后都要火葬,在火葬的同时还有活人殉葬,清太祖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就是火葬的,还有三人殉葬(包括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和另两个庶妃),皇太极死的时候也是火葬加两个章京,顺治死的时候同样也是火葬,从康熙以后就废除了火葬和人殉的制度,采用土葬。


皇帝死后有一套繁琐的丧葬制度,首先皇帝死了要说“山陵崩”或“驾崩”,在没上尊谥之前得叫“大行皇帝”,其意思就是离开了人间;另外还要处理好尸体,在身上抹些防止蚊虫的香料,然后穿寿衣嘴里放上珠玉等祭品。

其次,宫中还要为大行皇帝举行一场叫“上谥”的典礼,给大行皇帝起一个新的名字,以对其一生的功绩进行评价和总结。


比如康熙皇帝,年号康熙,名字叫玄烨,庙号圣祖,谥号“大成仁皇帝”,这是古代根据皇帝生前所作的事迹给他来个总结就是谥号,起谥号之前,模仿古代竹简,用偏木条连缀起来,在上面写上歌颂皇帝的功德之词,然后再写上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在皇帝死后,礼部衙门会拟出一份葬议单,上面列出皇帝葬礼的程序和仪式,皇帝死后当天,嗣皇帝和其子孙都要身穿孝服,戴着发辫守孝,所有官员及百姓一百天之内不准作乐,四十九天内不得屠宰,一个月内禁止婚嫁,服丧期内各寺观必须鸣钟三万次,朝廷要在天安门举行颁遗诏仪式,诵经和吊唁活动也连续不断的贯穿整个丧期。

还规定抬棺人员要在德胜门演练抬杠十天,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在演杠的同时,还要安排大量的劳役日夜施工抢修通往陵墓的御道。


再还要选择吉日入殓操办丧事,皇帝的棺材叫“梓宫”,要刷上七七四十九道漆,驾崩的先帝入殓后移到乾清宫,正式进入丧葬期,王爷、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贵族人员都要回家斋戒,内阁大臣和官员一律不许回家,要集体住宿到本衙门中斋戒。

灵堂设在乾清宫,皇帝的梓宫要在那里停放27天,灵堂旁边要设置黄龙帐幔,把梓宫放在中央,前面还要设置铺着极品黄缎绣龙褥子的花梨木宝塌一个。

宝塌前还要设置花梨木供桌,上面放着银质的香鼎灶台和花瓶,供桌前还要摆放三个花梨木香几,中间香几放着银缚山炉、香合、匙、箸、瓶等,左右香几上面有银烛羊角灯,两旁灵前还摆设早晚膳桌和水果卓,停放梓宫的乾清宫门外的左边,放置着金缎制九龙引幡。

然后梓宫景山寿皇殿,等待择日入葬。


等到了下葬的黄道吉日,先由七十二人将棺椁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官府倾巢出动,浩浩荡荡,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大型仪仗队,约有一千六百人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纸扎,十分威风;抬棺木的杠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在棺椁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然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的队伍,浩长的队伍连绵不断。


在清代,皇帝的葬礼和登基、婚礼、寿辰一样重要,都要大操大办,所耗用的钱财不计其数,举全国之力为皇帝一家操办丧事,确实够奢侈的。







遗产君


古代的皇帝下葬的流程,各个朝代都不太一样,也都因人而异,但一般脱不了以下几个程序:

1,停灵祭奠,长达几个月至半年更有一年以上的。

2.棺椁起运至陵墓,在这过程中沿路的百姓都要下跪祭拜。

3.棺椁下葬至墓室。

4,封闭墓道,覆盖封土。

5,在墓地建立祭祀的享殿!

我们从第一个流程详细说明:一般正常死亡的皇帝,他的陵墓是提前修好的,从即位便开始修陵。一直到他死前。

皇帝死亡之后,全国便进入皇帝大丧期,皇帝在宗庙停灵,供大臣和子女祭奠,停灵时间长短不一,如汉文帝,由于陵墓修建未完善,停灵长达半年,路上又花费了月余,才正式走到墓地。

还有慈禧太后,停灵了一年有余,才从北京出发,走到遵化的清东陵,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在皇帝下葬过程中,有的还要殉葬活人,活马等残酷的方式,如春秋以前的诸候王都要人殉,西汉以后逐步取消!








豫南陈刺园主


死,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所必须面对的事情。偏偏中国人对于“死”,又是讳莫如深。圣贤如孔子这般,也是对死避而不谈,他曾对子贡说道:

“吾欲言死之有知(笔者注:智慧、意识),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

在孔子看来,人死之后,有没有“知”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若是有“知”,害怕孝子贤孙送你上西天;若是无“知”,则怕不肖子孙把你扔尸荒野。

孔子的这种疑虑,自然是针对普通人而言的。对于王侯将相,根本无需担心这一点。因为每一位封建帝王,在死前就把自己的后事安排的明明白白,后人只需根据“规章制度”来下葬即可。

如此,不管有“知”无“知”,皇帝都会在地下世界,继续自己的荣华富贵。管他子孙孝不孝、贤不贤,先把属于自己的荣华“圈占”了再说。

那么,古代的皇帝又是如何圈占资产的呢?

