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幣官方發起捐贈

“如何實時證明你還活著,最為有趣的方法,是閱讀比特幣區塊鏈最新的區塊。”

——朱利安·阿桑奇

48歲的“維基解密”(WikiLeaks)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Assange),4月12日在厄瓜多爾駐英國大使館被捕。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幣官方發起捐贈


此事一出,全球矚目,比特幣官方還展開了捐贈。

那麼,朱利安·阿桑奇到底是什麼人,他和比特幣又有什麼關係呢。

1971年出生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阿桑奇,16歲的時候就成為了一名黑客,併成立了一個名為“國際破壞者”的黑客組織。

據稱,該組織闖入過歐洲和北美的計算機系統,其中包括美國國防部和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等政府機構網站。

阿桑奇18歲的時候就與女友舉行了非正式的婚禮,不久他們的兒子就出生了。為了盡最大努力掙錢撫養兒子,阿桑奇他做各種工作,甚至做過電腦安全顧問。後來他進了墨爾本大學學習物理。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幣官方發起捐贈


在這一學習階段,阿桑奇發現,機構等級制度破壞了真理、創造力、愛和同情心,“保護網”——這是他最喜歡說的一個詞——扭曲了人的心靈。他認為,當一個政權內部的溝通渠道中斷後,同謀者之間的信息流動一定會萎縮,在這種情況下,當信息交流趨近與零的時候,陰謀就會終止。揭秘是信息戰的工具。

這些想法很快就演變成了“維基揭秘”網站。

2006年,阿桑奇把自己關在墨爾本大學附近的一棟房子裡開始工作。他很有創意地把網站的工作流程表畫在牆上和門上,這樣就不會忘記了。廚房裡有一張床,他請來揹包客們來到學校和他同住,報酬是幫他建設這個站點。“他根本不睡,”一個當時同他合住過的人說,“他也不吃東西。”

就這樣,維基解密網站正式誕生。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幣官方發起捐贈


2010年,維基解密公開了由美國士兵布拉德利·曼寧提供的情報文件,這些文件曝光了美國軍方在伊拉克以及阿富汗的眾多戰爭罪行,此外還有高達9萬多份美國秘密外交電報。此舉讓美國的外交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打擊,美國的國際聲譽也因此受損。

至此,阿桑奇開始無處立足。因洩密阿桑奇遭到美國通緝,為避免被捕後引渡至美國,他於2012年向厄瓜多爾駐英國大使館尋求政治庇護,並獲得收留。

在厄瓜多爾駐英國大使館內,阿桑奇一住就是6年。直到昨天傳出被捕。

據英國《衛報》報道,阿桑奇被帶上警車後,戴著手銬向跟拍的攝影記者豎起了大拇指。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幣官方發起捐贈


因經常公開與政府和企業相關秘密文件,“維基解密”在2011年時遭遇了第一次經濟封鎖。從那時起,維基解密開始接受比特幣。

阿桑奇由此開始成為數字貨幣的堅定支持者。

當時Paypal、Mastercard、Visa和美國銀行都禁止用戶向維基解密提供捐助,於是該網站從2011年6月14日開始接受比特幣捐贈。

2017年10月,CNBC報道稱,阿桑奇聲稱他的公司自2010年開始投資比特幣,6年間賺取了高達500倍的回報,而這一切要感謝美國政府。

當時阿桑奇在推特上發佈一張截圖,內容是行業網站CoinDesk上2010年7月18日與2017年10月14日之間的比特幣價格對比。在此期間,比特幣價格從0.06美元升至5814美元左右,漲幅高達9689900%。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幣官方發起捐贈


阿桑奇表示,他在這六年時間裡通過投資比特幣獲得的回報為50000%。

他說,這是因為美國政府迫使維薩和萬事達卡等支付公司對維基解密進行“非法銀行屏蔽”,而正是這促使維基解密對比特幣進行投資。“這種加密貨幣允許使用者匿名支付,並可在全球範圍內輕鬆轉移。”

此次阿桑奇被捕,官方比特幣捐贈地址捐贈數激增。

Bitcoin.org和Bitcointalk論壇的共同所有者眼鏡蛇Cøbra稱:

阿桑奇和維基解密是比特幣最早的倡導者和支持者之一。他們是第一個將比特幣帶入主流聚光燈下的人。正因為此,我們比特幣持有者欠他們一個巨大的人情,我們必須要為發生在阿桑奇身上的事發聲。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幣官方發起捐贈


維基解密官方推特同一時間也發佈了阿桑奇被捕的消息,並給出了捐贈的鏈接。截至目前,官方比特幣捐贈地址新增超過20筆捐贈,累計金額超過1萬美金。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幣官方發起捐贈


當前,維基解密接受包括比特幣、萊特幣、零幣、門羅幣和以太坊等數字貨幣的捐贈。有人查詢了其中比特幣捐贈地址的捐贈情況,其中的一個比特幣捐贈地址(36EEHh9ME3kU7AZ3rUxBCyKR5FhR3RbqVo)今日新增了15筆的捐贈。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幣官方發起捐贈


“如何實時證明你還活著,最為有趣的方法,是閱讀比特幣區塊鏈最新的區塊。”

今天,阿桑奇離開生活了6年的大使館,未來很有可能被引渡到美國。阿桑奇未來的命運,引發世人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