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盜打國際長途一分鐘收8元 移動用戶:誰“幫”我開了國際業務?

在日常聊微信、逛電商、玩“吃雞”、看視頻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手裡的手機正在被偷偷開通某些業務,賬單上的數字也隨之悄然增長?近年來,隨著多項措施的不斷推進,電信提速降費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然而,運營商亂扣費、私自開通業務等現象仍然屢禁不止,消費者關於“低消”、被迫多繳費、扣費憑證失蹤等不愉快經歷的吐槽和質疑在網絡上比比皆是,這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貓膩”?

莫名其妙的午夜國際長途

近日,家住北京的胡女士就碰到了這樣一樁煩心事。早在2014年,胡女士為自己的中國移動手機號辦理了“保號”業務,即每月只花費10元錢,其他業務和功能全部取消,只保留無限暢聽的功能。在長達五年的時間裡,除了偶爾發短信或呼叫轉移多花費幾毛錢之外,胡女士每個月的賬單都在10元左右。

然而,在2019年3月的通話賬單出來後,胡女士嚇了一跳:3月份的話費居然有18元!這多出來的8元錢是怎麼回事?胡女士撥打了中國移動客服電話10086進行諮詢,被客服告知,有國際長途話費,但具體通話明細需要上網自行查詢或去中國移動營業廳查詢。

隨後,胡女士來到了附近的營業廳查詢。營業廳出具的賬單顯示,胡女士在3月30日這一天的23:37:43撥出了一個“39”開頭的海外號碼,時長59秒,費用8元。經查詢發現,“39”開頭為意大利的國際電話區號。然而,這個電話在胡女士的手機通話記錄中並未顯示。同時,胡女士又發現,自己的號碼被莫名其妙地開通了國際長途和國際漫遊業務。

看著賬單,胡女士陷入了疑惑。首先,胡女士使用的手機為雙卡雙待,中國移動的電話卡是卡2,另一張別家運營商的電話卡才是默認的撥號卡,中國移動電話卡怎麼會主動撥出電話?其次,自2014年起,胡女士從未向中國移動請求開通包括國際業務在內的任何業務,而眾所周知,撥打海外號碼需要先開通國際長途業務,到底是誰在未經本人同意下,私自替胡女士開通了國際長途和國際漫遊兩項業務?第三,這通莫名其妙的半夜長途究竟是誰打的?又是怎麼打的?

胡女士向中國移動營業廳工作人員說明了情況,工作人員堅持告知胡女士:“3月30日您就是有撥出電話。”然而,在手機通話記錄上顯示當天僅有一個時長7秒、撥打對象為國內號碼的撥出電話,時間是16:41:26,與國際長途的信息完全不一致。“他們堅持說我就是撥了這個號碼,我跟他們要明細,他們說在櫃檯查不了,讓我再打10086問。”胡女士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

在撥打10086後,客服對胡女士表示,鑑於和胡女士多年的通話習慣不符,酌情退回撥打國際長途的8元費用,一週後到賬。但在胡女士的百般追問下,客服並未告知被無故開通業務和盜打長途的原因。

偷開業務背後的任務指標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類似胡女士這樣的遭遇並不鮮見。從8元到上千元的“天價”通話費用,網友詬病最多的就是“亂扣費”、“多收費”、“私自開通業務”、“私自更改套餐”、“拒絕提供憑證”等等現象,而幕後到底是誰偷偷在“操縱”這一切?

據瀟湘晨報報道,就在前不久的3月29日,長沙一市民發現在未經其本人同意的情況下,移動電話號被私自開通了彩鈴來電提醒付費項目。在向工業和信息化部提交申訴後,該市民接到來自中國移動客服的致歉電話,表示將做出100元的補償處理,並對營業網點做出違規經營操作的處罰通知書。

據中國消費者報報道,2018年4月,杭州一位消費者發現自己的中國移動手機號被莫名其妙辦理了一項“家庭統一支付和B計劃融合寬帶套餐”,然而身份證在其本人手上,既沒有去過營業廳,也沒有通過10086辦理過這項業務。在向工信部和10086投訴後,該消費者接到一通自稱中國移動浙江拱墅分公司城北營業廳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承認為了增加業務量在後臺開通了套餐,希望消費者體諒他們有“業績要求”,不要再追究。

