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海沧历史冷知识,也和苏东坡攀点关系

1

市民政局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共发现厦门千年古地名69个,海沧占有7个。其中,村落6个分别为青礁、周瑶、东瑶、东浦、龙门、后柯,古镇1个,为海沧镇。

2

海沧大岩山(今蔡尖尾山)与文圃山之间,古有天衢古道,道边曾有“龙门”石刻,各种方志记载:南宋末年,文天祥护送端宗南下时刻“龙门”于石上。

而事实上文天祥的“龙门”石刻在五通,海沧的龙门岭、龙门社却是源自“龙门寺”,后来以讹传讹才与文天祥沾上了边。

3

历史上与皇帝及中国历史书主角最亲近的海沧人,为北宋时青礁陈姓和尚,法号怀琏。

怀琏拜南昌石门澄禅师为师,属禅宗云门宗,后至开封十方净因禅院任住持,应宋仁宗召入宫交流佛法长达十年,期间多次乞归不准,仁宗亲赠手书颂诗十七篇,并赐号大觉禅师。

怀琏与王安石、苏东坡父子等名流交好,彼此往来诗词留世极多,至英宗朝,乞老回山林得允,英宗亲赠手诏,允其任意寺庙主持,不准十方丛林逼请驻留。

后怀琏选择在宁波阿育王寺当主持,当地百姓、郡守夹道欢迎并建宸奎阁供存放皇帝手诏书信等。

苏东坡为之写有《明州阿育王广利寺宸奎阁碑》,至今日本所藏宋本拓片为苏东坡为数不多的书法名帖。

14个海沧历史冷知识,也和苏东坡攀点关系

阿育王寺

4

关于保生大帝的名字,历来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吴夲(tao),近来为大家所普遍接受,龙池岩至今留有这样的传说:『保生大帝』的母亲黄月华,经常在文圃山龙池岩寺后座大悲殿双手合十祈拜,其父亲吴通便将保生大帝单名取自大悲殿的「大」字及母亲双手合十的「十」字,合并成为夲字。

其二为吴本,因方志、碑刻中本与夲写法相近,夲又非常用字,因此在古代人们常以吴本为保生大帝正名,又因保生大帝有兄弟名为吴根,从古人取名意义看,“根本”更加合适。

尽管今日在众多宣传场合,吴夲的说法占上风,但时至今日,本与夲的争议仍然存在。

14个海沧历史冷知识,也和苏东坡攀点关系

青礁慈济宫

5

早在明代初期,海沧人便开始蓄养番奴。

明成化七年,新垵人邱弘敏通番事发,官军前往抓捕时,遭遇邱家家丁正面抵抗,双方各有死伤,但最终邱还是被捕。

经盘点发现,除了同伙29人依律当斩外,还有4名番奴被押解入京,其中1人名为爱没心,初步估计为东南亚人。

邱弘敏等人除了往来满剌加及各国贸易外,还冒充大明使者到暹罗国,骗得珠宝无数,这对大明来说,肯定是罪无可恕了。

14个海沧历史冷知识,也和苏东坡攀点关系

新垵人出洋记载

6

清代的海沧,竟然沦落到“丐帮”横行的地步。

清代中后期的海沧,时运不济,民不聊生,海沧各村社百姓只好选择出外营生,家中多留老弱病残孕。

乡里乡外一些无赖平时游手好闲无所作为,便开始拉帮结派蝇营狗苟,他们大多以乞丐的形象出现,垄断一村一社的红白事礼仪,比如婚嫁必用的花轿,坐地起价,且不准村民自行外聘,从而引起了各村社的不满。

温厝、渐美、东屿、石塘等村所属小社大都存在这些陋习,他们纷纷上告海澄县衙,县里也到各村中设置示禁碑,但都不济于事,后来便因此引发了一起外交事件。

海沧宁店龙山堂的《奉宪立牌》碑便有这样的记载:荷兰籍华侨宁店人李康泽通过厦门领事馆向海澄县状告海沧丐帮,其弟李泽杰回乡娶妻,在租用花轿时,受到丐帮刁难,且花轿租用费用由两三块白银提升为三十四元,因宁店李氏大多出洋,无处申冤,于是李氏兄弟愤而通过荷兰状告当地官府,终于收到理想的结果。

