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普陀区,隶属于上海市,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北部,是沪宁发展轴线的起点,也是上海连接长三角及内地的重要陆上门户和交通枢纽。西、北和嘉定区、宝山区相接,东、南和静安区、长宁区、闵行区毗连

[1]。总面积55.53平方千米。

普陀区是上海市西部的水陆交通要道,以境内普陀路而得名。吴淞江(俗称苏州河)横贯全境,是西连太湖流域,东通黄浦江、长江的内河航道。19世纪末叶,中外商人凭藉吴淞江水运之便,纷纷在两岸兴建工厂,促进了境内经济的发展,逐步成为上海著名的老工业区。

截至2016年,普陀区下辖8街道、2镇,常住总人口128.23万人[2][3]。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26.1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7.8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18.28亿元。全年二、三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为11.65:88.35。

早在唐代以前普陀区内部分地区就已成陆,唐天宝十年(751年)置华亭县;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上海县,现区南境属之;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置嘉定县;

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宝山县,现区北境先后属之。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普陀区政区图

直至19世纪末,区域仍以西浜、李家浜、木渎港、蔡家浜、虬江等一线为界,南北分属上海县高昌乡、法华乡及宝山县真如乡、彭浦乡。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列强通商口岸。嗣后列强强占租界,且多次扩大区域,至1899年,区境苏州河以南之大部分地区被列强辟为公共租界,开始了城市化进程,逐步成为上海市区的一部分。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后,辖有17个区。今区境之地,除公共租界外的其他地区分属闸北、彭浦、真如、蒲松、法华等区。

抗日战争期间,汪伪政府“接管”公共租界,重新划分政区,并在上海设立31个警区,苏州河以南之地被划为第十三警区,由普陀路警察局管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基本按旧时警区地段设区,苏州河以南之地域为第十三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一月改称普陀区,以境内普陀路得名。当时区界东、西、北三面俱沿苏州河,南界安远路、长寿路区域。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月底成立普陀区接管委员会。1950年6月28日,普陀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上海解放初期,普陀区区域范围很小,只有2.65平方千米。1950年7月,普陀区第一次扩区,从新泾、真如、闸北3区划入苏州河以北、中山北路以南地域。1956年,真如、大场、西郊、宝山等区县部分地域又陆续划入。随着行政区域的调整扩大,区内街道行政区划及其办事处的设置,亦相应多次调整。1959年正式定名为街道办事处,年内,区内设置7个街道,即宜川新村、普陀路、林家港、东新村、沙洪浜、胶州路、曹杨新村街道。1963年5月区辖调整为8个,建立中山北路街道。1964年区辖街道调整为9个,建立朱家湾街道。

1982年2月,从宜川新村街道划出部分地区,建立甘泉新村街道,从曹杨新村街道划出部分地区建立曹安路街道,此时,区辖街道调整为11个。1984年10月,嘉定县的真如镇划入区境,行政区辖为11个街道1个镇。1987年,随着沪太、管弄大型居住区的建成,宝山、嘉定县部分地域再次划入,同年7月,建立沪太新村街道。是年10月建立石泉新村街道,区辖为13个街道1个镇。1991年9月,由于社会管理的需要,撤销普陀路、胶州路街道、建立长寿路街道;撤销甘泉新村、沪太新村街道,建立甘泉路街道;撤销朱家湾、石泉新村街道,建立石泉路街道,行政区辖10个街道1个镇。1992年7月,嘉定县的长征、桃浦2个乡划入区内,行政区辖为10个街道、1个镇、2个乡。1993年3月,东新村街道更名为东新路街道。是年5月,沙洪浜街道更名为白玉路街道。同年12月,撤销长征、桃浦2个乡,建立长征镇和桃浦镇。行政区辖为10个街道、3个镇。1996年3月新建真光路街道、白丽路街道。行政区辖为12个街道3个镇。1997年7月,撤销宜川新村、中山北路街道,建立宜川路街道。行政区辖11个街道3个镇。2000年4月27日,普陀区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撤销曹安路、白玉路、东新路、真光路、白丽路等5个街道。在撤并调整过程中各街道、镇行政区划也相应调整,调整后的行政区辖为6个街道、3个镇。2014年12月,撤销真如镇建制,设立真如镇街道办事处;万里街道从长征镇析出,设立万里街道办事处。调整后的行政区辖有曹杨新村、长风新村、长寿路、甘泉路、石泉路、宜川路、万里、真如镇8个街道,长征、桃浦2个镇。

