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巴黎聖母院大火,宣洩仇恨不叫牢記歷史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5日,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重大火災,造成尖頂與建築主體中後部倒塌。這一世界聞名有著800多年曆史的建築遭此重創堪,稱人類文化的巨大損失。

因為《巴黎聖母院》等文藝作品的普及,以及近年來出遊國的普及,中國人對這一古建築的認知度也很高。火災消息很快登上國內各大網站的頭條或熱搜,但輿論也呈現一個令人遺憾的景觀:相當多的人本能聯想到百餘年前的火燒圓明園,進而生出幸災樂禍心態,抒發“蒼天饒過誰”、報應不爽之類的感慨。

“火燒圓明園”是中國歷史教育中被濃墨書寫的部分,讀過書的中國人或多或少都知道英法聯軍曾經犯下的罪行。所以,從火燒巴黎聖母院聯想起昔日的火燒圓明園,並不算令人意外,但一個理性的人,只要冷靜想一想兩場大火的原因和時代背景,就不難分辨,報應不爽之類的感慨是很荒唐的。

道理很簡單。當初侵略中國的英法聯軍,不能簡單等同於今日的英法,認為當初的罪行還需要今天的法國來償還,首先是一種扭曲的歷史觀。再進一步說,即便在普通人的情感上,認為今日的法國和百餘年前的法國不能簡單切割,那麼當初的罪行也不該以新的“罪行”來體現報應。如果當初焚燬圓明園是人類災難的話,而今巴黎聖母院失火也是災難。忽略災難的本質而抒發快感,既不合時宜,也是扭曲的仇恨意識的體現。

這種仇恨意識的可怕在於,它沉浸在歷史遺留的憤怒中,很容易盲目認定替罪羊,在那種“蒼天饒過誰”的感慨之下,有一個特別簡單粗暴的邏輯——只要這個國家當初對我們犯下過罪行,那他們遭受怎樣的災難都是活該、都是報應。巴黎聖母院這種和歷史侵華法軍毫無關聯的建築,也可以成為滿足復仇心理的道具,可以想象如果這種意識氾濫,可能會釀成什麼樣的風暴。

不要覺得巴黎聖母院遠隔重洋,網絡上的吐槽無關緊要,因為集體情緒一旦走偏成為潛意識,誰也不知道下一次會以怎樣的形式爆發出來。在2012年那次抵制日貨的風波中,西安一位日系車車主顱骨被砸穿,揮舞U形自行車鎖的年輕人,就是喊著“抵制日貨”的口號,表達著對日本的仇恨,進而遷怒於無辜國人。宣洩仇恨不叫牢記歷史,不辨是非的仇恨甚至會演變為自我傷害的破壞力量。這是需要警惕面對巴黎聖母院大火時表達幸災樂禍情緒的原因。

我們能理解從巴黎聖母院失火聯想起火燒圓明園,也能理解再度被激發起的歷史恥辱感。如果大家藉此重新去溫習那段歷史,找尋歷史的“罪人”而思索如何才能避免悲劇,也算是意外的學習機會。但切不可錯開一步,滑向扭曲的仇恨路徑。在世人皆在痛悼文明損傷的時候,宣揚莫名其妙的復仇快感,只會讓自己貽笑天下,而這種錯誤的設定“假想敵”,有可能會製造新的傷害和仇恨。(東南網特約評論員 敬一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