清末的海沧,社会混乱如此,可见一斑。

14个海沧历史冷知识,也和苏东坡攀点关系

龙山宫示禁碑

7

明代的海沧,学霸大爆发。

古代科举取士是读书人奋斗一生的唯一上升通道,一般流程是取得秀才头衔后参加全省统一的乡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高考状元,但实际难度更大。

举人赴京参加礼部举办的会试,考中者称贡士,可直接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依序排名,第一名称“状元”,次“榜眼”,第三“探花”,其他统称“进士”。

海沧最强大的学霸来自云塔书院,共两人,为同门师徒,他们分别为后井衙里周起元,29岁福建解元,30岁进士;东屿柯挺,36岁顺天解元(今北京),43岁进士。

另有两位漳州佼佼者,在参加县学、府学及督学考试时都获得第一,时称“三案”,他们分别为靳一派、周尚德。

14个海沧历史冷知识,也和苏东坡攀点关系

柯挺石刻

8

清朝末年,厦门被迫开放,英法等国战舰封锁厦门港道,海沧人出海捕鱼、经商置业变得更加困难,加上附近盗贼、天灾、瘟疫横行,海沧百姓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

部分海沧耆老、乡绅便带头发起成立乡里互助组织-三都联络局,提供金钱、人力等社会资助。后来因资金短缺,三都联络局总部迁至海沧人聚居的马来西亚槟城,由槟城海沧父老继续完成乡里扶持工作。

槟城,是南洋地区为数不多的以华人为主导的城市,槟城华人以福建籍为主体,而又以海沧人最多,据统计,槟城海沧人的籍贯村社共有108个,比海沧现存的村社数量还多。

14个海沧历史冷知识,也和苏东坡攀点关系

108社

9

在海沧的东宫、南宫、北宫、水陆北宫等保生大帝庙宇周边,一直流传着相似的传说:原来庙宇规模宏大,明末清初,国姓爷准备东向收台时,向保生大帝奏请拆庙后殿/前殿取木造船,并期许成功后回来还愿增广庙宇。

这其实是个人为造成的美好误会。

故事的主人公同样是国姓爷郑成功,当时郑成功刚战胜清朝水军,清廷为了断绝郑军补给,采用黄梧之计在东南沿海实行惨绝人寰的“迁界”政策,时称“辛丑播迁”。

海沧所在的半岛,因在江东桥以东界内,自然也遭到波及,自宋至明,曾经富庶无比的三都一夜之间化为灰烬,百姓或死或逃,苟延残喘的部分人只好在清朝要求下迁移至江东桥附近。

经此一役,海沧地界清代以前硬件文物不复存在,而曾经的传说故事也渐渐消亡。

但关于迁界的真实记录,史书和方志记载的极少,但在海沧诸多村社的庙宇碑记中却隐隐体现,如慈济北宫碑记、吧国缘主碑记、重修玉真法院碑志、重修正顺宫碑记、重修水陆北宫碑记等。

14个海沧历史冷知识,也和苏东坡攀点关系

迁界示意图

10

保生大帝的祖庙在青礁还是白礁?

这个问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不清,即使查阅史书、方志,也总能找到互相矛盾的内容,谁也证明不了谁是对是错。

一般认为,保生大帝吴本出生于白礁,羽化于青礁岐山。

吴本死后,青、白礁附近又是瘟疫、又是贼扰,各种不顺心,或许是吴本显灵,这些困难都一一化解,于是当地百姓开始奉吴本为神灵,并建龙湫庵侍奉,吴本信仰开始四处扩散。

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青礁进士颜师鲁正式向朝廷奏请立庙,几于同时,白礁人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于是慈济庙便出现了,这就是后来的东、西宫。

从目前存世的慈济宫碑记看,最早的碑记来自东宫,为青礁颜氏外孙杨志所篆,稍晚些年,泉州进士、时知漳州的庄夏也为西宫写了一篇,从文字可知,东西宫均是绍兴二十年左右兴建,孰先孰后差异不大。

而真正导致二者争议的根本,可能不在青、白礁而在于漳泉两郡之别,早在立庙之初,为了防止漳泉因信仰之争发生正面冲突,有人/有司特意制造东、西两座慈济祖宫的现状,使漳州各分庙只进香东宫,泉州则至西宫,如此分割可确保保生大帝信仰相安无事。