[4][5]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普陀区苏州河

普陀区中心位置位于东经121°39’,北纬31°25’,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北部。东起沪太路、彭越浦、苏州河与静安区交界,南沿苏州河、万航渡路、长寿路、安远路与长宁区、静安区毗邻,西至沪宁铁路、环浜与嘉定区接壤,北达真南路、薛家浜、灵石路与嘉定区、宝山区相连。辖区内苏州河东西穿越而过,距市中心人民广场7.5千米[6]。总面积55.53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1.65平方千米。[2]

地形地貌

普陀区境内地势平坦,属河口滨海冲积平原。由于长江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不断淤积,海岸线逐渐东移,境内在唐代以前已经成陆。由于处于吴淞江下游主河道范围内,陆地的消长演变,又异于邻近区县。南北两岸支河密布,纵横交错,构成水网。[7]

普陀区境域地貌属堆积地貌类型,为滨海平原的老滨海平原区。按地貌分类的形态及成因原则,区境微地貌可分为2个类型:一为老滨海平原,主要由长江携带入海的泥沙,经海潮相互作用积淤而成,约占区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海拔3.0—4.5米;二为吴淞江冲积平原,古代吴淞江河道宽阔,由于长期江海泥沙的交织沉积,河床逐渐浅窄,形成冲积平原,今区境吴淞江两岸1—1.5千米呈条带状的地域,均属这一冲积平原,约占区境总面积的一半,海拔3—4米。

境内大部分地面海拔3—4米,最高地区在杨家桥一带和北新泾苗圃西部,海拔为4.0—4.5米,最低地区在曹杨新村、沙洪浜和长风新村3街道地境接壤处,海拔在2.5米以下。地势北部略高于南部,西部略高于东部。由于境内长期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吴淞江沿岸部分地区地面由海拔4米左右沉降到2.5—3米,高潮时,造成河水高于地面的现象,这是区域微地貌的一大变化特点。[8]

气候特征

普陀区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 ,最冷为1月份,平均温 度5.5℃ ,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6.9℃,常年日照时数2150.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动积温5009.6℃,无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

水文概况

普陀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三角洲地区,属长江水系吴淞江流域,水流丰富。普陀区有大小河道等45条,长征、桃浦乡划入普陀区有大小河道、湖泊及其他水体104条(个),其中骨干河道22条,较大人工湖2个,一般河道及湖泊、水体80条个,水面积达272.2万平方米。

[9]

普陀区为长江三角洲感潮河网区,水域属吴淞江流域的水系。古代吴淞江称松江,源于太湖,是独流入海自成水系的宽阔大江,在明代治理中,改道黄浦江入海,始从属黄浦江水系。

吴淞江两岸支河众多,区境是该江下游支河最密集的地区。从河道分布来看,可划分为3个区域:一是虬江北岸,自东向西有彭越浦、新港、赵浦(亦称夏长浦)、桃浦、双浦等较大支河,水流均自北向南流入虬江。二是虬江与吴淞江之间连接的河道,自东向西有徐公浦北段、太浜、沙洪浜、林家港、木渎港、达长浜、蔡家浜、王民港、张家浜、西浜等,水流均自北南流,并引虬江水汇入吴淞江,其中部分河道原是今吴淞江南岸支河的北段。三是吴淞江南岸有徐公浦、东芦浦、草长浦、西芦浦等,水流多自南向北流汇人吴淞江。各支河之间,又多人工开凿的分支河浜;大部分村落傍水而聚,并开掘环村小浜,为密集的河网组成部分。

主要河道:

吴淞江:习称苏州河,是黄浦江的最大支流,系上海市第二大河,全长125千米。下游一般河宽50—70米,河底宽仅20—30米,河底高程0-3米;水流平缓,每日受2次潮汐影响,潮流可上达黄渡附近,上游下来的清水流量每天约86万立方米,江口每天最大进潮量约为110余万立方米。可通航60—100吨级船只。

虬江:是吴淞江下游故道,自宋代以后,由于海潮侵蚀,泥沙淤积,河宽递减,下游水涝灾害严重。明代中叶,开凿新渠引吴淞江水经宋家浜流人黄浦江,自此西起黄渡、东至入海口的吴淞江下游故道乃称旧江,习称虬江。桃浦以西河段,尚有通航功能,在1981年更名为西虬江。其中东起木渎港,西至中槎浦河段,为八级航道,全长5.8千米,河面宽13—14米,河底宽4—8米,标高+1.0米,枯水水深0.88米,高水水深2.83米,船载吨位10吨。

