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發展綠色金融要警惕“洗綠”風險

環境汙染背後往往是因為投資結構出了問題,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已成為我國國家戰略,通過發展綠色金融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綠色產業是必然的選擇,綠色金融可能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下一個風口。如何讓綠色金融在防治汙染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如何保證綠色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如何主動激勵綠色金融的創新發展?

新時代,新金融,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為您解讀綠色金融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

馬駿,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共同主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高級顧問。

以下為對話實錄:

記者:有人說綠色金融可能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下一個風口,你認同這種說法嗎?

馬駿:從大面上來講我覺得是對的。由於應對氣侯變化和環境挑戰所帶來投資需求的增長肯定會高於整體投資增長,增長潛力要比其他行業更大。另外一個角度,政府會大力地支持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原來有些項目可能收益率不太高,社會資本不願意參與的,經過激勵以後,更多的社會資本就會願意參與,使得投資機會變得更加多。

記者:一旦某一種市場要素被定義為風口的話,可能就會出現亂象叢生、盲目跟風、野蠻生長,甚至到最後難以收場,成為燙手的山芋。怎麼才能夠防止綠色金融也會遭遇同樣類似的這種困境呢?

馬駿:你講的這種風口所帶來的風險基本上集中在PE、VC的領域當中。我們現在綠色金融的主體還是在銀行和債券市場,他們所投資的項目回報率相對還是比較穩定的,很多技術還是比較成熟的。因此,是一個融資成本合不合適的問題,而不是這個項目本身技術上有沒有成熟、有沒有市場的問題。

但是未來不斷地有一些綠色的項目會在科技領域當中出現,比如說一些新的節能技術、節水技術,把塑料變成可以再利用產品的技術,這些技術可能沒有被市場充分檢驗過,能不能有足夠的市場的規模,成本是不是能夠控制等等不太清楚,那麼需要更多的VC來參與。

但是從銀行和債券市場來講,我想主要是應該是控制兩類風險,一個叫“洗綠”的風險,就是有這種可能性,一些投資者或者企業拿著比較便宜的綠色資金,去做了不是綠色的項目,這樣會導致市場的聲譽風險。所以我們在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界定方面,要掌握比較嚴格的標準。

需要幾方面的努力,一個要有明確界定標準,第二是第三方的認定評估的機構,監管部門也會仔細去評審這些第三方的評估報告,在批准的過程當中會把關。此外,還要這些企業披露實際的資金使用用途,披露環境效益等等。那麼有了這一套機制以後基本上能控制住這個“洗綠”風險。

第二個風險就是針對槓桿率的問題,我們整個經濟槓桿率都比較高,過去幾年也因為槓桿率高的問題引起了很多關注。綠色領域也要控制這個風險,綠色項目雖然有很多環境效益,但是也不能搞得槓桿率太高,使得未來出現金融風險。

記者:綠色金融從一個理念到引起決策層的高度重視,完成了頂層設計,成為投融資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甚至成為杭州G20峰會的一個重要的議題,整個過程您是重要的倡導者和推動者,國際上現在稱您為“綠色金融先生”,那麼在您的最初的構想當中,綠色金融未來得發展趨勢是怎樣的?您對它有什麼願景呢?

馬駿:綠色金融過去幾年可以說是一個主流化的過程,就是說四五年以前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綠色金融,現在耳熟能詳了。當然知道怎麼做綠色金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有至少幾百萬的金融從業人員都需要了解和熟悉綠色金融,全球就更大的需求了。

我所在的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做一個叫全球綠色金融領導力項目,我們搞了兩次活動,來了48個國家,基本上都是一帶一路的國家的200多個官員和金融業的領導人物來參加綠色金融的國際研討。國際上對綠色金融知識的需求、能力建設的需求很大。未來我想這是一塊非常重要的領域,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還有就是產品層面,現在綠色信貸佔到我們整個國內信貸的10%左右,未來提升到20%。綠色債券現在只佔到債券發行量的1%左右,未來還有十倍甚至幾十倍的成長空間,那麼還有很多別的產品要推,像綠色ETF,我們中國的ETF當中,綠色的恐怕只有2%左右,歐洲已經到了20%,還有機構投資者必須要綠色化,他們要知道怎麼做綠色投資,怎麼來選取綠色標的,比如說綠色的股票,綠色的債券等等到底怎麼樣識別,怎麼樣計算環境的效益、影響,這些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