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恢复殉葬制度?当时陪他殉葬的妃子有多少人?

用户3678423120113


中国的殉葬制度,最早始于殷商时期。

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那个世界和活着的世界一样,先人们在地下仍然需要宝马香车,醇酒美女。

所以古代的丧葬是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的。

中国古代帝王墓葬制度里,最残忍的就是人殉。秦汉时期,这一制度还比较盛行,但到汉朝以后,逐渐废止。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朱元璋的墓中发现了很多尸骨,很明显,这些人都是陪葬的“人殉”。 朱元璋为什么要开历史的倒车,实行这样残忍的制度呢?

朱元璋墓:


其实在元朝,按蒙古风俗是有用人殉葬的。中国的殉葬制度,虽然自汉以后很少了,但元朝是异族当政,殉葬在这些蒙古贵族身上是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执政的时候,政治制度是沿袭元朝下来的,所以他跟着学习元朝的制度,是一件他认为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身上有很浓厚的小农意识。他很在乎皇室的威严,全力维护皇帝的特权。他是一个很专制的君主。

朱元璋:




所以他担心自己死后,留下来的嫔妃们会因为种种原因或勾结朝臣,或秽乱宫闱,为他的继承者们带来很大的麻烦。

与其这样,倒不如让这些妃嫔追随自己而去。从他大杀功臣,给儿孙接班铺平道路也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比较狠的,人命在他眼里根本不值钱。

只要有可能威胁到他老朱家的江山,不管你是谁,都得死。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读过前朝兴亡史。

历史上那么多后宫干政的事,让他的心里有着很大的阴影。特别是武则天、吕雉等人的事迹,让他不寒而栗。所以从根本上杜绝这种可能,在老朱看来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那些可怜女子活殉的原因。

这些陪葬的妃子们,死得很惨的。得知自己的命运是这样,那些女人们无力反抗,只能哭天喊地的大哭,整个皇宫充斥着不绝于耳的凄惨哭喊声。


这悲惨的哭喊改变不了她们的命运。 到了殉葬那天,她们被集中到在个大殿上,殿内早已放好了同等数量的高脚椅,上方都悬挂着白绫。

她们被迫将头伸进了白绫内,椅子随即被踢倒,挣扎几分钟便香消玉殒。也有胆小的此时已吓得魂飞魄散,怎么也没勇气爬上椅子。

内侍们便几人抬着一个,强行将她们扶上椅子,一阵折腾之后,这些女人带着不甘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么老朱的墓中有多少不幸的女子呢? 根据《明史·后妃传》记载:

“太祖崩,宫中有多从死者”,《明朝小史》也有关于他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的记载。

至于具体人数,一般采信明代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上的数字: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也就是说老朱死后,有46个嫔妃为他陪葬,其中有两个是死在老朱前面的,她们被埋在太祖陵墓的东西两侧。另外44个都是活人殉葬而死的。


从另外一个数字也可以间接反映殉葬人数。朱元璋大丧完毕后,建文帝王朱允炆对生殉后妃宫女的家属进行了封赏。

封赏中提到名字的家属共有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十多户。

这些都是地位比较高的人殉的家属,他们被授以“千户”、“百户”之职,可以世袭。这些人家被称为 “朝天女户”,在当时享有莫大荣光。

有一首明宫词这样写道: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殡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

这首词生动反映了"朝天女户"的女儿们殉葬的情况。还有更多低一等的人殉,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幸好这个残忍的制度被明英宗朱祁镇废除了。他的儿子宪宗也强调不要搞殉葬。

在两代仁慈皇帝的坚持下,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终于画上了句号。


刚日读史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社会,用活人殉葬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这种残忍的制度最早开始于殷商时期,后来一路盛行,一直到汉朝以后,才逐渐废止了这种不人道的殉葬制度。

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这一制度又重新死灰复燃。明朝自朱元璋开始,一直都实行皇帝死后妃嫔殉葬的制度,历经了数任皇帝,直到1465年明英宗死时,下遗诏说:"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这件事应从我这里废止。"至此,这一制度才最终废止。



那么,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恢复妃嫔殉葬制度呢?

1、古代的皇帝后宫也代表着帝王的尊严,且不容贱踏。朱元璋虽然是平民草根出身,自尊心也是比较强,他应该是这样想的:在他死后如果把他的女人遣散出宫的话,日后如果传出绯闻,有损明室颜面,不妥。 把她们全留在宫中也不妥当,万一某天和自己的儿子孙子有染,也会授人笑柄,倒不如让她们随朕而去,这样可以继续侍候朕,让朕不至于孤单,一了百了。

2、朱元璋是一个疑心病特别重的人,无时无刻都在担心自己打下的江山,因为有了前朝李世民妃子武则天的前车之鉴,他也担心在他死后他的后宫会乱政,只有他的妃子后宫清理干净了他才安心,于是殉葬也就延续下去了。



3、在朱元璋做皇帝的中后期,曾经一手炮制了“胡党”案和“蓝党”案,想方设法的罗织罪名,大杀明朝开国元勋功臣,受两案牵连诛杀的功臣名将几乎消失殆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朱元璋为了他的皇位江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牺牲的,更何况是区区后宫妃子?

