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兽医,职业化

兽医是一种职业,值得尊敬的职业。于大众,他们在第一线化解人们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在城市里,他守护着人们喜爱的各种宠物。在养殖场,他们通过解决疾病问题保障养殖业的安全。兽医也是一把锁,他们在养殖场、屠宰场、社区、海关、边境线,构筑起一道道安全防线。

职业化的兽医提供专业的兽医服务,解决动物疫病的风险,正是基层兽医的未来。

兽医群像

他们身份不同,共同点是在动物诊疗、疫病防控、检验检疫等一线。

基层兽医,职业化

同学大庆的父亲曾是一名赤脚兽医,谁家的猪、牛、羊病了便请他去扎一针,用看着粗得吓人的铁针管,猪还要被几个人摁着。他还会劁猪,但针对劁猪这件事,还是手艺好的吃香。听说他后来去南方打工了。他们村养鸡的很多,鸡病了,就找厂家的人——就像我认识的谷老师那样——上门给瞧瞧病,或者去城里的兽药店。规模更大了会有更专业的团队负责,峪口的兽医团队就有好些博士。

同事小周建了一系列基层兽医群,乌泱泱近千人,很多防疫员,有人说承担着很多兽医的工作,尤其是牧区的人们,多有抱怨待遇太低没编制的。

一个朋友养了四十头牛,出栏时要兽医站开检疫证,市里统一来人做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临走连瓶子都带走,其他的事,自己做。师兄在海南养牛没这样的待遇,连个瞧病的医生也难找。的确,大动物的兽医还是缺乏的。

基层兽医,职业化

有个南京农大毕业的小伙子,三代兽医,在胶东那边开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大房门诊,估摸着爷爷那代就是乡村兽医,他是执业兽医。徐州的铜山门诊据说名气响彻苏鲁豫皖,老爷子带了很多徒弟,还能做很多检测。

基层兽医,职业化

万老爷子是教授,80多岁了,外科一把刀,退休好多年,还经常被请去马场出诊。和他一道的王老师有时还去赛事担当保障,都着急没徒弟传承。还有个老先生开宠物门诊,他不是科班,但手艺好,子女都是执业兽医,快七十岁还出诊呢。

……

十年来,中国有10万人通过执业兽医考试拿到了不同的证书,他们中有3万人注册执业。

在防控动物疫病的一线,奋战着13万官方兽医和同样数量的乡村兽医。

有人说,中国每个行政村有一个村级防疫员。

对比他们管理的动物和服务的人类,数量并不多。那可是150亿家禽,5亿羊,7亿猪,大几千万头牛,还有那么些水产,那么多猫猫狗狗。

给基层兽医一个明确的定义

基层兽医,职业化

基层兽医,通常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在基层从事兽医工作的兽医工作者。我国现行的兽医管理体制,明确以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作为主体,鼓励乡村兽医转变为执业兽医。乡村兽医的行医范围也限定在城市之外。并没有基层兽医这个概念。

基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界定起来比较清晰。按照相关政策文件的规定,基层工作指在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从事的工作。基层单位指工厂、商店、学校、机关、街道、合作社、农场、乡、镇、村、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

基层兽医,职业化

图1:我国的兽医管理体系

按照我国的兽医管理体制(图1),基层兽医群体应该涵盖了县、乡(镇)的官方兽医群体,从事一线动物诊疗等兽医社会化服务的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群体,养殖企业(农场)、屠宰企业的兽医工作者群体,村级防疫员群体。

是的,基层兽医群体是兽医的大多数人。而往往我们谈起基层兽医时,人们想到的是兽医体制改革前的赤脚兽医,现在的乡镇兽医站工作者、乡村兽医、村级防疫员。事实上,北上广的宠物医师,动保企业的兽医技术服务经理,大型养殖场的兽医场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兽医人员,海关的动物检验检疫人员,也都属于基层兽医群体。

有趣的黑河腾冲线与市场的手


那条著名的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图2),拿来看兽医也很有趣。胡焕庸线西北方的那边,地域广袤人口稀少,牧区集中,人畜共患病种类繁多,还有疫病边防任务重,兽医服务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基层兽医辖区较大,官方兽医的工作强度就很大,村级防疫员也承担了许多兽医工作。胡焕庸线东南侧的这边,经济好,人口密,养殖更密,养殖产业发展和宠物规模增长的同时兽医需求得到了的满足。线那边兽医体制改革后人员遗留问题较多,兽医公共卫生任务重,兽医服务反而供不应求;线这边是产业链供应了过度且未必科学的服务。相应的,基层兽医的日子,官方兽医除外,自然是线这边好过一些。拿村级防疫员来说,线这边的怨言就少,真干活的没功夫,很多要挣钱事情等着做,没干活的自然也不会抱怨。一边,有人忙于上访解决身份问题;一边,乡间专业免疫队、抓鸡队、消毒队、免疫外包、狗狗上门打针等新的业态旺得很。这是由于市场的手在起作用。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增带来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兽医社会化服务的既有供应。

基层兽医,职业化

图2 胡焕庸线

实质上,专业化的兽医服务恰恰是稀缺品。大型养殖场招兽医场长,动辄年薪几十万元;技术过硬的宠物医师,年薪也差不多;动保企业招兽医服务人员,十万年薪是通常价格;开兽医门诊,一年也不少收入;乡间专业的免疫队员每个月可以有三四千的工资……市场的手作用始终在专业技术与服务水平上拨动。

基层兽医的未来

兽医是一种职业,值得尊敬的职业。于大众,他们在第一线化解人们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在城市里,他守护着人们喜爱的各种宠物。在养殖场,他们通过解决疾病问题保障养殖业的安全。兽医也是一把锁,他们在养殖场、屠宰场、社区、海关、边境线,构筑起一道道安全防线。

基层兽医,职业化

理想中,有几只职业化的兽医队伍:官方兽医把好兽医公共卫生监管的关,在村级防疫员的协助下负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通过专业化的兽医服务协助养殖主和饲主落实疫病防控的主体责任。

现实里,10万取得执业资格的兽医,30%注册执业,其中又有70%从事宠物诊疗。一边是基层临床兽医缺乏,另一边是兽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选择次序是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动保企业,很少人愿意去养殖场。

这种情况在政府的引导下正在逐步改观,专业的兽医社会化服务正在形成新的格局。非洲猪瘟冲击了整个养殖业的生态,资本的整合改变了小动物诊疗的格局,动保供应商越来越难以提供令养殖场满足和信服的额外服务(本来就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间歇性过度服务),兽医服务的要求在改变。诊疗、检测、检疫、免疫、监测、专业供应,诸多细分的兽医服务领域正如涓涓细流汇聚起来。而专业的兽医服务,需要的是职业化的兽医,有专业技术,有职业素养和担当,自然有市场丰厚的职业回馈。

职业化的兽医提供专业的兽医服务,解决动物疫病的风险,正是基层兽医的未来

节选自《中国动物保健》2019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