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雾飞扬!这就是高山雷达兵的四月天

“四月太行雪,无花只有寒。”中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某雷达站指导员冯佳秋早上随手发的一条朋友圈,引得大家齐齐围观。

这个雷达站驻守在群山之上,海拔2000多米,四季狂风不断,风力最大可达11级,气候恶劣多变,一年寒季足有7个月。夏季山洪、泥石流频发,交通频频中断,冬季严寒多雪,时常大雪封山。

雪雾飞扬!这就是高山雷达兵的四月天

上山路上,一排脚印。

如今已经四月中旬,别处早已春意盎然,在这里放眼望去依旧白茫茫一片,山腰间枯黄的树零零散散,胡乱伸展着。

这次下雪,雪层最薄的地方都有20公分,最厚的地方达到了40公分,一脚踩下去,整个脚就“失踪”了。

雪雾飞扬!这就是高山雷达兵的四月天

齐心协力,清除门口积雪。

雪雾飞扬!这就是高山雷达兵的四月天

一望无际的雪与飞扬的雪雾。

“幸好雪不大。”四级军士长莫承标说。他所说的“雪不大”,是与之前他被堵在洞库的经历做对比的。那是2012年,莫承标和同班战友在晚上10点下班后,发现大雪早已覆盖了整个洞库。摸黑挖通道到洞库,危险太大。为了战友的安全,莫承标和当班官兵在没水没电的情况下在方舱休息了整整一夜。早上五点半,他们为了不耽搁空情,爬起来继续值班,直到连队官兵带着工具“挖”过来,他们才得以出去。

大雪封洞库不常见,但是在这里,因为雪太厚,值班、吃饭、维护雷达都得挖雪道通过是最常见的情景。冬天雪大的时候,刚挖好的雪道,值几个小时班出来,就又被覆盖上了。为了不影响战备值班,官兵们只得一遍又一遍地挖,尽最大努力保证战友能在交班后返回连队吃上一口热乎饭。

大雪封山时,汽车兵就是高山上流动的生命线。他们承载着连队官兵的信任与嘱托,一个个车轮印就是他们的存在,一次次的给养运输就是他们的价值。

“手握方向盘,脚踩鬼门关”是对高山汽车兵的真实写照,胡龙生就是一名这样的汽车兵。这位空军“红旗车驾驶员”不仅军事素质过硬、驾驶技术精湛,还能随机应变解决难题。山路积雪太厚的情况下,车轮上加挂的防滑链由于打滑已经不起作用,胡龙生就尝试性地把车辆每一边都卸掉一个驱动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单轮驱动加挂防滑链的方式上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防滑效果。

十年来,胡龙生坚守在汽车兵岗位上。在他的精心保养下,车辆基本达到铁无锈、木无泥,做到了一摇能发动、一拧能起动、一脚能制动,完好率一直保持在100%,车辆随时拉得动、开得走,高山生命线永不断线。

雪雾飞扬!这就是高山雷达兵的四月天

胡龙生正在检修车辆。

在飘雪的日子,司炉工许广边就要要时时留心,保证室内温度保持在18℃左右,为战友打造温暖舒适的训练环境。

四级军士长许广边是三年前刚从平原连队调到山上来的。记得刚到山上的时候,可以说是处处惊奇。

清晨起来,浓雾覆盖到脚踝,飘飘荡荡就像仙境一般。在平原长大的许广边哪里见过这样的美景,仅仅一眼就爱上了这个地方。

雪雾飞扬!这就是高山雷达兵的四月天

许广边正在烧锅炉。

雪雾飞扬!这就是高山雷达兵的四月天

恒温的训练室,官兵们得以安心训练。

山上有什么新鲜事,许广边都要跑去看看。有一次,这里打起滚地雷,他强烈要求跟着去防雷,结果刚出门,雷声就在他的耳畔炸响。顿时,他就有了一丝退缩的想法。但是自己争取来的机会,硬着头皮也要去。在轰隆的雷声中,战友们向前奔跑的身影,充满一往无前的气势。

“年轻的同志反而冲在前边,我这个‘老人’不能怂。”谈起这三年在山上的日子,他表示,“越是人际罕至的地方,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能领略到极少数人才能领略到的风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精神。”

在这个高山雷达站,处处展现出“笃守、刚毅、精进”的战魂,每名官兵都是与众不同的风景。

雪雾飞扬!这就是高山雷达兵的四月天

卫生员梁磊自学技术,为战友拔罐。

雪雾飞扬!这就是高山雷达兵的四月天

温暖的食堂,官兵们一起包饺子。

雪雾飞扬!这就是高山雷达兵的四月天

室内健身房,在业务训练间隙利用率颇高。

雪雾飞扬!这就是高山雷达兵的四月天

室外大雪纷飞,室内热火朝天。

雪雾飞扬!这就是高山雷达兵的四月天
雪雾飞扬!这就是高山雷达兵的四月天

国家安全,重于一切,你我有责!

让新装备告别“亚健康”,地导兵们打出一套“组合拳”

告别战鹰心不改,转身仍是少年人

强训练,严作风!一道杠的青春就要这么燃!

当春天与血性完美邂逅,是一场怎样的视觉盛宴

中国空军网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快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啊


一路走来,感谢有您!


雪雾飞扬!这就是高山雷达兵的四月天

本期编审:牛锐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