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機或將實現手機殼體的自動變溫,並在天氣預報上應用


小米手機或將實現手機殼體的自動變溫,並在天氣預報上應用


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手機的天氣預報這一功能,因為天氣往往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節奏。

什麼時候要帶傘,什麼時候要添衣服,都可以通過天氣預報進行預判。但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天氣預報僅僅停留在視覺層面上,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人直觀地感受到氣溫的變化呢?

小米手機或將實現手機殼體的自動變溫,並在天氣預報上應用


小米科技近期公開了一項與天氣預報功能相關的專利,這項發明專利是2015年11月申請的,在2018年9月取得了授權。

我們看到這項專利的名稱就叫作“一種天氣預報的方法及裝置”,這項專利技術創新性地將感官中的觸覺層面應用到了天氣預報這一功能上來。

天氣預報並不新奇,新奇地是手機除了用APP看天氣預報外,還能通過摸手機來感受氣溫的變化趨勢。

小米手機或將實現手機殼體的自動變溫,並在天氣預報上應用


需要注意的是,天氣預報的溫度與體感溫度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體感溫度除了受外界溫度的影響以外,還會受到其他氣象因素(溼度、風和輻射)的影響。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僅僅代表空氣的冷暖程度,並不能完全表示出人體對環境的冷暖感受,體感溫度可能高於氣溫也可能低於氣溫,所以小米的這項技術也會考慮到這個問題。

那麼如何實現手機殼體的溫度變化呢?

專利文獻中指出:若檢測到手機外殼的當前溫度為12℃,而計算所得的體感溫度為14℃,則需將終端的中央處理器的頻率提高,直至外殼的溫度達到14℃;若檢測到手機外殼的當前溫度為20℃,體感溫度為16℃時,則需將終端的中央處理器的頻率降低,直至外殼溫度為16℃。

小米手機或將實現手機殼體的自動變溫,並在天氣預報上應用


小米科技的這一方案也給出了自動控溫的幾個預設部位,除了手機外殼,還可以在觸摸屏、側邊的指定區域、功能鍵等部位感知溫度的變化。

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功能其實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人的觸覺感知能力與手機殼體的溫度變化會產生一些矛盾,比如說天氣預報的溫度與體感溫度相差無幾的時候,亦或是相差過大的時候都不能讓用戶快速準確地感知到這個功能。

小米手機或將實現手機殼體的自動變溫,並在天氣預報上應用


我們以前經常調侃“小米為發燒而生”就是小米手機容易燙手,為什麼會燙手呢,這就跟手機的散熱性能有關,也與小米追求高性能的處理器有關。

小米的旗艦機一般採用當時最高性能的手機處理器,高性能的同時就可能產生較多的熱量,如果散熱不好就造成了“發燒”。

但是現在小米的這項發明專利不僅要實現手機的發燒,還要實現手機的降溫,這可不是件容易事。

我們知道小米投資的黑鯊遊戲手機採用了液冷降溫系統,這說明了只靠降低CPU頻率來降溫是遠遠不夠的。

小米手機或將實現手機殼體的自動變溫,並在天氣預報上應用


這個道理很簡單,手機作為一個較為封閉的設備,內置了許多元器件,這些元器件有產熱的、有散熱的,但主要還是產熱的,所以整體來說升溫容易降溫難。

小米的專利文獻裡其實並沒有過多地介紹降溫的方案,只是提到了可通過降低CPU頻率,然後經過熱傳導設備使指定的區域降溫。

那麼當冷空氣來襲的時候,比如明天降溫10℃~15℃,在這麼大的降溫幅度下,這個功能實現起來就比較困難了。

客觀的講,小米手機的這項發明確實具有一定的創新力,若能夠實現10℃~40℃的天氣預報體感範圍,那指定是“黑科技”,這樣小米再也不會被吐槽手機發燙了,因為即使溫度很高它也能降下來。

在智能手機缺乏創新的今天,大家對這個功能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