彭越浦:南段位于境内东部,北段在闸北区境内。南段原为虬江河段,20世纪初,因辟筑铁路,下游阻断,遂并入彭越浦。总长7.745千米,境内河段长1.3千米,河面宽15—25米,底宽3—6米,水深:枯水1.5—2.0米,高水2.5—3.0米上下,水流平稳,全河能通航,为八级航道,船载吨位为10—20吨。除航运外,与其支河构成排涝系统,在流入吴淞江的河口处,有节制闸1座,控制海潮倒灌。

木渎港:位于境内西南部,长风新村街道境内。是吴淞江连接虬江的支河,与1970年新开凿的新开河汇交于虬江。是西虬江、新开河贯连吴淞江航道的捷径。该河流经区境北新泾工业区,有水运之便。河长2.1千米,河面宽17—25米,河底宽7—10米,枯水时水深1.30米,高水时水深3.30米,河底标高+0.5米,全部通航,为八级航道,船载吨位为15吨。

新开河:又名曹杨河、朝阳河,位于境内西部与西北部,曹安路街道和真如镇境内,北段在嘉定县境内。60年代,桃浦日益淤浅,为改善沪西航运和排灌设施,于1970年利用双浦、小浦等河道加宽取直,开凿而成。该河北接秦公浦等支河,南连西虬江,全长3.2千米,河宽15—18米,水深1.3—2.0米左右,水流平缓,仍有排涝和运输的作用。因与西虬江相连,水质污染不洁,在连接虬江处有水闸1座。

桃浦:位于境内西部和西北部,北段在嘉定县东南部,南段纵贯真如镇和曹安路街道,北接走马塘,南达虬江,经木渎港,通连吴淞江,古代曾是吴淞江36纵浦之一,亦称桃树浦、桃溪,是真如镇的最大干河。该河与梨园浜相交处是真如镇的中心区,昔时真如镇的兴盛与发展,该河起过重要的作用。今该河受吴淞江污水倒灌等原因,河床日渐淤浅,河水严重污染,虽经多次浚治,未见好转,今已不能通航,仅通行小木船、水泥船,运送蔬菜、废品、垃圾等。全河长7.517千米,河宽15—25米,水深1.5米左右。[10]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苏州河十八湾全景

水资源

普陀区境内第二含水层水量丰富,水温为19℃,1965年前,区内开采量仅次于杨浦区,年开采量达2000—3000万立方米。

1965年上海地矿局为控制地面沉降,于泸定路南端吴淞江岸边钻探埋设基岩标,发现地下隐伏白云岩裂隙溶洞中贮存岩溶水,经抽水测试,出水量为60立方米/时,水温30℃。1985年,上海地矿局对天厨味精厂2口白云岩井进行特殊化学成分监测,并经国家矿泉水评审技术组确认为饮用天然矿泉水,作如下鉴定:井水中未检出有害物质或检出未超标,未遭受人为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符合国家卫生部发布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属于优质地下水。

[11]

地热资源

为勘查上海地区地热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始上海地矿局在全市各区县建立地热观测井,在普陀区境内西南部白云岩状凸起地区,以及揭穿火山岩系下部白云岩、灰岩,其温度梯度较高,达0.040—0.045℃/米,即每深100米增加4.0—4.5℃,属于地热异常地区。从上海化工研究院白云岩井抽水,水温达30—35℃。

普陀区有文物点40余处,涵盖工业遗产、宗教建筑、文教建筑、民居宅邸、革命史迹等各种类型,普陀区段苏州河畔是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拥有中央造币厂旧址、福新面粉厂旧址、江苏药水厂旧址、上海啤酒厂旧址、天利氮气厂旧址等近20处工业遗产。[19]

