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尾中華鱘從宜昌“回家”

2019年4月13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農業農村部長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9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宜昌市舉辦。在此次放流活動中,有700尾不同年齡的大規格中華鱘被放歸長江,是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1次中華鱘放流活動。

中華鱘已有1億多年繁衍歷史,被稱作“水中大熊貓”、“活化石”,近年來洄游長江的野生中華鱘不足百尾。

自1984年首次實施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已累計向長江放流各類規格的中華鱘超過502萬尾。為科學回答中華鱘放流效果,科研人員融合聲吶標記監測、互聯網及無線傳輸等多方面技術,並建立了從宜昌至河口、覆蓋長江中下游1800公里的放流中華鱘洄游監測系統,這是目前國內覆蓋範圍最廣、最全面的魚類放流效果實時監測與評價系統。

三十多年來,中華鱘研究所通過系列技術攻關,掌握了中華鱘全人工繁殖、人工種群遺傳譜系構建、早期性別鑑定、單雌核發育、種質資源保存等中華鱘物種保護核心技術,建立了覆蓋親魚培育、催產繁殖、苗種培育、梯隊建設、增殖放流及效果評估、洄游監測、自然繁殖監測、棲息地保護等全生活史週期的中華鱘保護體系。

中華鱘是長江珍稀水生生物保護的旗艦種,也是傘護種,對中華鱘及其棲息地的保護也將對長江其它水生生物的保護起到庇護作用,從而起到保護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作用。最新監測研究結果顯示,最近幾年放流的中華鱘進入河口水域的比例為53.7%,對中華鱘自然資源的補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700尾中華鱘從宜昌“回家”

▲ “2019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宜昌市舉辦,放流地點在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

700尾中華鱘從宜昌“回家”

▲ 中華鱘研究所工作人員運送中華鱘。

700尾中華鱘從宜昌“回家”

▲ 中外志願者在運送中華鱘。

700尾中華鱘從宜昌“回家”

▲ 等待放歸長江的中華鱘。

700尾中華鱘從宜昌“回家”

▲ 放流中華鱘活動現場等待放流的中華鱘。

700尾中華鱘從宜昌“回家”

▲ 放流中華鱘活動現場放流入長江的中華鱘。

700尾中華鱘從宜昌“回家”

▲ 參加放流活動的小朋友觀看中華鱘。

700尾中華鱘從宜昌“回家”

▲ 志願者參與中華鱘放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