只是后来,白礁由同安划归龙溪,青礁由海澄划归厦门,漳泉本质对调,才使得事情更加复杂。

14个海沧历史冷知识,也和苏东坡攀点关系

青白礁界碑

11

海沧,受地理位置影响,历来是四战之地。

其中,影响最深、延续最长的当属明代嘉靖年间的寇乱。

这场寇乱,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倭寇外,其实还有其他诸多的来源,如欧洲来的红毛夷,广东来的饶贼,闽西来的山贼,漳泉山区来的土贼,月港方向的二十四将,以及海沧本土的土民,真可谓生灵涂炭,朝不保夕。

面对这些寇乱,海沧人都奋而自卫自守。

对于倭寇,海沧各社纷纷筑造土楼、土堡自守,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东屿人发起的“长屿堡守卫战”,最终由戚继光解围。

而饶贼,则算是当时规模较大的敌对势力了,他们在攻打漳州时,遇到月港兵围剿,拟从江东桥突围进入长泰,时任漳州卫镇抚、武进士、锦里人林以靖奉命在江东拦截,不幸战亡。

至于海沧土民造反,有实际名字留存的有李昭卒、李益进、马宗实、林益成、周贤、蔡容明等,他们最终并没有悲剧收场,而大多经过招安进入大明仕途。

14个海沧历史冷知识,也和苏东坡攀点关系

海沧土民分布图

12

海沧作为“隆庆开关”后,贩东西洋口岸,海澄县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出入船只的稽核、收税、监管等任务,在万历二十三年,其所贡献税收便达近三万两白银,故而被称为“天子南库”。

万历二十七年,朝廷派御马监监丞高寀入闽督征矿山水舶饷税,基于海澄贡献的重要性,高寀选择在海沧澳头修建公馆,以示近水楼台先得月。

天下乌鸦一般黑,高寀自然也是黑心太监一个,他不但搜刮当地民脂民膏,还各种刁难船舶商户,最终激起当地百姓愤慨,大有杀之而后快之势,加上时任湖广监察御史周起元的“剥民掯价,戕杀生命,要挟重臣”弹劾,高寀最终不得不连夜潜逃回京。

但这次事件,同时也为周起元后来死于非命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13

明代是海沧最风火的朝代,不管是治还是乱,都可以称是巅峰。

在明实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海沧及所属诸多村社的记录,而其中谈到最多的则是形容海沧人的性格,“桀骜难驯”、“铤而走险”之类。

而这些性格综合起来,便是帝国治理的隐患,加上海沧远离行政中心,更有可能发生不可预测的混乱,于是福建当局便在海沧设置准县级的治安为主、行政为辅的“安边馆”,由各州府二把手轮流值守半年。

正是在这有效的行政管理下,海沧人渐渐由放任自由变成可为官府所用,他们成了大明远近闻名的水兵备选。

当时,安南发生兵变,被贬钦州的同安人林希元力主调三省兵驰援,其中就包含福建的水兵,而同时,他们又派人到海沧募兵,共得海沧打手一千余名。

如此之后,其他地方更是纷至沓来,从而使海沧打手一时之间与义乌齐名,以至于在嘉靖年间,到底有多少海沧人葬身火海,则不可知。

14

于闽南,首开文风的先驱,在泉州为欧阳詹,在漳州为周匡物,而对于海沧及海澄县来说则为颜苏二人,颜为青礁颜氏始祖、漳州教授颜慥,苏为南宋进士苏竦。

他们都居住在文圃山下,而文圃山本身就是闽南的文化名山,早在之前,便有谢翛、洪文用、石蕡等三贤隐居读书于此,杨志建有“三贤堂”纪念之。

颜慥的后裔在南宋便贡献了十几位进士,而苏竦则是广开门庭,开堂授课,从苏竦门下进士及第者竟多达十多人,其中包括青礁唐臣孙辈颜戴、外孙黄泽和杨志,苏竦儿子苏溥,其他府县郭宗履、梁傅、王度、林幼安等。

从此,颜苏二人所居的青礁便被称为“漳州科举最盛”之地。

14个海沧历史冷知识,也和苏东坡攀点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