文化古迹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真如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兰溪路399号,原名万寿寺,俗称大庙,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僧永安在官场(今宝山区大场镇附近)改建后名真如院,元延祐七年(1320年)僧人妙心从宝山大场旧址移建现址,明洪武、弘治年间两次重修,清光绪重修,1963年1月落架大修,1964年10月竣工。真如寺大雄宝殿为元延祐七年所建,历经六百多年沧桑,至今仍保持着元朝寺院建筑风貌,被列为国家级文物。[11][20]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位于普陀区延长西路633号,2001年5月发现,是迄今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地下水利工程遗址。遗址地处宋元时期的苏州河故道上,面积1300平方米,距地表深7米,平面呈对称八字形。水闸以青石闸门为中心,闸门内宽6.8米;水闸底部过水石面长32米,最宽处30米。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对于了解苏州河历史变迁、水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1][22]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玉佛禅寺位于普陀区安远路170号,因寺内主要供奉玉佛而得名。由普陀山法雨禅慧根法师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从缅甸请得玉佛在沪募化造寺,初在江湾,1918年迁今址,1928年建成。玉佛寺为仿宋代宫殿式建筑群,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布,现有殿堂楼屋二百多间,占地面积7337平方米。玉佛寺是上海的三大宝刹之一,1963年初周恩来总理考察玉佛寺,使得玉佛寺成为上海唯一在“文革”中未遭破坏的寺院。[23]

爱国景点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军部遗址位于桃浦路127号车站新村38—40号处。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驻防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等率领下奋起抗击,前敌临时总指挥部设于真如站范庄。范庄系广东人范肖1920年所建之别墅,为2幢西式平房,每幢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1937年“八·一三”抗战中毁于炮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军部遗址1989年9月公布为普陀区第一批革命纪念地,并在遗址立碑纪念。[24]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顾正红烈士殉难处位于澳门路原国棉二厂内。1925年5月,日本资本家撕毁与工人达成的协议并借故停工,顾正红率领内外棉七厂工人冲进工厂与日方评理,惨遭日方枪击英勇牺牲。1959年5月在其殉难处以北的广场西侧塑建了高2.5米的顾正红烈士像,并有原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魏文伯“顾正红烈士精神不死”题词,烈士像北设置厂史陈列室介绍顾正红烈士斗争史迹。顾正红烈士殉难处1989年9月公布为普陀区第一批革命纪念地。[25]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沪西工友俱乐部遗址位于安远路278—280号德昌里内。1924年9月,在中共中央委员、工运负责人项英指导下,在这里成立了沪西工友俱乐部,项英、邓中夏、李立三、刘华、瞿秋白、恽代英等经常到俱乐部讲课。1924年底俱乐部在19个纱厂中建立了工会小组,成员发展到近千人。俱乐部旧址现已不存。沪西工友俱乐部1987年公布为上海市级革命纪念地,1989年9月公布为普陀区第一批革命纪念地。[26]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沈寿昌墓位于真南路500号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原上海铁道大学)。沈寿昌(1855—1894),上海洋泾人,系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幼童,北洋海军爱国将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沈寿昌任代理舰长并指挥部下英勇抗击,英勇牺牲。清政府为表扬其忠勇,追赠总兵头衔,并定制“金头”完整入殓,将灵柩运回原籍,安葬于真如镇北三千里村。解放后几经移迁,1998年安葬于现址。[27]

文教旧址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南林师范学校旧址位于光复西路复兴村180号,原为清末著名昆曲艺术家徐凌云的别业徐园中“桃李园”的主体建筑,是上海最早的昆曲传习所旧址。1943年,旅法化学博士宋梧生集资在此创办了大中化学化工厂,即后来的上海葡萄糖厂,1963年后在此开办学校,后为南林师范学校。现存建筑为一幢清末民初时期外观为巴洛克风格的砖木结构院落,可谓中西建筑精髓完美融合的典范。2009年该建筑向苏州河岸平移约80米,现已成为苏州河滨河景观带的一部分。[28]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暨南大学真如旧址位于真南路以东、交通路以北区域,现有科学馆、暨南新村一号、学生宿舍等历史建筑。科学馆旧址位于交通路3965号,是暨南大学真如时期的重要建筑。暨南新村一号,位于真南路交通路路口,由暨南大学为教职员工及家属所建,大部分毁于1937年“八·一三”战火,现仅存习称暨南新村一号的一幢。暨南大学学生宿舍,位于交通路3891弄内。校区被日军炸毁后此处曾用作汪伪时期的警察局,解放后为西郊区电话局,后作为民房居住至今。[29]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新会路华童公学旧址即薛家花园,位于新会路25号,染料商薛宝润建于1933年。华童公学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1938年因校舍在抗日战争中被毁迁往此处,1943年汪伪政府接管后改名市立模范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更名为晋元中学,后又易名陕北中学,晋元中学迁走后为新会中学。现存老大楼建筑面积2682平方米,2006年按原样修复,现为长寿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09年6月公布为第二批普陀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0]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圣约翰大学河东旧址圣约翰大学是华东政法大学前身,创办于1879年,主校区位于长宁区的苏州河湾西岸,与对岸校园遥相呼应,现有历史建筑包括理科楼旧址、美籍教师宿舍、四尽斋、小教堂、操场等。理科楼旧址位于光复西路1347号内。理化楼2007年大修,外观仍基本保持原有历史风貌。圣约翰大学理科楼2009年6月公布为第二批普陀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光复西路1437弄1—2号住宅,建于民国初年。[31]

