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三兄弟都是開國功臣,為何朱元璋始終沒動他們?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十二個字,形象地描述出古代君臣關係中,一種難以破解的困境。打天下之時,皇帝面對眾多的競爭對手,只恨手下文臣武將本事太小,恨不能讓他們個個都智比諸葛亮,勇賽趙子龍。到了天下平定,強敵消亡之後,皇帝又只恨文臣武將的本事太大,生怕他們興兵作亂,威脅到自己的皇位。

他們三兄弟都是開國功臣,為何朱元璋始終沒動他們?

真正具有大智慧和大胸懷的皇帝,如劉備、李世民、趙匡胤等人,都會妥善處理好君臣關係,以誠相待,開誠佈公,以海納百川的容人之量,和強大無比的自信心,善待功臣名將,君臣做到善始善終。然而能做到這一點的皇帝實在寥寥無幾。更多的皇帝,選擇了滅絕人性的屠戮手段,把這些勞苦功高的開國功臣們殺戮殆盡,寧留下萬世罵名,不留一時之後患。

他們三兄弟都是開國功臣,為何朱元璋始終沒動他們?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這種情況的一種典型代表。朱元璋出身寒微,曾經淪為乞丐浪跡天涯,受盡人間苦難和冷遇,在打天下時,又歷經十餘年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殊死搏鬥,逐漸養成了冷血而殘酷的狠辣性格。對這些與他一起搏命疆場多年的老弟兄,他毫無信任和感恩之心,反而把他們視為威脅皇權的最大敵人,不惜痛下毒手,把他們一個個送上鬼門關。

他們三兄弟都是開國功臣,為何朱元璋始終沒動他們?

不過也有例外情況。明朝開國武將中,有親兄弟三個,三兄弟都得以躲過朱元璋的屠刀,難得地以富貴善終。這三人是老大鞏昌侯郭興,老二武定侯郭英,老三驍騎舍人郭德成。老大郭興,是朱元璋從龍之臣,很早就擔任朱元璋的護衛,並憑藉戰功逐漸升任統兵武將。《明史》記載,在鄱陽湖大戰中,郭興獻上火攻之策,一舉扭轉了朱元璋的戰場劣勢,為擊敗陳友諒立下功勞。

他們三兄弟都是開國功臣,為何朱元璋始終沒動他們?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郭興憑藉資歷和戰功被封為鞏昌侯,躋身於第一梯隊六公二十八侯之中。郭興屬於那種低調平實之人,能力與缺陷都不突出,在明初的璀璨將星之中,很不顯眼。正是這種不顯山不露水的低調,使得他避開了朱元璋的注意,躲過了屠刀,最後病死家中。

老二郭英,在三兄弟中能力最強,戰功最大,名聲最響,是名副其實的名將。在對抗陳友諒的戰鬥中,朱元璋遭到敵將突襲,郭英及時趕到把敵將斬殺,朱元璋當場賜予他一件戰袍。對抗元朝名將王保保時,郭英帶領十幾個人夜襲王保保營帳,與常遇春裡應外合擊破王保保。郭英從不居功自傲,《三家世典》記載,他為人“恭儉誠實”,“攻克州郡,必禁擄掠、戒殺降、封府庫、收簿籍,一錢、尺帛不敢私”,憑藉無比的忠誠贏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使得他免於登上屠戮名單。

他們三兄弟都是開國功臣,為何朱元璋始終沒動他們?

老三郭德成,在三兄弟中才幹最為平庸。無論勇武還是智略,他都乏善可陳,既沒有運籌帷幄之策,也沒有衝鋒陷陣之功。但他精於謀身之道,《明史》記載,開國後,兩個哥哥都封為侯爵,他僅僅被封為驍騎舍人。但他卻不以為意。朱元璋想提拔他一下,他卻很有自知之明,對朱元璋說:“我喜歡喝酒,且才能一般,做的官大了,責任也很大,萬一誤事,陛下就會殺了我。人活著就圖個舒服快樂,多攢點錢、多喝點酒我就心滿意足”。

他們三兄弟都是開國功臣,為何朱元璋始終沒動他們?

朱元璋一聽很高興,賞給他御酒百壇和很多金幣,“寵遇益厚”。有一次郭德成在御宴中喝多了,撒潑打滾披頭散髮,朱元璋看見後說:“真是個醉瘋漢,頭髮如此散亂,難道不是喝酒的過錯?”郭德成正在醉中,口不擇言說道:“臣也很厭惡這些頭髮,把它們都剃光才痛快。”朱元璋一聽“默然”。因為他曾當過和尚,最忌諱聽人提起這段經歷,郭德成無意中犯了大忌。

他們三兄弟都是開國功臣,為何朱元璋始終沒動他們?

郭德成酒醒後,想起此事十分後怕,但他有的是辦法,立即把頭髮剃光,穿上僧衣,裝模作樣口誦佛號。朱元璋知道後對他妹妹寧妃說:“始以汝兄戲言,今實為之,真瘋漢也。”還以為他是在胡說,沒想到他想真把頭髮剃了。真是個任性的瘋漢。從此再不把他放在心上。依靠自知之明和裝瘋賣傻,郭德成的保命之道比兩個哥哥都聰明,躲過了朱元璋的忌恨,得以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