同年,黑龍江牡丹江一用戶發現親屬的電話在無人接聽、拒絕接聽、關機的情況下都會被扣費,每次扣除0.25元。移動工作人員表示,這是新推出的“和留言”業務,每個員工有100個任務指標。用戶隨後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黑龍江有限公司和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黑龍江有限公司牡丹江分公司告上了法庭。

以上種種事件,背後的始作俑者均指向了中國移動遍佈各地的營業網點。其實早在2014年,就有媒體曝光了公司員工私開業務的“套路”。據中國之聲報道,某中國移動公司區域經理透露,“每月、每季度、每年度都有任務,如果正常辦理基本上沒有網點能夠完成這些任務……一部分是沒有經過客戶的允許私自給辦理的。”

辦理業務往往需要客戶輸入服務密碼,而公司員工是如何掌握客戶服務密碼的?知情人表示,在最初開卡時,用戶一般都會留123456、手機號碼的前6位或後6位這樣簡單的密碼,很輕易就能破解進入系統。“有時為了批量推廣某項業務,公司還會給各營業網點開通一些具有特殊權限、可以批量開通增值業務的‘免密工號’來方便操作。”該人士表示。

據央視《焦點訪談》報道,有移動分公司員工稱,自2009年移動公司“五項禁令”出臺後,就已杜絕“免密工號”的存在。然而經記者調查,2013年、2014年仍有移動營業廳被允許使用“免密權限”。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就上述問題撥打了中國移動投訴處理專線10080,客服表示該熱線只處理員工服務質量問題。隨後,記者又撥打10086詢問,客服表示,公司方面不會私自開通客戶業務,“如果有的話,是違規行為,公司要進行處罰。”

那麼,胡女士的手機為何會在午夜自動撥出國際長途?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可能是遭遇了不法分子“竄號”盜打,也有可能是運營商的網絡問題。對此,移動客服請胡女士留下電話號碼,記錄並反饋給後臺工作人員查詢原因。截至發稿時,胡女士仍未收到答覆。

律師:擅自開通收費項目或屬欺詐行為

“幸虧我每個月只有10元話費,多出8元特別顯眼。如果有人一個月上百元話費,發現不了這筆費用,不就花了冤枉錢嗎?”胡女士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疑問。

正如胡女士所言,很多每月話費上百元的消費者根本察覺不到自己被私自開通了業務、多扣了費。即便發現了問題,由於維權費用高、週期長、效果差,選擇繼續維權甚至追責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很多人選擇“吃啞巴虧”。“這容易讓一些商家產生僥倖心理,打這份‘被忽略的賬單’的主意。”業內人士表示。

截至2019年2月的數據顯示,中國移動目前總用戶達到92857.1萬戶,遠高於中國電信的31022萬戶和中國聯通的31976.1萬戶。“每人多收幾元錢,這麼多用戶,加在一起要多收多少錢?”胡女士感嘆道。

對此,有律師表示,通信公司擅自開通收費項目,屬於消費欺詐行為,應對消費者進行賠償。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據此可知,消費者至少可以主張500元的賠償額。遇到這種情況,還有以下渠道維權:與經營者協商和解;請求消費者協會或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向法院提起訴訟。

用戶投訴收費佔比高 運營商需加強自我監管

長久以來,收費問題一直是我國電信用戶申訴的主要原因。工業和信息化部於2019年發佈的《關於電信服務質量的通告(2019年第1號)》顯示,2018年四季度,工業和信息化部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用戶申訴共17552件,在收費爭議類上的申訴佔比39.2%,環比上升2.5個百分點。

被盗打国际长途一分钟收8元 移动用户:谁“帮”我开了国际业务?

在工信部公佈的2018年四季度基礎電信企業用戶申訴分類統計表中顯示,在收費爭議上,關於中國移動的申訴量為2605人次,高於中國電信(1536人次)和中國聯通(1484人次)。

對於高發的“亂收費”現象,2018年7月,工信部發文督促電信企業立即糾正錯收費行為,並要求基礎電信企業從8月起以短信方式按月向用戶主動推送通信賬單信息,讓用戶明明白白消費。

業內人士指出,近幾年中,在“提速降費”政策影響下,運營商的業務收入受到了不小的考驗。然而藉此契機“打擦邊球”,在消費者身上做文章,以此提升營收和利潤,顯然是不可取的做法。亂扣費的行為不僅侵害了消費者權益,也擾亂了市場秩序,降低了用戶的滿意度和信任度。“運營商應加強自我監管,開展自查自糾,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真正做到讓用戶明明白白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