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作為會澤人,沒有人不認識金鐘山,金鐘山是會澤的福山,站在城裡任何位置,一抬頭,就能看到這座毓秀之山,金鐘山作為會澤人的後花園,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早晨和傍晚,上山下山的人絡繹不絕,人們在山上晨練、眺望,愉悅身心。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歷史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會澤壩子是一個無邊無際的湖泊,被人們稱作“澤國”。

在水澤中住著九條兇猛蠻橫的蛟龍,只要其中一條龍翻一個身,就會掀起萬丈波濤,淹沒周圍的村莊和良田,沖毀民房。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九條蚊龍因為共同的 "愛好"而互相勾結,狼狽為奸。他們欺男霸女,魚肉百姓.今天到者海,明天去娜姑;一會兒還在這個會館,一會兒又跑到那座寺廟。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他們早上喝稀豆粉,中午吃大魚大蝦,晚上又去美餐一頓羊湯鍋。每到一處,必定給當地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人們恨死了這九條平日裡興風作浪、無惡不作的蚊龍。不少仁人志士立志為民除害,斬除惡龍,但都鬥不過兇狠的蛟龍,沉入水底餵了魚蝦。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一天,他們看上了賣稀豆粉的榮老館的女兒,於是計劃在二月初二這天去搶。 他們卻不知道這榮老館的女兒早己許配給會澤當時的大才子林秀才為妻,而這幾天,文昌帝君正好派魁星到這裡考察,要欽點林秀才為狀元。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魁星立刻向文昌帝君彙報了這個情況。文昌帝君和這九條蚊龍先前就有過節,於是想趁這次機會把九條蚊龍一網打盡。文昌帝君左思右想,決定化裝成賣稀豆粉的榮老館,在這九條蚊龍吃稀豆粉的時候來他個措手不及,擒住蚊龍,根除禍患。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轉眼,二月初二到了,文昌帝君起了個大早,扮做一個賣稀豆粉的老者,特意用大鍋煮了一鍋稀豆粉,等待蛟龍的到來。不一會,一夥閒遊浪蕩的紈絝子弟出現在大街上,文昌帝君連忙一數,不多不少正好九個。他認定這九個人一定是蛟龍變的,便高聲吆喝起來:“吃稀豆粉囉!吃稀豆粉囉!好香的稀豆粉喲!”

那九個傢伙聽到吆喝聲,就蜂擁而至,唏哩嘩啦吃得好歡,連頭都不抬。文昌帝君瞅準時機,用力把一大鍋稀豆粉連鍋一下子端了起來,猛地一下翻蓋住那九條興風作浪的蚊龍,九條蛟龍在鍋底下拼命往外擠,文昌帝君一屁股坐在了鍋底上,壓住了鍋下的惡龍。除一條較小的蚊龍尾巴被鐵鍋鏟去半截,受傷逃往南門菁外,其餘八條蚊龍被文昌帝君壓在鐵鍋下,永世不得翻身,那條逃走的蚊龍亦不敢再害人。那用來伏龍的大鐵鍋,慢慢地變成一座蔥鬱的青山。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從此,會澤人民的日子越來越好過。 人們為了記住文昌帝君的功勞,把文昌帝君用來伏龍的鐵鍋所形成的那座山叫做金鐘山,人們為了紀念伏龍的文昌帝君,在金鐘山頂為文昌建蓋了文昌宮,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成千上萬的群眾湧上金鐘山,一起去拜文昌帝君,祈求他保佑會澤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二月二"耍山 也成為會澤人民的傳統習俗。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金鐘夕照的美景

清晨的金鐘山,從遠處眺望,如矗立在煙霧瀰漫的大海中的一個島嶼,別有一番情趣,令人陶醉。從金鐘山腳拾階而上,石階旁怪石嶙峋,掩於羅漢松林之中,終年濃郁的羅漢松古樸掩天,踏完六百餘蹬石階,石階又拐7個彎,“登峰造極”四個大字映入眼簾,一幅對聯上說:慷慨入深山素志永懷秋水白愁空浮斷影疏鍾微度夕陽沉。文昌宮內,暮鼓晨鐘,安靜悠然,立於山巔,俯瞰全城,美景盡收眼底。鳥瞰山下,遠處青山,一抹夕陽,逶迤綿亙,細浪翻騰,霧藹消退,會澤壩子呈現在面前,田野無垠,碧波翻滾,縣城房屋,櫛次鱗比,姿態萬千。金鐘夕照,是會澤有名的十景之一,文昌宮南邊的廂房的山牆上,嵌有東川十景詩,為光緒年間東川知府,蔡元燮所作。十首詩之中的第二首,即專門寫“金鐘夕照”,每遇天氣清朗,夕陽西下之時,金鐘山金光閃耀,蒼松疊翠,影影倬倬。晚霞中,金鐘山寧靜幽深。其兩首詩為:

金鐘夕照

東隅不可追,西霞燦成綺。

誰能引胡繩,系此須臾晷?

松影入空碧,嵐光暈餘紫。

歸鳥念晴暉,繞樹飛未已。

分陰良可惜,丘壑況清美。

催暝一聲鍾,悠揚白雲裡。

金鐘夕照

梵王坐下萬株松,俯瞰孤城夕照紅。

山水無情人易老,十年舊夢繞群峰。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文昌帝君的來源

上面說到文昌伏龍的傳說,但少有人知道文昌帝君代表什麼。宋元間的把文昌稱為文昌帝君,尊為主仙、人鬼生死爵祿的神。古代士人仕進,以科舉為途徑,於是天下府縣,處處建立文昌宮。明代以後,每一所學校都將部分建築物用於供奉文昌帝君。清代,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那天,朝廷要派人前往北京文昌廟祭祀,文昌雖是道教之神,但帶有濃厚的儒教色彩。中國古代的文昌帝君代表著文化、學問、智慧三位一體的人類生存、生活、幸福之道。中國歷史上具有極其廣泛和深遠影響的勸善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告誡人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勸人多積陰功陰德,為善不揚名,獨處不作惡,這樣就會得到暗中庇佑,賜予福祿壽。

據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記載,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重、六曰司祿。意思是說北斗星的上方有六顆星組成一個星座,象筐形,它就叫文昌宮,六星的最後一顆星是司祿之星,它的職責是“司祿賞功進士”,也就是主宰人間賞罰功名、提拔士人為官的工作。後來,由於讀書人廣泛的崇拜,司祿星的職責淹沒了五顆星,文昌宮其他的職能淡化,成了一個主宰讀書人追求祿位命運的專職星座。魁星是“文昌第一化身”,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魁星秉照文昌帝君的旨意,給高中魁首的士子賜予富貴花。這就是魁星左手執“富貴花”的緣由。魁星右手那支筆是專門用來錄取科舉士子的,一旦點中就會文運、官運一起來。也正是這個原因,古今莘莘學子都懷著敬畏之心,來瞻仰魁星。

象筐形的文昌宮意象就是承載,引申為擔當、包容,也就是兼收幷蓄。具象的文昌帝君張亞子是蜀人張育與亞子兩位人物合併而成的神靈,有說他侍母至孝,仕晉戰死;有說他為民行醫,深受愛戴;就是擔當與仁孝。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金鐘山的道教精神

從名字上看,金鐘山有點佛緣的味道,但會澤的金鐘山卻是因文昌帝君與道教結緣,道教,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儒學和佛教佔據著主導地位。道教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人生哲學,激勵人們刻苦磨練、知行合一;道教貴生樂生、逍遙灑脫的精神,塑造了人們熱愛生活、求真務實的品性;道教上善若水、以柔克剛的思維方式,造就了人們內斂、含蓄的性格心理。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金鐘山因文昌伏龍的傳說而神秘,因金鐘夕照的美景而旖旎多姿,因道教文化發揚而恢弘傳承,讓歷史文化名城會澤更添歷史神韻和文化底蘊。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據老人們講,湖洋鎮歷史文化遺蹟很豐富,底蘊頗深,除溪西村的仙溪寨外,還有美蓮村的溪尾寨、清白村的金龜寨、桃美村的龍船寨……但至今保留得最完整的只有仙溪寨了。

