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军初期用竖式肩章,后期用领章呢?

马贺琦


在亮剑中的骑兵联队长穿的军装军衔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同时出现标着军衔的竖式肩章和领章,这在历史是不存在的。不过话说回来谁注意这种细节呀,反正不影响观看。日本的陆军军服经过几个主要阶段的换装了,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使用是竖式了军衔的四五式(明治45年,即1912年)和昭五式(昭和5年,即1930年),以及使用领章的九八式(皇纪2598年)。


而早期的日本军服受到了欧洲的影响,特别是早期的日本陆军师学法国,而就是肩章也是法国军衔的一个特点之一,后来又转学德国,而四五式和昭五式其实除了大檐帽变化大一点外,其他的差别不是很大,而这这两款军服对中国的影响也特别大,张作霖的东北军直接是选用了日式军服,而北洋政府的许多军队也是采用日式服装的样子。
左边是四五式,右边是昭五式,都是立领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军服

而到了1938开始换装九八式军服,与前面的相比,这这款军服不仅是有肩章变成领章,而且帽子也由之前的大檐帽变成了我们在抗日剧中经常看到的战斗帽,也就是有屁帘的那种(其实也是学法国的)。这种战斗帽是根据欧美船形帽和山地帽的结合版,相比大檐帽不仅易携带、戴着舒适而且还可以直接套上钢盔,最重要的是它相比大檐帽的用料比较少。不过虽然说是1938年正式换装,但是在此前就已经有部队在使用,所以一些电视、电影里面出现穿着昭五军服却戴着战斗帽的场景其实也是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陆军军官是不扎战斗带的,而海军陆战队才扎战斗带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从1930——1938年,日军的军服为“昭五式军服”,即昭和五年,也就是1930年。日军的昭五式军服不论将佐还是士兵都戴的是大檐帽,领子采用立领,其军衔标志是与肩膀垂直,即立肩式肩章。由于昭五式军服日军的军衔都挂在肩膀上,特别是日本将官的金色肩章比较显眼,在中国战场上很容易成为中国军队神枪手的靶子,加之日军要挂各种背带,立肩式肩章容易与背带缠绕在一起,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到1938年,日军更换了98式军服。



1938年是日本神武纪念的2598年,因此,日军的军服被称之为“98式军服”。日军的98式军服将昭五式军服的大檐帽改为了战斗帽,主要是战斗帽比较方面,后面能加装防晒或蚊虫叮咬的“垂布”(大家熟知的“屁帘”),同时还能戴钢盔。军衔由原来的立肩式变领章,即佩戴在衣领上。军衔不是长方形,而是呈平行四边形。另外一个不同就是,98式军服的兵种符号又原来的挂在领口处变为挂在胸前,用一个类似“M”的符号表示,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兵种。


二战中,日军军服不止这两种。因此,在现在的抗日电视剧中根本没有仔细考究日军的军服。一些电视剧中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就穿上了98式军服,甚至还有一些电视剧中日军佩戴的资历章居然是现在的07式资历章。


历史军魂


古贺传太郎,骑兵中佐(追晋大佐),关东军混成第38旅团骑兵联队长,1932年元旦随旅团主力击败黄显声的辽宁警察第三总队后,侵占锦州。此时该地区已无东北军正规部队,古贺率步骑兵不足百人舞舞扎扎四处扫荡,在锦西县(今葫芦岛市)城西龙王庙地区,被炮楼上的民团枪手发现,一枪落马,二枪毙命,因为这厮太显眼了。



(昭五式还有胸标,胡扯)

其实提问中的前与后,是有个明显的时间分割线的,即1938年5月,侵华日军才将1930年列装的“昭五式”军服更换为“九八式”军服,昭五式为军衔肩章,九八式则为军衔领章,上万名鬼子军官换装也是笔不小的费用,一向抠门的日军为什么一定要换呢?

所谓“昭五式就是昭和五年的意思,裕仁是1925年接班上台的,当年即为昭和元年。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军都是身着此款军装侵略中国的,它的领章(兵种色)和肩章(军衔)尺寸都很大,看起来很拉风,但战场隐蔽性非常不好,太扎眼了,已经不光古贺一个死鬼的问题。



(阿部规秀的昭五式,时间不太对)

东北的抗日义勇军中,有不少给地主豪绅看家护院的“炮手”,枪法很准,在战斗中经常精准射杀日本军官;还有部分具备一定民族精神的土匪,枪法也是了得。日军又有中队长等军官率队冲锋的传统,因此在围剿作战中军官伤亡率很高,“擒贼先擒王”的道理,民团和土匪一样明白。

