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普陀區,隸屬於上海市,位於上海中心城區西北部,是滬寧發展軸線的起點,也是上海連接長三角及內地的重要陸上門戶和交通樞紐。西、北和嘉定區、寶山區相接,東、南和靜安區、長寧區、閔行區毗連

[1]。總面積55.53平方千米。

普陀區是上海市西部的水陸交通要道,以境內普陀路而得名。吳淞江(俗稱蘇州河)橫貫全境,是西連太湖流域,東通黃浦江、長江的內河航道。19世紀末葉,中外商人憑藉吳淞江水運之便,紛紛在兩岸興建工廠,促進了境內經濟的發展,逐步成為上海著名的老工業區。

截至2016年,普陀區下轄8街道、2鎮,常住總人口128.23萬人[2][3]。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26.14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07.8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18.28億元。全年二、三產業增加值結構比重為11.65:88.35。

早在唐代以前普陀區內部分地區就已成陸,唐天寶十年(751年)置華亭縣;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上海縣,現區南境屬之;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置嘉定縣;

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寶山縣,現區北境先後屬之。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普陀區政區圖

直至19世紀末,區域仍以西浜、李家浜、木瀆港、蔡家浜、虯江等一線為界,南北分屬上海縣高昌鄉、法華鄉及寶山縣真如鄉、彭浦鄉。

鴉片戰爭以後,上海成為列強通商口岸。嗣後列強強佔租界,且多次擴大區域,至1899年,區境蘇州河以南之大部分地區被列強闢為公共租界,開始了城市化進程,逐步成為上海市區的一部分。

民國十六年(1927年),上海特別市建立後,轄有17個區。今區境之地,除公共租界外的其他地區分屬閘北、彭浦、真如、蒲松、法華等區。

抗日戰爭期間,汪偽政府“接管”公共租界,重新劃分政區,並在上海設立31個警區,蘇州河以南之地被劃為第十三警區,由普陀路警察局管理。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政府基本按舊時警區地段設區,蘇州河以南之地域為第十三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一月改稱普陀區,以境內普陀路得名。當時區界東、西、北三面俱沿蘇州河,南界安遠路、長壽路區域。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月底成立普陀區接管委員會。1950年6月28日,普陀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上海解放初期,普陀區區域範圍很小,只有2.65平方千米。1950年7月,普陀區第一次擴區,從新涇、真如、閘北3區劃入蘇州河以北、中山北路以南地域。1956年,真如、大場、西郊、寶山等區縣部分地域又陸續劃入。隨著行政區域的調整擴大,區內街道行政區劃及其辦事處的設置,亦相應多次調整。1959年正式定名為街道辦事處,年內,區內設置7個街道,即宜川新村、普陀路、林家港、東新村、沙洪浜、膠州路、曹楊新村街道。1963年5月區轄調整為8個,建立中山北路街道。1964年區轄街道調整為9個,建立朱家灣街道。

1982年2月,從宜川新村街道劃出部分地區,建立甘泉新村街道,從曹楊新村街道劃出部分地區建立曹安路街道,此時,區轄街道調整為11個。1984年10月,嘉定縣的真如鎮劃入區境,行政區轄為11個街道1個鎮。1987年,隨著滬太、管弄大型居住區的建成,寶山、嘉定縣部分地域再次劃入,同年7月,建立滬太新村街道。是年10月建立石泉新村街道,區轄為13個街道1個鎮。1991年9月,由於社會管理的需要,撤銷普陀路、膠州路街道、建立長壽路街道;撤銷甘泉新村、滬太新村街道,建立甘泉路街道;撤銷朱家灣、石泉新村街道,建立石泉路街道,行政區轄10個街道1個鎮。1992年7月,嘉定縣的長征、桃浦2個鄉劃入區內,行政區轄為10個街道、1個鎮、2個鄉。1993年3月,東新村街道更名為東新路街道。是年5月,沙洪浜街道更名為白玉路街道。同年12月,撤銷長征、桃浦2個鄉,建立長征鎮和桃浦鎮。行政區轄為10個街道、3個鎮。1996年3月新建真光路街道、白麗路街道。行政區轄為12個街道3個鎮。1997年7月,撤銷宜川新村、中山北路街道,建立宜川路街道。行政區轄11個街道3個鎮。2000年4月27日,普陀區行政區劃進行了一次較大的調整。撤銷曹安路、白玉路、東新路、真光路、白麗路等5個街道。在撤併調整過程中各街道、鎮行政區劃也相應調整,調整後的行政區轄為6個街道、3個鎮。2014年12月,撤銷真如鎮建制,設立真如鎮街道辦事處;萬里街道從長征鎮析出,設立萬里街道辦事處。調整後的行政區轄有曹楊新村、長風新村、長壽路、甘泉路、石泉路、宜川路、萬里、真如鎮8個街道,長征、桃浦2個鎮。

