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村落裡,藏著塞外與中原的分界線,600多年未曾改變


大同保安堡村長城——保安堡,明代在大同地區修築的長城七十二堡之一。明代,山西大同作為大明與蒙古的交界,是北方防止蒙古勢力侵擾的九邊重鎮之一。明軍在大同段長城上修築關隘,稱之為堡,並派重兵把守。

保存較好的守口堡的堡城——以守口堡為例,清代時期內札薩克蒙古與外札薩克蒙古,均歸順清廷,堡城喪失了軍事作用,堡內就逐漸形成了民居聚落。保安堡村就這樣形成了。如今的保安堡村內,堡牆大多已經不存,遠不如其他幾個堡城保存好。

保安堡村口的“保安寺和尚塔”,立於清代。

站在內蒙古一側,望向省界碑——保安堡段長城,今天依然是山西和內蒙古的交界。因河道的漫延,今天穿越長城的路口改在了明代保安口的北側,長牆在這裡被截斷,斷開的地方立著國務院公佈的省區界碑。

長城分開了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現如今又成為了山西與內蒙古的分界。600年過去了,蒙古族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可是作為地理方位的界限,長城的意義從未改變。

從明長城的夯土牆的缺口出望向山西。山西一側就是保安堡村的所在地,清代以來,保安堡喪失了軍事作用,逐漸形成了民居聚落。

夜幕下的內蒙古一側,靜謐美好。

夜幕下的明長城碉堡。

與長城處於一線的省界界碑。

夜幕下的碉堡,默默的訴說著那些硝煙瀰漫的前塵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