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背后故事,是几个世纪的颠簸


巴黎时间 15 号傍晚,原本柔和的晚霞突然被团团烟雾垄罩,巴黎人抬头张望,竟见到无法令人置信的景象 —— 代表了法国历史、艺术与身分认同的标志建筑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竟然在红火烈焰中被熊熊吞噬、燃烧。

有人张嘴呆视,有人掩面啜泣,有人忙着录相,但所有人都对火势蔓延束手无策。大火很快延烧,圣母院尖塔与大片屋顶结构在火焰中陷落崩塌,而许多重要而不可言喻的东西,也在围观的人们心中塌方了。

巴黎圣母院背后故事,是几个世纪的颠簸

Some Stories about Notre-Dame de Paris

巴黎圣母院虽然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遭严重摧残,却幸运活过了一次与二次世界大战,即使今日因环境汙染与大量遊客影响而显得垂垂老矣,但我想没有人预料到这座地标有一天竟会遭遇大火吞噬的命运。目前火势虽已控制,但官方表示民众须准备面对无限期的修復工程。震惊与惋惜之余,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座教堂背后的一些故事吧:

巴黎圣母院背后故事,是几个世纪的颠簸

Photo via: ABC15Arizona

巴黎最受欢迎的名胜古迹:平均一天海纳 35 万游客

巴黎的观光遊客数排行世界第一,而城境内最多旅客造访的名胜古迹,就属巴黎圣母院。

每一年都约有一千三百万人踏入圣母院大门,平均算下来,这裡一天就接纳了 35 万人次,数量十分惊人。根据统计,法国许多小城镇的总人口数还不及这个数字。

巴黎圣母院背后故事,是几个世纪的颠簸

条条大路通巴黎:地理想像的中心点

在圣母院前方地面上,有一个相形之下不甚起眼的圆形石牌,上面写着 “Point Zéro des Routes de France”(Point Zero of French Roads)。这是人们在计算他地与巴黎之间的距离时所使用的基准点,可以说这里就是巴黎人地理想像的中心点。

巴黎圣母院背后故事,是几个世纪的颠簸

Photo via: Wikimedia

昔日神圣之钟,成为掀起满地疮痍的武器

圣母院的钟本身就经历过一段颠沛流离的时光。这些钟都是有名字的,例如 Anne-Geneviève、Benoît-Joseph、Denis、Marie、Etienne 等等。只是我们现在听到的钟声,和几百年前安放的钟声并不一样。1791 年法国大革命时,圣母院许多大钟都被取下来融制成炮弹,昔日震荡出深沉神圣声响的媒介,竟成为轰起满地疮痍的骇人武器。新的钟在 19 世纪中装置完成,随后再度响彻法国天空 150 年。

巴黎圣母院背后故事,是几个世纪的颠簸

Photo via: The Independent

石像鬼其实不古老,建筑师的「公器私用」

第一次造访巴黎前,许多人都会先在网路上抢先一睹巴黎圣母院的风貌,而最常见的画面,大概就是从盘据在教堂外头的石像鬼(Gargoyle)与嵌合体视角俯瞰巴黎一景吧。

这些雕像看起来鬼灵精怪又衰颓古老,感觉他们的凝视已经穿越了好几个世纪,但它们的年龄其实相对年轻,是在 1843 到1864 年间翻修时才加上去的(圣母院最早在 1163-1250 间建成)。

当时主导翻修的建筑师 Eugène-Emmanuel Viollet-le-Duc 也很「奇葩」,他不仅加上了这些石像鬼,还「公器私用」,把尖顶的脚下 12 位使徒雕像中 Saint Thomas 的脸,换成了自己的脸,从此「名留青史」。

巴黎圣母院背后故事,是几个世纪的颠簸

拿破仑「救」了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历经法国大革命摧残与时光流逝下的变动,一度年久失修、老旧残破,多年以来只被拿来用作仓库。但拿破仑(Napoléon Bonaparte)却在 1804 年时选择在此进行加冕典礼,此举不仅将大众眼光再次聚焦回圣母院身上,更恢复了这座建筑最初的宗教性目的,可以说某方面是拿破仑「救」了它。

巴黎圣母院背后故事,是几个世纪的颠簸

Photo via: The Australian

78 岁历史学家曾在圣母院当众自杀

2013 年时,圣母院曾发生一起骇人的自杀事件。死者是一名 78 岁的极右派历史学家 Dominique Venner,当时他貌似若无其事地走入圣母院,在祭坛上放了一封亲笔信件后,起身就举枪朝自己脑袋轰了一枪。

Dominique Venner 本人相当反对同性恋婚姻法、移民与国家的伊斯兰化,认为这些「社会动荡」严种动摇法国人民的核心与家庭价值。他曾参与多次示威遊行,而在圣母院自杀的举动,便是他人生最终极也最激烈的抗议。

巴黎圣母院背后故事,是几个世纪的颠簸

Photo via: BBC

Victor Hugo:「诗人都是建筑师」

关于圣母院,最为人所知的文学作品或许就是 Victor Hugo 的《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港译《钟楼驼侠》)吧!这个故事表面上虽然在讲爱情的恩恩怨怨,实际上却带到了法国人民生活的变迁、人不可貌相的警示意涵,以及建筑在社会中代表的各种意义。《钟楼怪人》里的场景不是发生在圣母院里,就是发生在圣母院附近,而正是自此作品之后,人们更对圣母院这座建物产生了不一样的憧憬。

雨果曾说过「诗人都是建筑师」(”quiconque naissait poète se faisait architecte”),他认为在文字书写与发行困难重重的年代,建筑物夹带的大量「信息」是相对自由且伟大的。但在印刷术风行、人们能自由再制思想的年代来临后,雨果认为建筑物的地位将被严重动摇。

巴黎圣母院背后故事,是几个世纪的颠簸

《钟楼怪人》是一部「地域感」非常强烈的着作,它勾勒了人们围绕建物生活的百景,也从建物本身描绘出一地信仰价值变化的侧写。看过这本书,相信会对圣母院产生不一样的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