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信的網癮電擊療法事件:如果不愛,請別傷害

我至今未能忘記,柴靜在採訪接受網癮治療的小女孩兒時,她滿臉害怕,淚水不停地叭嗒,嘴裡卻說著“電擊療法的好”。

因為長期談情說愛,影子SAMA對於我的選題大為不滿,總是語重心長地勸解我說,我們這是一個遊戲媒體,雖然不強烈要求你每次都會出現遊戲的內容,但是你總是兒女情長、英雄氣短,這搞得我很難堪啊。讓一些低年級的少兒讀者看了,豈不是誤了他們的終身大事?

我據理力爭,說,你這完全是汙衊,赤裸裸地褻瀆,是帶有世俗眼光的偏見。未必不在我這裡學會談情說愛,你就能阻止青春期的男孩女孩躁動的情緒,讓他們平靜下來,感受你所謂的學生時代?然後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基礎,然後成就了不起的事業?最後改變世界?

影子SAMA估計是看我氣大,沉默了一會兒,然後緩緩地打了幾個字出來,我沒有這個意思。

我看他一氣餒,自然就乘勝追擊,爭取一鼓作氣讓他對我產生由衷的羞愧。一個人在一個時期,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時光和要求,青春期裡,年輕的孩子們不正是躁動的年代?學習和打基礎不應該成為他們的全部,每一個人都不應該錯過自己最美好的年華,難道就是因為社會的壓力、父母的期望、老師的期盼、學校的規矩,我們就需要親手扼殺一條條鮮活的靈魂,然後用填鴨的方式,將他們做成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產品,然後放到人才市場上待價而沽嗎?

一氣呵成,我瞬間也覺得解氣,感覺影子SAMA應該不會對我的選題有任何意見的時候,他的對話框裡又出現了一句話,那乾脆就這個話題談論下吧?

這次輪到我懵逼了,談論什麼?又有什麼話題了?於是我把我的疑惑發給了影子SAMA。

就是說你的那些對於青春的壓抑,對於躁動的扼殺,對於鮮活靈魂的掩埋啊……影子SAMA看來絕對是有備而來,一切的一切都是套路。

我想了想,於是說到,呃,我這一把年紀了,就談談我年輕時候經歷過的大家談虎色變的網癮治療吧?

然後我就看到影子SAMA一個碩大的OK跳出了他的對話框。

楊教授的諢名

如果談到當年風靡一時的網癮治療事件,就不得不讓人想起曾經處於這個事件風暴最中心的人物——楊永信。作為在網絡時代最為火爆的時期橫空出世的一位帶著拯救者身份的長期從事精神病研究的醫生,楊永信教授在那個時代擁有不少諢名。不過最出名的還是兩個,一個就是和他的身份相關,很多網友都把他叫做“羊角獸”,很簡單的名字,直接將他的姓和職稱拿來音譯,自然就形成了這個諢名。甚至還有一款遊戲,把這種特別的名稱,安置到了它們遊戲BOSS的身上,為它們的宣傳搖旗吶喊。另外一個諢名,則顯得出了當年廣大網友結合現實,量身定做的良苦用心——磁暴步兵。結合楊永信所從事的使用,確實讓人覺得恰如其分。

然後我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電擊。

楊永信的網癮電擊療法事件:如果不愛,請別傷害

當大V們抵制楊永信時,家長們卻是另一幅景象——“支持楊教授”

電擊和它的對象

電擊肯定不會舒服,無論你是否經歷過真實的電擊,你都無法否認這一點。醫療用的電擊,雖然更科學,是出於治療的目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一個正常的人,往往不會自然而然地接受這一項治療。在醫學上,使用的一般是各種頻段的脈衝電療,大家經常在影視作品中見到的電擊某人,使其從休克狀態復甦,大概就是它最經常使用的環境。原理很簡單,它能刺激肌肉組織,使其發生運動反應,這個在某些時刻是非常有效的。

鑑於我可憐的醫學常識,我也不好意思在這裡談論更多的電擊內容。我們只是想借著楊教授,再繼續談論下,電擊的對象——他、或者她們是正常人嗎?

所以我們就必須討論下網癮這個東西,在多年前,網絡環境惡劣,網絡資源稀缺的年代,有人發明了這個詞。指在那個年代裡,過分依賴網絡的一群人的特質。當年我的父母對於這一定義也是舉雙手贊成,說到遊戲,說到網絡,簡直是視為洪水猛獸,恨不得直接全部將兩者幹翻在地,還給我一片純潔蔚藍的天空自由奔跑。

結果呢?其實也沒過多少年,我的父母也還健壯,不過讓人無法接受的是,現在每天回家,我老爹就抱著手機翻看微信,然後在上面瘋狂轉載心靈雞湯;我老媽則回家就抱著她的手機,一刻不停地打麻將,我想問,現在,是不是該輪到我舉雙手贊成,然後把我老爸老媽送到楊教授那裡,狠狠地電上一次,來緩解當年他們約束我的心頭之恨?

