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这是来自一封千年前骷髅的留言

提及宋画

首先浮现于你脑海里的

是艺术皇帝宋徽宗满是富贵气息的花鸟?

叮咚~这是来自一封千年前骷髅的留言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是赫赫有名金碧辉煌的千里江山图?

叮咚~这是来自一封千年前骷髅的留言

北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还是那展现北宋汴河两岸商业繁荣的风俗人物?

叮咚~这是来自一封千年前骷髅的留言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今天,画中的主角,不是山水,不是人物,不是花鸟,而是

叮咚~这是来自一封千年前骷髅的留言

这具骷髅

叮咚~这是来自一封千年前骷髅的留言

南宋李嵩 《骷髅幻戏图》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风俗画左边画一年轻母亲哺乳怀中婴儿,右边一年轻妇人照看刚刚学会爬行的幼童,手艺人的货担放置一旁,身穿布衣的大骷髅,运用民间流行的“提线木偶戏”,悬丝操纵着小骷髅。这幅现如今看到不可思议的画作,就是南宋画家李嵩的《骷髅幻戏图 》。

叮咚~这是来自一封千年前骷髅的留言

“死亡”是中国画较少提及的话题,也是中国画不同于西方静物画的鲜明特性。这种像是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似乎与西方画家达利,将现实中的钟表在画中融化的表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叮咚~这是来自一封千年前骷髅的留言

西班牙达利《记忆的永恒》现藏于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

这幅画右边婴孩手却伸向布衣下操控的小骷髅,婴儿与骷髅分别代表了新生与死亡,其向骷髅爬近则说明了死亡的必然性。一右一左,一生一死,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匪夷所思。

关于生死轮回的观念,为什么会有这种位置的经营呢?

其实,古人对于骷髅的崇拜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初现端倪,万物有灵的世界观让古人觉得骸骨仍有灵,死并不是尽头,家里人去世了,反而留下他们的骸骨,以作膜拜思念。

叮咚~这是来自一封千年前骷髅的留言

相反,佛教中叫做“白骨观”的实践修行方法,将活人观想为一句白骨,来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功夫。

发展至宋代,在王重阳带领下 ,骷髅成为全真教教化世人红尘的一种工具。现今山西永乐宫壁画中还可看到,,王重阳劝化马钰的场景中也出现了骷髅。

李嵩将这两者皆布局与这幅小品中,婴儿与骷髅分别代表了新生与死亡,这应该就是道家庄子所说“齐生死”了。

对于这幅画的理解,有人说这实质上是暗箱操纵大戏,代表着某种阴谋;有人说这是画家对现实生活苦闷的抒发;有人说是画家想表达对人生被操控哀叹……这幅画的作者李嵩,提及他的史料是少之又少,只知他出身平凡,经历过民间疾苦,最终成为画院的待诏。

叮咚~这是来自一封千年前骷髅的留言

或许,我们从元人大痴道人黄公望的提拔中,可以找到答案。

提拔中写到:“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儿把冤家逗。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意思是说:人生在世,有些人表面看似光鲜亮丽,却如同傀儡般行尸走肉,被人操纵着,只留得满身的愁苦。

大痴道人亦是全真教的弟子,他对于此画的思考也是自己对于死亡的思考:一切荣华都是过往云烟,一切富贵都会化作白骨 。

或许,我们从李嵩所处时代背景来看,南北宋交汇之际,战乱频繁,儒释道三教趋于融合,出生于1166年的他,生活在靖康之变的40年后,皇帝被金人所掳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的故事,恍如昨日。南宋建立后,他一生经历了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三个皇帝,生与死仿佛变得超然,能够以道家乐死,齐生死的态度将骷髅入画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切的浮华,一切的功利

在死亡面前都是过往云烟

这是李嵩对我们的留言

也是来自千年前的传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