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泸州清末真原堂,浅说天主教泸州发展史


从泸州清末真原堂,浅说天主教泸州发展史

说到教堂建筑,中国的可能永远无法跟那些世界的知名教堂相比,一来是本身基督也好,天主教也好,到底是西方人信奉的宗教,多年的信奉习惯和文化积累,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本来的风格。

对于世界各地的信众来说,心中有上帝,哪里都是天堂,所以,未必要去到那些知名的大教堂,才能领受教义。

而今天之所以要说天主教,是因为其实作为信奉耶稣的一个流派,据说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当时叫景教。

从泸州清末真原堂,浅说天主教泸州发展史

泸州的真原堂,就是一座清末留下至今还在沿用的天主教堂。说这个真原堂之前,就不得不说一下天主教,进入泸州的一些历史往事。

大约在清康熙、雍正年间(1662~1735)有法国人来纳溪传教,信奉者有童、丁、袁、王诸姓,多为湖广入川“根教”(全家信奉、子孙相沿成习)。

乾隆年间,中国神父李安德入纳溪传教,贵州婺川赵宝斯入泸县传教。其时,叙永信奉者在西外陶家塘设教堂。(今在叙永县叙永镇宝珠社区江西街92号)

嘉庆五年(1800),泸县城乡已有教徒一批,固定宗教活动地点4处。

道光三十年(1850),叙永有奉教者五、六十人,建教堂于东门外五桂桥。

从泸州清末真原堂,浅说天主教泸州发展史

咸丰六年(1856),法国明司铎入泸县、合江传教,在合江设教堂,开办医院。

咸丰十年(1860)划分教区时,泸县设本堂,为宜宾教区重点堂口之一,有常住神甫。

纳溪设总堂,隶属宜宾教区,由法国神甫艾·查雷利传教,发展信徒100余人。

同治十三年(1874),泸县本堂在城厢新马路建真原堂。真原堂就是我今天要说的这个天主教堂,其实现在就位于泸州江阳区新马路。

因为在1860年划分教区时泸州市已有常住本堂神甫,但没有经堂。

从泸州清末真原堂,浅说天主教泸州发展史

所以1865年(同治四年)教会开始置买房屋供传教士居住,1874年(同治十三年)泸州市一众教友共同筹钱修建了新马路天主堂,就是真原堂。

在真元堂建成之后的光绪十年(188),纳溪总堂在叙蓬溪、大渡口设分堂,管辖上马、合面、中兴等的经堂,有教徒数百人。

光绪十三年(1887),叙永始有神甫传教。

光绪二十六年(1900),宜宾教区副主教法国人林茂德在合江城区设教堂,兼任神甫,年后,教徒达1000余人。

望龙、白沙、望川、先滩等场镇亦设教堂。光绪三十年(1904),泸县城区有教徒1100余人。

万定、宝藏等地有教徒400——500余人,在小市镇添设分堂。

从泸州清末真原堂,浅说天主教泸州发展史

清末民国初,纳溪教徒约1500人。清末叙水有教徒500余人,民国时期教务发展到大树、枧糟、分水、两河等地,信众近千人。

民国5年(1916),合江信奉者1372人。

民国11年(1922),泸县本堂开办振铎男校和华法女校。

民国15年(1926),合江天主教会成立,县人黄瑞清为会长,神甫由宜宾教区派定。

民国35年(1946),泸县有教徒2700人。

民国38年(1949),叙永城区信众280余人,乡镇300余人纳溪有信徒数百人。

1950年4月,泸县本堂神甫、教友建立反帝爱国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筹备组。

次年在真原堂成立泸州市天主教反帝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发表革新宣言,赵锡龄任主任委员。

1952年5月,叙永县天主教革新会成立,有教徒325人。1956年,更为叙永县天主教爱国会。

这一年,泸州市天主教与基督教联合举行1000多人参加的抗美援朝示威大游行,成立泸州市天主教教友爱国会。

1963年3月,更名为泸州市天主教爱国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泸州市、叙永县天主教瘫痪,活动停止。

1980年开放泸州市真原堂,1982年开放叙永天主堂,恢复活动。

1985年泸州市、泸县教徒约400人。1989年,叙永有奉教者311人。

1990年,纳溪县天主教护国活动点领导组成立。

11月,省辖泸州市天主教爱国会成立,教友王志荣任主任。解放后,天主教神甫和爱国会成员安排为政协委员、选为人民代表的有10多人次。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泸州当年很多地方都有景教传入,而且也有设置经堂。但是最知名保存最完好的还是真原堂。

这个新马路天主堂于1877年建成,有趣的是它的风格是中国宫殿式建筑,外边看起来倒是像个庙宇。

真原堂目前属于市级重点保护文物,仍然在使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感受一下中西文化合璧宗教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