我只想說,臣妾做不到啊。

楊永信的網癮電擊療法事件:如果不愛,請別傷害

不懂我們不怪你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不但改善著人們的生活環境,也在改變著所有人的生活習慣。有的新鮮東西,初一登場,可能讓人捧腹大笑,但是真正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東西,卻能逐步修正自己的幼稚,讓自己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你記得人類裝上翅膀想要模仿小鳥嗎?你記得沒有馬跑得快的火車嗎?你記得第一個告訴大家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被燒死的人嗎……先驅的生活總是痛苦的,因為他們發現了偉大的真理,但是卻沒有人來附和他們,他們往往被視為異端、神經病、瘋子。

即便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如此開明,依然如此。

網絡的興起,為什麼在年輕人中傳播最快?因為他們勇敢,無畏,敢於嘗試。他們是一個個的急先鋒,用自己的身體來驗證一項新鮮技術和全新世界的存在。雖然可能在這種使用的過程中,確實會存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沉迷,這種對於人生時間的消耗,在某些人看來完全無法原諒。因為這些人無法理解新鮮的東西,也不願意去嘗試這些新鮮的東西,墨守成規,是他們最大的樂趣。

我接受這種心態,也認為這種心態無可厚非,但是,卻無法忍受將這種狀態冠以精神病的高帽。

楊永信的網癮電擊療法事件:如果不愛,請別傷害

楊永信的網癮電擊療法事件:如果不愛,請別傷害

接受“電擊治療”的“患者”在被採訪時如此說道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在1949年,曾經有個人得到了諾貝爾醫學獎,這個叫做莫尼茲醫生的獲獎者,設計了一種盲操作手術減輕精神病症狀的方法。通過完全不可視的額葉切除手術,來“治療”他的病人。而且因為這種破壞性極強,且無法修復的手術能給精神病患者家屬帶來他們想要的安靜,所以他毫無懸念地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即便他所有的研究都是建立在19世紀的一些資料上的,即便他的所有的手術操作部位,都從未研究過到底在哪裡。

大部分的人對於能解決他們眼前困難的方法都樂見其成,大部分人似乎也不怎麼關心別人心理的感受,即便有所關心,出發點也總是建立在——我是為了他/她好這一堅定不移的基礎之上。

所以,簡單粗暴,並且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的方案,總是能在歷史的記錄上佔有一席之地。特別是在處理一些既無法理解,又不願意去學習的領域時,更是如此。但是當人們真正用科學的目光來觀察一切的時候,會發現曾經的過去是那麼的幼稚,那麼的不可思議。

你看看網絡興起了多少年?現在有多少人在靠它吃飯,然後想想在多少年前,我們又是如何將它視為洪水猛獸的,你就會釋然。人們在不斷成熟,學習的速度越來越快,對於一些曾經的錯誤修正變得越來越迅速,大家受到的痛苦也將越來越少。

請別傷害

我們不渴求有人會道歉,更不會現在報復我們的父母,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當時確實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是好。新鮮的東西,對於我們的衝擊實在太大,我們無法把握自己。但是請你們相信,我們都是正常的孩子,除開比較喜歡網絡之外,和別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在青春期的我們,更加容易叛逆而已。

但是請你們不要傷害我們。不要把我們當作不一樣的人,更不要把我們單獨羅列出來,說我們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無法溝通,然後眼睛裡卻透露出一種畏懼的目光,似乎我們下一秒鐘就會傷害你。

你們對於我們這種的態度,就是天然的傷害,對於我們的不信任。特別是一些父母,你們辛辛苦苦生孩子,養孩子,最後卻連父母親最基本的判斷都無法做出。只有依靠網絡所說,口口相傳來界定自己的孩子正常與否,你們不覺得問心有愧嗎?

我愛你們,如果你們不愛我,請不要傷害我。

楊永信的網癮電擊療法事件:如果不愛,請別傷害

楊教授主動轉發批判自己的文章

補上兩句多餘的話

就在我想要將稿子交給影子SAMA的時候,網絡上一篇關於楊教授現今狀況的文章火爆了起來,所以我也認真地讀完了它。

無論如何,楊教授依然堅持自己的事業,我為他的敬業精神感到佩服。而且從他最近研究發表的文章來看,他對於網癮這一事業,依然投入了自己的所有的精力。發表的所有論文,基本上都和他的網癮研究有關。

我覺得作為一名學者,成功的醫院副院長,楊教授無可厚非,甚至作為一名商人,他降低了網癮治療的費用,我也覺得他明白了薄利多銷的竅門。甚至作為一個人,他也考慮到各種頻段的電流對於人體的影響,採取了低頻電子脈衝治療的方式。

但是,我說話總是喜歡說一個但是。

治療這些不具備攻擊性,且無法認為確實患有了精神疾病的“患者”,你用唱歌和背誦的洗腦方式來淨化心靈,總是感覺和傳銷一樣;然後你考慮到即便是低頻電子脈衝,對於一個有正常感覺的人而言,有多麼痛苦嗎?最後,你認為你真的有權利,能將自行離開、有正常思維和行為舉止的“患者”抓回去,是合理合法的嗎?甚至我可以問一句,你難道覺得所有人都一樣乖巧聽話,符合“主流”,就算是成功了嗎?

我期望有一點,楊教授在網絡上發微博,在手機裡回微信、點贊朋友圈的時候,會被他自己的員工,帶到正確的地方,削去他的稜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