工业遗产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阜丰机器面粉厂旧址位于莫干山路120号的苏州河叉袋角区域,现存原厂房和办公楼等历史建筑。厂房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占地面积227.1平方米,建筑面积1045.92平方米;办公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占地面积641.6平方米,建筑面积1241.39平方米。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级优秀历史建筑,2009年6月公布为第二批普陀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2]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江苏药水厂旧址位于在建的镇坪路桥西南堍,宜昌路550号原同济大学二附中校园内。江苏药水厂1874年由英商美查开办,是上海第一家化工企业,1907年开始迁至现址,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占领,战后由英商收回,1954年改地方国营,1963年关闭,结束了其90年的历史。2009年6月公布为第二批普陀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中央造币厂旧址即现上海造币厂,位于光复西路17号,1922年经北洋政府核准后开始建造,1930年竣工,占地面积7958平方米,现存原铸币厂房(办公楼部分)、水塔、辅助仓库、原厂门门柱等历史建筑。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2004年公布为第一批普陀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4]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福新第三面粉厂旧址位于苏州河北岸光复西路145号,建于1926年,原占地10亩多,解放后曾作为上粮一站的仓库,现仅存临河主体建筑的主体部分。因道路拓宽之需,按规划该建筑需往西北方向平移55米,平移后将在恢复外观原貌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功能进行商业运作。

[35]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宜昌路救火会大楼旧址位于宜昌路216号,1932年日商集资,公共租界工部局建造。大楼由兼作办公、住宿和车库用的四层大楼(后局部加盖为六层)和火警瞭望塔两部分构成,占地约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30平方米。大楼为现代派风格,竖向线条构图,内廊式,窗间墙上下通贯,长方形窗户,褐色面砖饰面,局部砖墙加白色勾缝。塔高40余米,方形,向上逐渐收拢,四周设竖向窄长窗,顶部为八角形敞亭。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2004年公布为第一批普陀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36]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上海啤酒公司旧址位于宜昌路130号,前身为1912年德国人创办的顺和啤酒厂,即联合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为上海第一家啤酒厂,生产“友啤”(“UB”)牌啤酒,厂址在江宁路1420号。1935年英商并购后更名为上海啤酒有限公司,继续使用“友啤”商标,并发展成远东最大的啤酒工厂。现址1933—1934年建造,1935年建成投产。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2009年6月公布为第二批普陀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37]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信和纱厂旧址位于莫干山路50号,占地面积35.45亩,原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家族产业。信和纱厂前身是青岛华新纱厂,创建于1917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迁现址,以英商注册,为“英商信和纱厂”,解放初更名为“信和棉纺织厂”。厂区内保留了1930年代至19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41000平方米。2005年4月被上海市经委挂牌为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上海时尚文化新地标。

[38]

民居建筑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沈宅位于江宁路1325号,建于1935—1937年,属晚期独栋石库门建筑精品。沈宅占地约600多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布局,为三开间两厢房三合院式形制的石库门建筑,由南往北依次为外天井、石库门、内天井和东西厢房、客堂间、过道天井、灶披间。建筑外墙为青砖清水墙,屋面为机平瓦,南立面厢房二层设小型阳台,东西山墙有西式装饰,所有窗户均有精美的铁艺防盗窗。该石库门住宅的二层屋面除正屋为坡顶外,东西厢房和后楼屋顶均为晒台,通过建在二层东西山墙的露天楼梯可达厢房上部的晒台,后楼晒台则由过道天井两侧的水泥楼梯到达,这种大面积的晒台在传统的石库门建筑中较为少见。

[39]

上海市普陀区概况

蔡宅位于安远路294号、300号,由蔡氏家族于1935年建造。蔡宅坐北朝南,南临安远路,砖混结构,有两个对称并列的三合院式的石库门院落组成,平面呈“山”字形。该住宅面阔6间,进深3间,局部假三层,南北立面各有两个出入口,其中南面石库门为主入口,内有天井,北面后门有西式雨棚。安远路300号住宅2009年6月公布为第二批普陀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