[4][5]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普陀區蘇州河

普陀區中心位置位於東經121°39’,北緯31°25’,地處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東起滬太路、彭越浦、蘇州河與靜安區交界,南沿蘇州河、萬航渡路、長壽路、安遠路與長寧區、靜安區毗鄰,西至滬寧鐵路、環浜與嘉定區接壤,北達真南路、薛家浜、靈石路與嘉定區、寶山區相連。轄區內蘇州河東西穿越而過,距市中心人民廣場7.5千米[6]。總面積55.53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1.65平方千米。[2]

地形地貌

普陀區境內地勢平坦,屬河口濱海沖積平原。由於長江攜帶大量泥沙入海,不斷淤積,海岸線逐漸東移,境內在唐代以前已經成陸。由於處於吳淞江下游主河道範圍內,陸地的消長演變,又異於鄰近區縣。南北兩岸支河密佈,縱橫交錯,構成水網。[7]

普陀區境域地貌屬堆積地貌類型,為濱海平原的老濱海平原區。按地貌分類的形態及成因原則,區境微地貌可分為2個類型:一為老濱海平原,主要由長江攜帶入海的泥沙,經海潮相互作用積淤而成,約佔區總面積的二分之一,海拔3.0—4.5米;二為吳淞江沖積平原,古代吳淞江河道寬闊,由於長期江海泥沙的交織沉積,河床逐漸淺窄,形成沖積平原,今區境吳淞江兩岸1—1.5千米呈條帶狀的地域,均屬這一沖積平原,約佔區境總面積的一半,海拔3—4米。

境內大部分地面海拔3—4米,最高地區在楊家橋一帶和北新涇苗圃西部,海拔為4.0—4.5米,最低地區在曹楊新村、沙洪浜和長風新村3街道地境接壤處,海拔在2.5米以下。地勢北部略高於南部,西部略高於東部。由於境內長期大規模開採地下水,使吳淞江沿岸部分地區地面由海拔4米左右沉降到2.5—3米,高潮時,造成河水高於地面的現象,這是區域微地貌的一大變化特點。[8]

氣候特徵

普陀區屬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海洋型氣候,常年溫和溼潤,冬暖夏涼,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6.1℃ ,最冷為1月份,平均溫 度5.5℃ ,8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6.9℃,常年日照時數2150.7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113.5千卡/平方釐米,全年≥10℃活動積溫5009.6℃,無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相對溼度80%,屬溼潤或半溼潤地區。

水文概況

普陀區地處長江入海口三角洲地區,屬長江水系吳淞江流域,水流豐富。普陀區有大小河道等45條,長征、桃浦鄉劃入普陀區有大小河道、湖泊及其他水體104條(個),其中骨幹河道22條,較大人工湖2個,一般河道及湖泊、水體80條個,水面積達272.2萬平方米。

[9]

普陀區為長江三角洲感潮河網區,水域屬吳淞江流域的水系。古代吳淞江稱松江,源於太湖,是獨流入海自成水系的寬闊大江,在明代治理中,改道黃浦江入海,始從屬黃浦江水系。

吳淞江兩岸支河眾多,區境是該江下游支河最密集的地區。從河道分佈來看,可劃分為3個區域:一是虯江北岸,自東向西有彭越浦、新港、趙浦(亦稱夏長浦)、桃浦、雙浦等較大支河,水流均自北向南流入虯江。二是虯江與吳淞江之間連接的河道,自東向西有徐公浦北段、太浜、沙洪浜、林家港、木瀆港、達長浜、蔡家浜、王民港、張家浜、西浜等,水流均自北南流,並引虯江水匯入吳淞江,其中部分河道原是今吳淞江南岸支河的北段。三是吳淞江南岸有徐公浦、東蘆浦、草長浦、西蘆浦等,水流多自南向北流匯人吳淞江。各支河之間,又多人工開鑿的分支河浜;大部分村落傍水而聚,並開掘環村小浜,為密集的河網組成部分。