仙溪寨修成於明萬曆甲辰年(1604年),迄今有410多年的歷史。據《永春縣誌》記載:從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到明隆慶元年(1567年)八年中,倭寇多次竄犯永春,東起湖洋,西至蓬壺,都受到不同程度搶掠燒殺。遭遇劫難的仙溪鄭氏家族的一些老人為子孫家族的安全考慮,便有了建個能在非常時期防禦自保的寨子(城堡)的想法,而金鐘山是個造化鍾神秀的靈山神巘,樹林豐茂水源眾多,得天獨厚,適合據高建瓴。於是他們便在山上建了個寨子,動工之日不可考,只知道始成於萬曆甲辰年春,取名全宗寨(當地人稱之為仙溪寨)。顧名思義,這座寨子不僅是族人居住的場所,還擔負著動盪時期保全宗族的使命。

站在仙溪街(現湖洋衛生院仙溪站附近)仰望金鐘山,一座滿眼蔥綠的山屹立於連綿起伏的群山之間,山雖不高,但在落日餘暉的照射下變得巍峨起來。半山腰處聳起個小山苞,遠遠望去,恰似掛于山梁的一座金鐘,仙溪寨就隱藏於此!如果不仔細看,你根本不會發現,這裡居然有個寨子,幾起院落富於層次感地往上鋪,如同一個金鐘世代罩著寨民們的安全。據說寨子共有18廳數百室,佔地20餘畝,非常時期可容納數千人,在以後的匪患和兵禍中,許多人賴此得以保全。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沿著級級田埂和長滿雜草的山間小路向上攀爬,山腳下水田粼粼,路兩旁雜草野花叢生,綠意盎然。七拐八彎兩三百米處,突然看見一半圓石拱門立於長滿青苔的臺階盡頭。

透過山門,隱約看得見裡面有黃色的土屋。山門高約2米,走近一看,雜草灌木掩映處,一排黃土烏瓦的平臥躍入眼簾。大多牆體連白灰都沒有抹,日侵夜襲,風吹雨蝕,牆體剝落微裂,訴說著歷史的風雨滄桑。寨前首排房子立於高崖危石之上,屋頂瓦簷及一些牆壁已被說不出名字的藤葉層層覆蓋,就像戰鬥片裡常見的隱藏於山林間打伏擊,結草為帽藉以掩護自己的八路軍戰士,不知這是寨民們的匠心獨運,還是時空歲月的渾然天成。透過低矮洞開的門兒往裡瞧,可見每間房子都有兩個小窗,既作通風用,又可做偵查臺,隨時監控外界的一舉一動,兵荒馬亂的時期還可以作為槍眼。我想:他們未必有學過兵法,但也知道“居高臨下,勢如破竹”。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踩著泥土碎石錯雜的臺階緩緩而上,可見土木建築錯落有致,廳堂、臥室、廚房、院子、雜貨間井然有序。一個個廳堂、一間間房間,雖簡陋破敗,但許多仍屹立百年而不倒。那一窗一欞,一梁一柱,一椽一瓦,都在生動地訴說著一個個古老而鮮明的故事,都凝聚著先人建築的智慧結晶,樸素而靈動、簡單而實用,正如那幾口保留至今的古井,清冽純粹。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在平臥為主的寨子裡,不時可以看見一些兩層的土樓建築,白灰黑瓦,這是近代新修翻葺的。據說十多年前,這裡還有幾十戶百來號人居住。如今寨子裡的人都已一戶一戶地搬到街上,許多人還把家安到了縣城、泉州、廈門、南洋乃至四面八方。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走走停停,不時可以看見地表裸露處長有幾叢桑葚與仙人掌。暮春斜陽,紅綠相映,勃勃成趣,和屋舍的古舊滄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兜兜轉轉,不覺走到寨後頭,抬眼望去,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林層層疊疊地鋪向山上,沿山兩邊接連不斷地漫開。再往上看,雲捲雲舒,紅日西沉,曾經翻卷鬧騰的天空,此時顯得如此寧謐靜美,靜得聽得見老寨的呼吸、脈搏與心跳……

回頭下望,寨前的梯田,寨旁的菜園和果樹林,寨中的水井和屋舍,整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我彷彿看到一幅神奇的畫卷,這裡有仙境般的神奇瑰麗,有自給自足、自食其力的質樸與富足,有幾世同堂、安居樂業的歡樂與滿足……

回望這四百多年的古寨,我的心梁似乎有一隻金鐘在敲響,時而激越,時而低沉,時而高亢,時而祥和,久久不去。駐足聆聽,我已迷醉……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金鐘山牌坊

