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科學》最新發現:團隊“懶”人多,才能提高效率

怕太長你不聽

▸ “賴床” 用英語怎麼講?

▸ 為什麼一位物理和機器人學者要研究螞蟻?

▸ 螞蟻們“故意懶惰”的組織行為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晨讀|《科學》最新發現:團隊“懶”人多,才能提高效率

Ants show 'lazy' approach may be best for digging

A new study on ants and robots has shown that having more workers is not necessarily better when working in confined spaces. A less busy approach in which some workers are purposely idle can avoid jams.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45214560

今天講到的能登上權威期刊《科學》的螞蟻,出自這篇文章:

晨讀|《科學》最新發現:團隊“懶”人多,才能提高效率

我們來說說這個研究是怎麼回事。

主導這個實驗的教授叫丹尼爾·戈德曼(Daniel Goldman),就是下面顏值不錯的這位。他在佐治亞理工學院(與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並列為“三大理工學院”)任職,是位專攻物理學和機器人學的專家。

晨讀|《科學》最新發現:團隊“懶”人多,才能提高效率

這樣一位工科教授是怎麼對螞蟻這麼感興趣,還一研究就研究了八年之久呢?

其實戈德曼教授的目的不在於研究動物本身,而是想通過觀察螞蟻們到底是怎麼合作挖洞的,從而獲得設計機器人的靈感

多提一句,這位教授確實對動物很感興趣,他自己就負責這一個複流變學和生物力學實驗室。除了螞蟻,他們還研究過蜥蜴、蜘蛛、響尾蛇、海龜等許多動物,也會研究做一些模仿動物的機器人,比如下面這個模仿響尾蛇的機器人。

晨讀|《科學》最新發現:團隊“懶”人多,才能提高效率

這次,喜歡機器人的戈德曼教授想要搞清楚在一大堆機器人工作的時候,到底怎麼安排它們,才能讓工作高效而又不會造成擁擠

巧的是,人類的鄰居螞蟻,數量龐大,分工細緻,但是在工作的時候又從來不會出現擁擠。

於是教授盯上了螞蟻。

實驗時,科學家們選擇了一種攻擊性很強的火蟻。將它們標記好後放在實驗室容器中,觀察他們在打洞的時候到底是怎麼安排工作的。

晨讀|《科學》最新發現:團隊“懶”人多,才能提高效率

實驗室裡的火蟻

結果發現,70%的挖洞工作都被30%的火蟻幹掉了,剩下的那70%的螞蟻就懶洋洋地在旁邊看著。

而且,如果把這30%的火蟻移出去,之前那些不幹活的火蟻中又會有相當一部分站出來,來頂替空缺的位置。

這就說明,這些螞蟻並不是30%勤快、70%懶,而是它們意識到,工作時一擁而上可能會造成擁堵,效率不升反降。所以在工作時,螞蟻們遵循著“三七定律”,選擇讓30%擔起工作的任務,70%的故意懶惰下來。

研究團隊後來用計算機來模擬這群螞蟻的工作。最後他們發現,正是憑藉這種“選擇性懶惰”,螞蟻們不僅打洞的速度變快了,工作中出現擁堵的可能性也降低了。

晨讀|《科學》最新發現:團隊“懶”人多,才能提高效率

科研團隊照片

這個團隊又做了機器人來模擬螞蟻的行為。但螞蟻的身體小巧而又靈活,略顯笨重的機器無法完全模擬。不過一些基本的理念還是得到了驗證:要知道什麼時候不做工作、把工作讓給其他人做——這些其實是對工作整體都是有利的。

如這些研究者所願,這項研究啟發了他們該如何設計機器人群。

比如在地震救援中,需要有大量機器人進入被毀壞的建築,去尋找倖存者。這時就可以安排給這些機器人不均等的工作量。

晨讀|《科學》最新發現:團隊“懶”人多,才能提高效率

一個地震救援機器人

其實,只要一群機器人要完成同一件事,就可以提前通過代碼,讓一部分機器人選擇性地懶惰一些。這樣,機器人們就可以更和諧地一起做完工作。

未來,戈德曼教授還想研究螞蟻是怎麼做出最有效率的策略的,然後他們就能讓機器人學著做出最佳策略了

另外,這項研究提到的“三七定律”對我們人類社會的工作組織也很有啟發。如果工作時發現有人不怎麼幹活,我們可以先不急著批評,而是反思一下是不是管理方法出了問題

晨讀|《科學》最新發現:團隊“懶”人多,才能提高效率

比如我們在工作中可能經常會依賴一些熟手或者熟人,其他還沒上手的新人和生人則不怎麼給安排工作。這就導致前者累得不行,後者被晾在一邊。那麼我們可不可以採用輪休的制度,讓不同的人輪流擔當那30%的主力。

不過這樣的做法也有侷限,可能只在人比較多、事比較少的情況下適用。也就是說,大公司和官僚機構大概更需要這種做法。

或許,天下沒有懶惰的螞蟻,如果懶,那只是因為工作分配不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