主要河道:

吳淞江:習稱蘇州河,是黃浦江的最大支流,繫上海市第二大河,全長125千米。下游一般河寬50—70米,河底寬僅20—30米,河底高程0-3米;水流平緩,每日受2次潮汐影響,潮流可上達黃渡附近,上游下來的清水流量每天約86萬立方米,江口每天最大進潮量約為110餘萬立方米。可通航60—100噸級船隻。

虯江:是吳淞江下游故道,自宋代以後,由於海潮侵蝕,泥沙淤積,河寬遞減,下游水澇災害嚴重。明代中葉,開鑿新渠引吳淞江水經宋家浜流人黃浦江,自此西起黃渡、東至入海口的吳淞江下游故道乃稱舊江,習稱虯江。桃浦以西河段,尚有通航功能,在1981年更名為西虯江。其中東起木瀆港,西至中槎浦河段,為八級航道,全長5.8千米,河面寬13—14米,河底寬4—8米,標高+1.0米,枯水水深0.88米,高水水深2.83米,船載噸位10噸。

彭越浦:南段位於境內東部,北段在閘北區境內。南段原為虯江河段,20世紀初,因闢築鐵路,下游阻斷,遂併入彭越浦。總長7.745千米,境內河段長1.3千米,河面寬15—25米,底寬3—6米,水深:枯水1.5—2.0米,高水2.5—3.0米上下,水流平穩,全河能通航,為八級航道,船載噸位為10—20噸。除航運外,與其支河構成排澇系統,在流入吳淞江的河口處,有節制閘1座,控制海潮倒灌。

木瀆港:位於境內西南部,長風新村街道境內。是吳淞江連接虯江的支河,與1970年新開鑿的新開河匯交於虯江。是西虯江、新開河貫連吳淞江航道的捷徑。該河流經區境北新涇工業區,有水運之便。河長2.1千米,河面寬17—25米,河底寬7—10米,枯水時水深1.30米,高水時水深3.30米,河底標高+0.5米,全部通航,為八級航道,船載噸位為15噸。

新開河:又名曹楊河、朝陽河,位於境內西部與西北部,曹安路街道和真如鎮境內,北段在嘉定縣境內。60年代,桃浦日益淤淺,為改善滬西航運和排灌設施,於1970年利用雙浦、小浦等河道加寬取直,開鑿而成。該河北接秦公浦等支河,南連西虯江,全長3.2千米,河寬15—18米,水深1.3—2.0米左右,水流平緩,仍有排澇和運輸的作用。因與西虯江相連,水質汙染不潔,在連接虯江處有水閘1座。

桃浦:位於境內西部和西北部,北段在嘉定縣東南部,南段縱貫真如鎮和曹安路街道,北接走馬塘,南達虯江,經木瀆港,通連吳淞江,古代曾是吳淞江36縱浦之一,亦稱桃樹浦、桃溪,是真如鎮的最大幹河。該河與梨園浜相交處是真如鎮的中心區,昔時真如鎮的興盛與發展,該河起過重要的作用。今該河受吳淞江汙水倒灌等原因,河床日漸淤淺,河水嚴重汙染,雖經多次浚治,未見好轉,今已不能通航,僅通行小木船、水泥船,運送蔬菜、廢品、垃圾等。全河長7.517千米,河寬15—25米,水深1.5米左右。[10]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蘇州河十八灣全景