山上林壑尢美,古木參天,鬱鬱蔥蔥,到會澤逛了會館寺廟,感受古城老街遺韻,不到金鐘山可謂一大遺憾。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文昌宮大門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變幻多姿的建築風格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那些為了了斷塵緣,習慣於獨臥青燈,相伴古佛的和尚、道人云遊於此,找到了最好的精神家園,於是停留下來主持佛事,帶領眾生拜佛誦經,教化人心慈悲為懷。據現在的道長介紹:“金鐘山上道士住過、和尚住過,”不管是佛教主持也好,還是道教主持,這裡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官吏名人常來於此,因為金鐘山上自古以來,文化味道很濃,牌匾楹聯到處可見,所書寫的內容或對金鐘山上所觀美景的描繪,或對佛、道的感悟。文昌宮南邊廂房的東山牆上,嵌有一塊一平方米左右描寫《東川十景詩》的石碑,因幾次修葺,牆體重新休整,現在這塊石碑被收藏在西邊的書房內。《東川十景詩》為光緒年間東川知府蔡元燮所作。十首詩中之第二首,即專門題寫“金鐘夕照”:

東隅不可追,西霞燦成綺。

誰能引胡繩,系此須臾晷?

松影入空碧,嵐光暈餘紫。

舊鳥戀晴暉,繞樹飛不己。

分陰良可惜,丘壑況清美。

催螟一聲鍾,悠揚白雲裡。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參差交錯的飛緣

金鐘山寺廟也和其它寺廟一樣,難逃那段無情歲月的劫難,很長時間受到冷落,不免有些孤寂清冷,當保護文物古蹟的政策落實後,1981年荒蕪破敗的金鐘山得以重新休整,在此20餘年間,不斷進行改造,在山門的旁邊又建了幾道迴廊,還在旁邊鑲嵌了一道九龍壁,上山的殘缺不全的石坎也被條狀大理石起代,沿途也修了供遊人休息、賞景的亭子3座,從山腳到山頂,有大理石坎729級,沿著六拐七曲直達山巔的之字形石階拾級而上,兩邊是參天古樹,上山的道路曲折迂迴於松柏之間,曲徑通幽向山頂延伸,禪房花木相互掩映,金鐘山上的建築,既有會館寺廟的建築風格,又有地方古民居的建築風格,牌坊、魁閣斗拱飛掾的屋頂,和那用來唱戲的小戲臺便是寺廟建築風格最好的印證;在每個屋掾上懸著古老的風鈴,現在的風鈴只在牌坊的屋掾上能看到,每當起風的時候,風鈴就發出叮叮噹噹細碎作響的悠悠歲月之歌;在大殿的西北邊上建有一座民居建築風格的四合院,樓上木製的走廊古色古香,環繞相通。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咸豐年間留下的水缸

金鐘山上文物眾多,在文昌大殿的門前有一個高兩米多、重約300多公斤、清代的塔狀青銅寶鼎香爐,這個寶鼎香爐已被會澤文物管理部門收藏起來。院內,上百年的柏樹、銀杏、桂花古樹伴隨著寺廟幾度夕陽,幾經滄桑,那棵雍正年間植下的桂花經歷了上百年的風雨,根部不斷腐蝕,稍經風雨,便有折斷的危險,為了搶救當年見證寺廟興衰的歷史見證文物,在80年代,用一顆仿古的水泥樹狀的柱子加以支撐保護,水分、和養分通過完好的部分得到補充,今天看來樹冠枝繁葉茂,時值花開的季節,星星點點的桂花點綴在碧透的樹葉之間,在寺院的角落裡幽香浮動,除了以上有生命的東西是歷史的見證物之外,還有大殿東北邊書房屋掾下面的那口方形石缸,石缸外側的一面上“咸豐”年間的的字樣清晰可見,石缸能裝一方左右的水,在沒有水泥的時代,當時的古人富於智慧和超凡的技藝,整個大缸由五塊通過打鑿成10公分左右厚度的平面石塊加上粘合物扣成,若不仔細觀察,你會認為是由整個石頭雕鑿而成,石缸平時為僧人們貯水之用,有火災發生時,也做消防之用。


會澤金鐘山:有“惡龍傳說”和“文昌帝君”故事的地方


二月二金鐘山上接龍抬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