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士:公募基金需要供給改革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4月14日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過去11年,剔除貨幣基金,機構投資者從3919.83億元增長到33491.38億元,增加了29571.55億元。截至2018年底,機構持有基金佔比達到64.87%,個人佔比僅為35.13%。對於機構佔比不斷增加的現象,專業人士表示,這表明基金行業需要進行一場供給改革,更好地踐行普惠金融使命。

個人投資者持有貨基較多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統計顯示,2007年至2018年間,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從27725.62億元最高點下降至18140.09億元,減少了9586億元;但同期機構投資者持有基金從3919.83億元增長到33491.38億元,增加了29571.55億元。數據還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剔除貨幣基金,個人持有公募基金18140.09億元,佔比35.13%,機構持有33491.38億元,佔比64.87%。如果算上貨基,統計全部公募基金,截至2018年12月31日,個人與機構投資者合計持有127520.33億元。其中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市值65183.16億元,佔比51.12%;機構投資者持有基金市值62337.17億元,佔比48.88%。分析人士指出,由此可見,貨基佔據了個人投資者公募基金投資的較大比例。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負責人賈志表示,公募基金做相對收益,是資產配置工具。但是,普通投資者沒有資產配置能力,通常要等權益類公募基金累積了很高利潤,有普遍的賺錢效應才會被吸引。遺憾的是,那個時點通常是高點。對於基金公司來說,出路無非如下:要麼認真做工具,明確風格;要麼就要在FOF產品發力,給投資人提供收益更穩健、產品波動更小的產品。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方向多元,固收產品有傳統優勢,是公募基金最大的競爭對手。不過賈志認為,長期來看,中國老百姓也會像美國老百姓一樣把錢交給基金公司打理。

海外居民理財首選公募基金

海外經驗顯示,隨著資本市場機構化進程推進,個人投資者料將逐漸從股市退出,公募基金將成老百姓理財主要工具。

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報告顯示,美國居民主要將資產通過買基金等方式配置到股票、債券等市場上。美國家庭投資者持有大量的公募基金用來應對養老、收入下降、教育儲蓄等問題。而且美國居民在投資公募基金方面大多有著不錯的盈利體驗。截至2017年年底,美國所有公募基金中,11%被美國機構所持有,89%被家庭投資者所持有。

之所以個人投資者比例如此高,養老金功不可沒。ICI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美國DC計劃和IRA計劃合計持有8.8萬億美元的共同基金,在美國全部共同基金總規模中佔比達47%。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公募基金個人持有比例料將呈現與海外類似的趨勢。事實上,我國公募基金行業21年來,已經為投資者創造了可觀利潤。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8年儘管個人投資者從公募基金(剔除貨基)撤走了近萬億元,但是同期公募基金為投資者創造了1.79萬億元的投資收益。若從1998年來統計,21年間公募基金產品累計利潤總額達21110.90億元,這也意味著在此期間公募基金為投資者共賺取21110.90億元收益,年均收益1005億元。

分基金類型看,21年間,混合基金貢獻了一半利潤,總額為10903.44億元;貨幣市場基金利潤總額達8726.74億元;債券基金利潤總額為3246.85億元;股票基金和QDII基金利潤總額分別為-1474.57億元和-303.16億元;其他基金利潤總額為15.97億元。公募基金作為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在創造長期投資價值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表示,中國公募基金作為普惠金融的工具還需進行一場供給改革,才能從老百姓那裡吸引越來越多的增量資金。一方面,結合個人商業養老的遞延稅收政策,吸引老百姓資金流入並長期持有,在長期持有基金的基礎上,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的長期資金,並優化老百姓的財富管理構成;另一方面,圍繞如何吸引老百姓的長期資金來推進基金銷售機構層面的改革。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