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巴黎圣母院大火,宣泄仇恨不叫牢记历史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重大火灾,造成尖顶与建筑主体中后部倒塌。这一世界闻名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建筑遭此重创堪,称人类文化的巨大损失。

因为《巴黎圣母院》等文艺作品的普及,以及近年来出游国的普及,中国人对这一古建筑的认知度也很高。火灾消息很快登上国内各大网站的头条或热搜,但舆论也呈现一个令人遗憾的景观:相当多的人本能联想到百余年前的火烧圆明园,进而生出幸灾乐祸心态,抒发“苍天饶过谁”、报应不爽之类的感慨。

“火烧圆明园”是中国历史教育中被浓墨书写的部分,读过书的中国人或多或少都知道英法联军曾经犯下的罪行。所以,从火烧巴黎圣母院联想起昔日的火烧圆明园,并不算令人意外,但一个理性的人,只要冷静想一想两场大火的原因和时代背景,就不难分辨,报应不爽之类的感慨是很荒唐的。

道理很简单。当初侵略中国的英法联军,不能简单等同于今日的英法,认为当初的罪行还需要今天的法国来偿还,首先是一种扭曲的历史观。再进一步说,即便在普通人的情感上,认为今日的法国和百余年前的法国不能简单切割,那么当初的罪行也不该以新的“罪行”来体现报应。如果当初焚毁圆明园是人类灾难的话,而今巴黎圣母院失火也是灾难。忽略灾难的本质而抒发快感,既不合时宜,也是扭曲的仇恨意识的体现。

这种仇恨意识的可怕在于,它沉浸在历史遗留的愤怒中,很容易盲目认定替罪羊,在那种“苍天饶过谁”的感慨之下,有一个特别简单粗暴的逻辑——只要这个国家当初对我们犯下过罪行,那他们遭受怎样的灾难都是活该、都是报应。巴黎圣母院这种和历史侵华法军毫无关联的建筑,也可以成为满足复仇心理的道具,可以想象如果这种意识泛滥,可能会酿成什么样的风暴。

不要觉得巴黎圣母院远隔重洋,网络上的吐槽无关紧要,因为集体情绪一旦走偏成为潜意识,谁也不知道下一次会以怎样的形式爆发出来。在2012年那次抵制日货的风波中,西安一位日系车车主颅骨被砸穿,挥舞U形自行车锁的年轻人,就是喊着“抵制日货”的口号,表达着对日本的仇恨,进而迁怒于无辜国人。宣泄仇恨不叫牢记历史,不辨是非的仇恨甚至会演变为自我伤害的破坏力量。这是需要警惕面对巴黎圣母院大火时表达幸灾乐祸情绪的原因。

我们能理解从巴黎圣母院失火联想起火烧圆明园,也能理解再度被激发起的历史耻辱感。如果大家借此重新去温习那段历史,找寻历史的“罪人”而思索如何才能避免悲剧,也算是意外的学习机会。但切不可错开一步,滑向扭曲的仇恨路径。在世人皆在痛悼文明损伤的时候,宣扬莫名其妙的复仇快感,只会让自己贻笑天下,而这种错误的设定“假想敌”,有可能会制造新的伤害和仇恨。(东南网特约评论员 敬一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