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大德必得其寿:心胸豁达是养生第一理念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孙思邈《千金方·大医精诚篇》

我们都知道,人生病有三种原因,有外在的、内在的和不内不外的。外在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内在的原因是七情,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不外的原因就是饮食劳倦和生活起居等。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我用中医学传统的办法,治疗了很多人的疾病。但是我发现有一个问题,这些人当时的病痛是解决了,可是通常都有一个病根,也就是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从各方面进行思考,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后来机缘巧合,我开始接触传统文化,读的第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读完之后,我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反省。

首先,从我自己开始反省。一开始治病的时候,我习惯于外求,譬如说,这个人病治不好,总是想用什么方子,用什么手法针灸,用什么手段来把气血调整好,把脏腑调整好。可是,徒劳无功,永远都有一个问题留在那里。

在这同时,我读了很多中医学的经典,还有很多古代医家的著作。这些古代医家的著作里都提到一点,“德为医之本”。就是作为一个医生,最重要的不是医术,而是医德。

按古人的说法,叫做“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治病时,一方面要详细分析疾病的病机,制定治疗方案;另一方面,还要深入分析患者内心七情五志,根除致病根源。

清代有个医生,叫喻昌,是当时的一代名医,医术非常高明,他写了一本书,叫《寓意草》,序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昌于此道无他长,但自少至老,耳目所及之病,无不静气微心,呼吸与会。始化我身为病身,负影只立……不知者谓昌从纸上得之,夫活法在人,岂纸上所能与耶?譬之兵法军机,马上且不能得。况于纸上妄说孙吴?但令此心勤密在先,冥灵之下,神挺自颖。”

翻译成白话就是:“很多人说我这些医术是从纸上而得,从书本里边学的,很多人认为我博闻强记,治疗效果也很好,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真正的医生是什么?就是遇到患者的时候,能静下心来,深入体会患者的痛苦,把自己和患者融合在一起,用自己的心去体会患者的痛苦,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一开始之所以治不好那么多病,而且后来遇到瓶颈,为什么?我没有进入对方的内心,无法体会他的痛苦的症结所在,打不开疾病最深层次的那把锁,这种情况下,用多少药都没用。

开始反省之后,我就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我把自己想明白了之后,就特别容易把别人想明白。这实际上就是古人的一句话,叫做“推己及人”。就是说,如果我们自己心中有障碍,就会妨碍我们跟别人沟通。

我们医生如果心里有障碍,就会妨碍与患者沟通,就体会不到患者的痛苦,也就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了。假如把这层障碍去掉,患者的情况就会清清楚楚,自然就知道怎么帮他来解决病痛。

认识到这些之后,我就开始在临床上实践。我发现,人的疾病和他的心理状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有着内在的规律,很多病不是靠药物就能治好的,如果不把心理、性格、脾气、情志当中的不良因素转化掉,即使用再好的药物,疾病也无法痊愈。

在说这个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的概念,五行是“木火土金水”,它和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相对应。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个五常的概念,又称为“五德”,就是“仁义礼智信”,古人把它叫做五常。

“仁义礼智信”最初来源于孔子的《论语》,他讲了三个字是“仁、义、礼”;后来,战国的《孟子》这篇著作里,添加了一个“智”,增加到四个方面,叫四维;最终,汉代的董仲舒在《贤良对策》里边确定为“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从汉代以来,五常都是立国的标准。

“常”是什么意思?“常”就是自然状态,就是正常,就是自然和和谐。在中医看来,五脏对应的五常,是五脏的正常情志状态。也就是说,“肝肺心肾脾”和“仁义礼智信”是相对应的,假如五常失常,就会导致疾病。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将一个人失常的心理状态转化为正常,很多疾病就会不治而愈。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提到过一句话,叫“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就是说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明智,不认识自然规律,轻妄举止,往往会出凶灾。这里面的凶灾体现在很多方面,最基本的就是疾病,包括很多像癌症这样的绝症。

所以说,很多疾病是我们自己的内心造出来的。所以说,我们治病养生,寻求健康长寿,不是从外在去寻找昂贵的保健品,其科学的治疗方法是从内找,由内而外。先正心修德,心正了之后,气就正,气正了之后,形就正。

按照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哪三部分?就是形、气、神。“形”就是指我们的外形;“气”就是指我们身体的经络、气血;“神”就是指我们的精神。

事实上,现代的科学认识,也认为生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是物质、能量和信息。那么,物质对应的就是外形、肉体;能量对应的就是中医学理论里“气”的概念;信息对应的就是我们的神。

中西医在这方面的认识是相通的。所以《黄帝内经》上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讲的是道,也就是最高的目标。但怎么落实这个目标呢?就要心平气和,五脏安和。五脏如何安和?就要“五常”保持正常状态。

天人五行相应表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常:仁、礼、信、义、智;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

五毒:怒、恨、怨、恼、烦;

七情:怒、喜、忧思、悲、恐惊;

五伤: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

五神:魂、神、意、魄、志;

五藏:血、脉、营、气、精;

五体:筋、脉、肉、皮、骨;

五窍:目、舌、口、鼻、耳;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华:爪甲、面、唇、皮毛、发齿;

五声:呼、笑、歌、哭、呻;

四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气:升、浮、化、降、沉;

五性:温、热、平、凉、寒;

六淫:风、火(暑)、湿、燥、寒;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星: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

五谷:麦、黍、稷、稻、豆;

五菜:韭、薤、葵、葱、藿;

五畜:犬、马、牛、鸡、彘;

五虫:毛、羽、倮、介、鳞;

五果:李、杏、枣、桃、栗;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寅卯、巳午、辰戌丑未、申酉、亥子;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方兽:青龙、朱雀、麒麟、白虎、玄武;

八卦:震巽、离、艮坤、乾兑、坎。

孔子在《论语》里面讲:“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就是说一个人德行很高的话,五脏之气就会安和,寿命就会非常长久。

那我们中医的人士有没有这样的话?有。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里边讲:“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百行”就是指各种各样的好德行。意思就是说,好的德行都具备,虽然不吃长生保健的药品,也能够颐享天年,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反过来,一个人道德品质如果不行的话,纵然服用玉液金丹也不能延长寿命。玉液金丹,就是指长寿保健的药品,包括现在的保健品。

明代的龚廷贤,在当时的整个医学界非常有名,号称“医林状元”。他也讲过类似的话,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就是说,一个人经常做好事,做一些默默无闻的好事,可以延年益寿。

未完待续,明天内容更精彩……

温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药方和中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切勿擅用。

本文作者彭鑫,文章摘选自《彭鑫谈内壮健康法》,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