4、太子朱标的憨厚软弱。太子朱标是一个胖子,而且性格有些软弱,完全没有老爹朱元璋的杀伐果断之风。朱元璋之所以大杀功臣和下遗诏要妃子殉葬,就是为了为朱标登基之路扫清所有潜在障碍。只不过后来朱标早死,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继位后,面对朱棣谋反,朱允炆因无将可用,而败于朱棣之手,这因果大概朱元璋也是没有想得到的。

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嫔一共有多少人?

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下葬当天,十三城门同时出棺。如果这些史料属实,那么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子就有将近五十人之多。


而对于十三城门同时出棺,一种说法是这是古时帝王之家为了掩人耳目,防止盗贼而采取下葬秘方。

另一种说法是朱元璋死后有嫔妃殉葬之事实,十三城门同时出棺,是因为殉死的后宫妃嫔众多所致。

话题回到朱元璋殉葬时,专事太监先将妃嫔带到一个专门的房间,所谓皇帝不使饿兵,会着人先让妃嫔们吃过饭。吃完饭时辰也就到了,这些妃嫔分别立站于凳子上,脖子被绳索扣住,然后会有专人踢去凳子,像行绞刑一样使妃嫔窒息而亡。

据说参与生殉的妃嫔都会得到嘉奖,除了抚恤金,一般还会授以官职,由其家父、兄代为世袭。 不过无论事后怎么样的补偿,都无法抹去其家人丧亲之痛, 这殉葬制度也是极度残忍有侼人道。

所幸的是,到了明英宗死前,终于下了遗诏废止了殉葬制度。这一举止造福了后人,也为庸碌无为的明英宗博得了名声。


浩瀚文史


殉葬制度,是我国早期历史中的丧葬制度,这体现了古代统治者祈求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后,仍然能够享受在世时的生活,殉葬者仍然要像以前那样服侍主人。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有据可查最早的殉葬制度始于商朝,曾在河南一带发现了大规模的殉葬坑,最多墓坑中有数百陪葬者。

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

这是在《廿二史礼记》中,曾记载这样的一段话。

朱元璋去世时,就让宫中许多人殉葬,个人觉得原因有二:

①其实殉葬制度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着,只不过有着兴起和没落之分。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的动荡,殉葬制度开始沉寂,这个时候人们似乎已经忘却了还有这样残酷的丧葬制度。



一直到了宋朝,因为和少数民族的摩擦不断加剧,相互之间的交融变得频繁起来。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一直延续着殉葬的传统,他们之间在华夏大地上你追我逐,也带动了中原地区殉葬制度的兴起。而正巧朱元璋建立明朝就是在这些少数民族之后,殉葬制度的兴起成为当时的潮流,朱元璋不过是顺流而行。

②跟朱元璋的出身有关。

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当过和尚,要过饭,历经了人间疾苦。25岁从军,花了整整15年的时间打败元朝,消灭了张士诚、陈友谅等劲敌才坐上皇位。他是真真正正地修炼五百年从泥鳅变成了鱼,又修炼五百年从鱼跃了龙门。



朱元璋从一个贫苦出身的孩子做了皇帝,他对权力的占有欲是非常强的。就从他整顿吏治和废除丞相就能看出来。

所以一个生前占有欲如此强烈的人,在死后仍然想要过这种奢华的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殉葬。

殉葬的妃子共有46人。

朱元璋在年老后,就曾立下了遗诏,凡是宫中未有过生育的妃嫔全部殉葬,就这样挑选出了46个人。



当那些妃子们得知自己辛苦服侍皇帝半辈子,最终的结局竟是这般,纷纷跑去哭诉,但朱元璋置之不理。最后所有人无一幸免地被活埋。

据说当年执行殉葬时,有一个妃子跑到卫士身边哭诉,那卫士可怜她,又见无人注意就把她放了。当然这无从查证,可能只是后人杜撰的吧。


挚滗画畫紅尘


朱元璋是个最底层的农民通过多年自己的奋斗最后登上皇位的,那么小农思想就很严重,受知识分子主流思想影响也很严重!

当时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是什么思想?

是朱熹的思想,朱熹说的话对下层的人影响最大的我想可能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了!那么朱元璋也逃不过这个影响!

他作为皇帝,九五之尊!他是忍受不了自己的嫔妃自己的女人们在自己死后,给自己代上一顶顶的绿帽子的!

到时候,朱元璋在地下都能感觉到,自己的“皇冠”慢慢的变成的“绿冠”了!


鹏程日志


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明朝还有一点元朝遗风。明朝的很多制度是继承元朝的,包括人殉。如果朱元璋身处唐末或者宋末照样不要有人殉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