尤其是昭五式金色将级肩章,战场上阳光一照,金光灿烂,简直就是狙击手最好的靶子。



(肩章煞是醒目)

除此以外,日本军官斜挎“王八盒子”的皮带、文件包带、武装带等也要上肩,对肩章的磨损比较严重,时间一长,两个肩章的新旧程度和显示效果都不一致了,定期更换更是浪费材质。日本陆军省考虑再三,决定根据战场反馈更换军服样式。

所谓“九八式”,是日本旧历神武2598年,也是公元1938年。它的最重要改动,首先是把军服上衣的立领修改为“折领”,其次是取消肩章而以领章显示军衔,最后是在右胸位置加上“M”型兵种色标识,比如步兵红色、宪兵黑色、骑兵绿色等等。



(九八式军服)

“九八式”军服的领章大幅度缩小,仅为长4厘米宽1.8厘米,并且从尉官到将官的领章尺寸都是一样的,有时候看到抗日神剧中鬼子军官嗷嗷巨大的领章,真有啼笑皆非的感觉,这些神剧的导演和军事顾问,就不去读读历史嘛。

过了段时间,鬼子们又发现军官的领章实在太不清晰了,影响高级军官的“威仪”,于是1941年以后稍微加大了领章尺寸,这一时期还有个重要变化,即领章上的星星不再居中平衡排列,而是集中向前排列,这样的历史细节,有多少答友注意到了呢?

(九八式军服)


度度狼gg


其实提问中的前与后,是有个明显的时间分割线的,即1938年5月,侵华日军才将1930年列装的“昭五式”军服更换为“九八式”军服,昭五式为军衔肩章,九八式则为军衔领章,上万名鬼子军官换装也是笔不小的费用,一向抠门的日军为什么一定要换呢?

所谓“昭五式就是昭和五年的意思,裕仁是1925年接班上台的,当年即为昭和元年。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军都是身着此款军装侵略中国的,它的领章(兵种色)和肩章(军衔)尺寸都很大,看起来很拉风,但战场隐蔽性非常不好,太扎眼了,已经不光古贺一个死鬼的问题。

“九八式”军服的领章大幅度缩小,仅为长4厘米宽1.8厘米,并且从尉官到将官的领章尺寸都是一样的,有时候看到抗日神剧中鬼子军官嗷嗷巨大的领章,真有啼笑皆非的感觉,这些神剧的导演和军事顾问,就不去读读历史嘛。

过了段时间,鬼子们又发现军官的领章实在太不清晰了,影响高级军官的“威仪”,于是1941年以后稍微加大了领章尺寸,这一时期还有个重要变化,即领章上的星星不再居中平衡排列,而是集中向前排列。


稳稳幸福的小鸟


19世纪后期,由于各方面的危机,日本开始了那场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日本在各个方面学习西方国家,其中也包括军事领域。当时日本的学习目标是法国,法国一直号称自己拥有欧洲第一的陆军。日本军队的武器和军服都效仿法国,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军队一直戴着法式平顶帽。这样的情况整整存在了50多年,到了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变化。

法国在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并不好,日本改变了自己学习的目标,日本陆军开始学习德国的成熟经验。1930年,日本军队开始换发新军服。由于当时是裕仁天皇在位的第5年,而裕仁天皇的年号是昭和。所以,这套军队并命名为昭和5式军服。昭和5式军服很有特点,军衔在肩章上,军服采用不同颜色的领章,代表不同的兵种。其中,步兵的领章是红色的,我们最常见。

但当时一个问题出现的,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常服和作训服的概念。士兵只有一套衣服,所以衣服都比较宽大。不过士兵的双肩经常要背负战斗背囊,军衔会被背囊遮盖,根本就看不清军衔。而且昭和5式军服换发以后,那些留过洋的日本军官反应,这套军服太土气,一点也没有与世界接轨的气象。就这样,1938年,日本军队又推出了98式军服。

由于在1931年战争就已经爆发了,所以我们容易记混。98式军服的改动很大,首先取消了昭和五式军服上的肩章,将军衔转移到了领章上。至于军兵种专用的颜色,则转移到了右胸的部位。日本军服上,那个M型的标记就是这么来的。除了这些改动以外,就是军服颜色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橙黄色代替了之前的土黄色,但大体上差别不大。


朱富贵说历史


当时日本陆军的常服军衔标志,1938年以前使用肩章,以后使用领章,1943年后,士官(军官)、准士官(准尉)另加袖章。


马兰根儿


日本仿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军军服式样,当时的北军军服就是立式肩章,而美国人的军装是独立战争时法国军服式样的延续,法国军服的肩章就是典型的立式肩章。


JadeXQ


不利于携带携行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