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魚都可以輕鬆游過大壩?看完學習了

幾千年來,華夏文明中關於水的記載,從一開始聽天由命、旱澇由天,逐漸掌握用壩來管理降水的技術,都江堰的竣工更是挖渠建壩史上一大成果。近現代,電被髮明之後,我們更是可以利用水完成發電。從束手無策到可控,再到對水資源加以利用,大壩的發明功不可沒,但一座座大壩拔地而起,卻給原有的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負面影響——魚類的遷徙繁衍受阻。

我們知道,魚群的活動範圍並不是固定在一個區域的,而是會隨著季節、洋流的變化而成群遷徙,類似於鳥類南遷的活動。然而,現在的堤壩普通的也有幾十米,三峽大壩更是以181米高鎮守三峽,全場兩千三百米,上下游的魚類溝通一時間難如登天。好在,這個問題已經完美解決了。那麼,下游的魚類是怎麼跨過百米的高度到上游去的呢?

原來,普通大壩的旁側都會專門挖一條溝渠,太陡的地方就斜建上去增加長度,魚類就可以順著這條“綠色通道”游上去了。上游的魚也可以順著這條通道逐級往下游。

大壩高度相對高的,會在魚道里多挖幾個小水池,讓魚群在遊動時可以休息一下,不至於被水流衝到脫力。

像三峽這樣特別高的大壩,用魚道就顯的有些不夠了,需要使用升降機,把魚聚到特定水箱後,抬升水位到與上游持平的位置,開閘放魚即可。除此之外,有些幸運的魚群,趕上逐級開放船閘的時候,會在頭魚帶領下一路大開綠燈。其中的珍貴魚類則採取了人工培育措施,例如中華鱘、白暨豚等。雖然上下游魚類流通問題無法完全解決,但已經為魚群爭取到了最大保護。

為什麼魚都可以輕鬆遊過大壩?看完學習了

大壩的發明使用,確實對解決水利用問題有了很大幫助,澇蓄旱取、清潔發電、科學殖魚,改變了人類被天災支配的命運。但在科技利國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本,對自然生態有大肆破壞的行為不能有。在兼顧自然生態維護方面,三峽大壩處理的很優秀,將魚類遷徙和迴游因素都考慮在內了。

喜歡科普類文章的可以關注小編!如果你有解決這個問題更好的暢想,歡迎下方留言交流哦!

為什麼魚都可以輕鬆遊過大壩?看完學習了

為什麼魚都可以輕鬆遊過大壩?看完學習了

為什麼魚都可以輕鬆遊過大壩?看完學習了

為什麼魚都可以輕鬆遊過大壩?看完學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