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概况

天心区隶属湖南省长沙市,是湖南省政府所在地,地处长沙市主城区南部,天心区北临开福区,南至湘潭市,东接雨花区,西濒湘江,素有“处处是文化,满眼皆历史”的美誉,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是长沙“一江两岸”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

天心区地处长沙的南大门,因天心古阁而得名,是长沙的主要发源地,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天心区前身为长沙市南区。1996年7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长沙市南区更名为长沙市天心区。[1]

天心区面积141平方公里,户政人口数为47.53万人(2017年)[2],辖14个街道,拥有天心阁、白沙古井、湖南第一师范、贾谊故居等历史文化遗产。[3]

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发布,天心区排第85名。

据南区志记载: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个郡,南区位于长沙郡的临湘县。汉长沙王吴芮,建长沙国,立都临湘。此后三国六朝仍旧。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改临湘县为长沙县,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从长沙县析出五个乡及湘潭县两个乡,置善化县,驻地鸡公坡(今县正街)。

清初善化县分为四乡、五坊厢。南区处在上、下厢。乾隆年间城内设坊,辖十四个铺。南区为十三、十四铺。光绪时期,铺改都。南区为一、八都。辛亥革命胜利后,裁善化县合入长沙县,隶属长沙府,南区为长沙县的城南镇。

1934年,在前一年设立长沙市的基础上在长沙城内设4个区,城南区为第二区,6月成立第二区公所,驻地朗公庙(今朗公街)。辖4个坊、15个保。

1938年,长沙市废除区-坊-保-甲4级建制,改为镇-保-甲3级建制,城南区改为黄道镇、礼贤镇、天心镇。是年11月文夕大火后,长沙市政府被裁撤,原范围归属长沙县管辖,城区分城南、城北两镇。

1942年初,恢复长沙市政府后,城区划为城东、城西、城南(镇址鳌山庙)、城北、城中(镇址火药局)5镇。

1944年1月,镇、乡改区,长沙市划为城东区、城南区、城北区、会春区、文艺区、金盆区、岳麓区8区。是年6月日军占领长沙。翌年2月,置日伪城南镇。8月抗日战争胜利,城南恢复区建制,辖8个保。

1947年2月扩充为14个保、453个甲,后调整为292个甲。此建制维持至长沙解放。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市人民政府派军代表接管城南区警察分局及下设四、五、六分驻所。8月26日成立城南区公安分局。27日接管国民政府长沙市城南区公所,9月撤销旧区公所,成立城南区人民区公所,所址下黎家坡。

1950年6月,全区废除原3个公安分驻所、14个保、292甲,按地域成立城南路、天心阁、西湖路、社坛街、灵官渡、楚湘街、织机街7个居民委员会。

1950年9月,金盆岭南大十字路(后更名为南大路)和裕南街两个居民委员会划归南区。

1951年5月,南区织机街居民委员会划属东区,西湖路居民委员会划属西区。

1952年,7个居民委员会均改为街道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事处,次年改称街道办事处。

1954年,区域调整。全区设南大路、新兴路、裕南街、天心阁、楚湘街、城南路、灵官渡7个街道办事处。

1955年5月,城南区人民政府改称南区人民委员会。

1960年4月,撤销区人民委员会,成立长沙市妙高峰人民公社,驻地席草田7号,下辖8个分社(其中一个农业分社)。

1961年9月26日,恢复城南区人民委员会。

1968年9月,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人民委员会。

1980年10月28日,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南区人民政府。

1996年7月10日,长沙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南区更名为天心区。区划调整后,天心区辖9街一镇,68个社区居委会,12个村委会,面积72平方公里,人口42万。

2012年7月9日,天心区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坡子街街道、学院街街道和书院路街道,合并组建新的坡子街街道;撤销大托镇,析置为黑石铺街道、大托铺街道、先锋街道;金盆岭街道析置为金盆岭街道、赤岭路街道;新开铺街道析置为新开铺街道、文源街道。[3] 区划调整后,天心区区辖12个街道,分别为:坡子街街道、城南路街道、裕南街街道、金盆岭街道、赤岭路街道、新开铺街道、文源街道、桂花坪街道、青园街道、黑石铺街道、大托铺街道、先锋街道。[2]

2015年1月14日,原属长沙县的暮云街道、南托街道划入天心区。

地形

天心区位于长沙城区南部,地形呈波状起伏,地势南北低、中部高,由东向西略斜,西部地势平坦,中部为丘陵地带。受风雨长期侵蚀,形成红土岗地,地质呈酸性。古城墙南门外的金盆岭,地势险要,是长沙的战略要地。

气候

全区地处亚热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秋多晴,严冬期短,暑热期长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7.2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4.6摄氏度。七、八月为全年高温期,平均气温29.5摄氏度,历史上曾在八月份出现高温达43摄氏度。天心区全年雨水充沛,平均总降水量1422.4毫米,雨日150天左右,日照年平均1726小时,无霜期年平均279.3天。天心区交通、通信发达电力充足,淡水资源丰富,防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强,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天心区是楚汉文化名城长沙的主要发源地,历史文化悠久。天心区内拥有众多的人文历史景观。例如:天心古阁、白沙古井、湖南第一师范、走马楼、宋福王墓、何绍基墓、贾谊故居等。

天心阁

天心阁在长沙市中心地区东南角上,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天心阁为长沙重要名胜,也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天心阁位于长沙市中心东南角、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内。楼阁三层,建筑面积846平方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阁与古城墙及天心公园其它建筑巧妙融为一体。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为伴。其名始见于明末俞仪《天心阁眺望》一诗中,至清乾隆年间重修天心阁,“极城南之盛概萃于斯阁”,盛名于世且成为文人墨客雅集吟咏之所。

贾谊故居

贾谊故居,位于长沙市太平街,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

第一师范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概况

天心区(3)

第一师范,有着“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一大批杰出人物如毛泽东、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杨昌济、谢觉哉、周谷城、田汉、黎锦熙、张国基、谭延闿、王先谦、何绍基等曾在此学习或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