皇帝死后,会把遗体装殓梓宫(棺材),然后供新皇帝及王宫大臣、后妃等人祭拜。当皇帝出殡之前,各种陪葬品会装入梓宫,并将梓宫封盖。

在皇帝出殡这一天,宫中内务府要焚烧各种纸人纸马、亭台楼阁、生活用品等等。

据说慈禧太后出殡那天,东华门外焚烧了一艘用绫罗绸缎扎成的法船,这艘法船长60米、宽7米,上面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光是这艘法船就用银10万两!可想而知,她的棺材里究竟敛了多少财宝!

纸扎烧完之后,就该挪棺材了。

在此之前,新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都会在梓宫前痛哭祭奠。待梓宫出宫时,皇帝则会跪在一旁,身后跪着满朝文武。梓宫运出宫门外,皇帝带着这帮大臣要跟着棺材一切送葬。

此时的新皇帝,内心应该是笑嘻嘻的,因为等老皇帝的棺材运出宫门,这天下才实打实的易主。死皇帝也是皇帝,一城不容二主,这是铁律。

皇帝的棺椁可不是一般人家的薄皮棺材,它不仅大,而且重!从皇城到地宫,甭说千把人抬过去了,万把人也不一定成事儿!

为了将棺椁运到地宫,匠人会特意修一条路,然后将棺椁放在灵车上,众人一起推到地宫。灵车所过,当地官员则会携带百姓,跪在道路两旁默哀迎送。这些当地官员会在皇帝死后,一直到下葬那天,每天都会在路边祭酒。介尼玛要是碰到哪个皇帝停灵仨月,还不得把这帮龟孙子给累死?

当然了,封建王朝最不缺的,就是人。甭说找几个人干活,就算找几个人殉葬,也是常有之事。

皇帝出殡送葬的队伍,自是所有出殡里最宏大的。

送葬队伍由仪仗队伍、扛夫队伍、武装护卫、王侯队伍组成。

仪仗队伍走在棺椁之前开路,大约有1000人,各持器物吹拉弹唱;随后跟着扛夫队伍,这帮人则是扛拉皇帝的棺椁向前,保证棺椁平稳抵达地宫;跟在扛夫后面的,则是皇帝的孝子贤孙和王公大臣,他们身披孝服负责哭的;最后是武装护卫,负责保护整个送葬队伍的安全。

除了这些人,沿途还要安排无数人专门撒纸钱,以确保棺椁所过,遍地是“钱”。

当棺椁送到陵区之前,灵车是不能再漂移了。这个时候,扛夫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了。对的,没有猜错,扛夫开始拿棍子扛棺材了。

灵车撤下,随即换上64人扛,在钦天监官员的指挥下,将棺椁抬到地宫门口。然后在地面上铺滚木,把棺椁缓缓挪到“金井”旁边,最后把棺椁抬到金井上。

棺椁安置好了之后,扛夫可以撤了。再进来的,便是将皇帝生前喜欢的东西,摆在棺椁两旁的供桌上,同时点燃“万年灯”。

如此,皇帝的安葬工作,基本上完成了。待所有人退出地宫,则会有专门的工匠负责关闭石门,最后将地宫大门封死、填埋。在此过程中,若是有人留恋皇帝的珠宝,藏在地宫舍不得出来,那就永远不用出来了。

一切完毕,送葬队伍原路返回,只留下护陵工作人员即可。

从皇帝的下葬过程来看,只有一个感觉:奢侈。且不提陪葬的珍宝,仅仅是下葬这天的人力,就耗资50万两白银,沿途所用纸人纸马纸钱,又是另一笔不菲的数字。而皇帝躺着的那个地宫,光是修造就要耗资800万两白银。

皇帝们这么下血本给自己安排后事,到头来又便宜了谁呢?

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还是孔老夫子有先见之明啊!人总是要死的,坦然面对即可。人死之后,难道还能指挥后人怎么安排后事?所以啊,更重要的事情是享受当下,后人怎么对待自己,死后无需过多考虑。

像古代的这帮帝王将相,坟头草都不低了吧!后人又去了哪里呢?殊不知东陵被盗之时,末帝溥仪除了干嚎,又有什么用呢?奢华,只是别人觊觎的理由罢了。


祗树


有太监,陪葬宫女,亲兵系统入墓,参加下葬仪式的所有人都要死去,建造地宫的工匠,所有陪同,随着地宫关闭,所有人都留在底下


谈笑历史


轮才能进不了前五,但是他有做事的人格魅力,很多人都很欣赏曹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