水資源

普陀區境內第二含水層水量豐富,水溫為19℃,1965年前,區內開採量僅次於楊浦區,年開採量達2000—3000萬立方米。

1965年上海地礦局為控制地面沉降,於瀘定路南端吳淞江岸邊鑽探埋設基岩標,發現地下隱伏白雲岩裂隙溶洞中貯存岩溶水,經抽水測試,出水量為60立方米/時,水溫30℃。1985年,上海地礦局對天廚味精廠2口白雲岩井進行特殊化學成分監測,並經國家礦泉水評審技術組確認為飲用天然礦泉水,作如下鑑定:井水中未檢出有害物質或檢出未超標,未遭受人為汙染和放射性汙染,符合國家衛生部發布的GB5749-85(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屬於優質地下水。

[11]

地熱資源

為勘查上海地區地熱資源,自20世紀70年代始上海地礦局在全市各區縣建立地熱觀測井,在普陀區境內西南部白雲岩狀凸起地區,以及揭穿火山岩系下部白雲岩、灰巖,其溫度梯度較高,達0.040—0.045℃/米,即每深100米增加4.0—4.5℃,屬於地熱異常地區。從上海化工研究院白雲岩井抽水,水溫達30—35℃。

普陀區有文物點40餘處,涵蓋工業遺產、宗教建築、文教建築、民居宅邸、革命史蹟等各種類型,普陀區段蘇州河畔是上海乃至中國近現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擁有中央造幣廠舊址、福新麵粉廠舊址、江蘇藥水廠舊址、上海啤酒廠舊址、天利氮氣廠舊址等近20處工業遺產。[19]

文化古蹟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真如寺位於上海市普陀區蘭溪路399號,原名萬壽寺,俗稱大廟,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僧永安在官場(今寶山區大場鎮附近)改建後名真如院,元延祐七年(1320年)僧人妙心從寶山大場舊址移建現址,明洪武、弘治年間兩次重修,清光緒重修,1963年1月落架大修,1964年10月竣工。真如寺大雄寶殿為元延祐七年所建,歷經六百多年滄桑,至今仍保持著元朝寺院建築風貌,被列為國家級文物。[11][20]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位於普陀區延長西路633號,2001年5月發現,是迄今中國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地下水利工程遺址。遺址地處宋元時期的蘇州河故道上,面積1300平方米,距地表深7米,平面呈對稱八字形。水閘以青石閘門為中心,閘門內寬6.8米;水閘底部過水石面長32米,最寬處30米。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對於瞭解蘇州河歷史變遷、水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被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1][22]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玉佛禪寺位於普陀區安遠路170號,因寺內主要供奉玉佛而得名。由普陀山法雨禪慧根法師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從緬甸請得玉佛在滬募化造寺,初在江灣,1918年遷今址,1928年建成。玉佛寺為仿宋代宮殿式建築群,佈局以中軸線對稱分佈,現有殿堂樓屋二百多間,佔地面積7337平方米。玉佛寺是上海的三大寶剎之一,1963年初周恩來總理考察玉佛寺,使得玉佛寺成為上海唯一在“文革”中未遭破壞的寺院。[23]

愛國景點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軍部遺址位於桃浦路127號車站新村38—40號處。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役爆發,駐防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蔡廷鍇、蔣光鼐等率領下奮起抗擊,前敵臨時總指揮部設於真如站範莊。範莊系廣東人範肖1920年所建之別墅,為2幢西式平房,每幢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1937年“八·一三”抗戰中毀於炮火。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軍部遺址1989年9月公佈為普陀區第一批革命紀念地,並在遺址立碑紀念。[24]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顧正紅烈士殉難處位於澳門路原國棉二廠內。1925年5月,日本資本家撕毀與工人達成的協議並藉故停工,顧正紅率領內外棉七廠工人衝進工廠與日方評理,慘遭日方槍擊英勇犧牲。1959年5月在其殉難處以北的廣場西側塑建了高2.5米的顧正紅烈士像,並有原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魏文伯“顧正紅烈士精神不死”題詞,烈士像北設置廠史陳列室介紹顧正紅烈士鬥爭史蹟。顧正紅烈士殉難處1989年9月公佈為普陀區第一批革命紀念地。[25]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滬西工友俱樂部遺址位於安遠路278—280號德昌裡內。1924年9月,在中共中央委員、工運負責人項英指導下,在這裡成立了滬西工友俱樂部,項英、鄧中夏、李立三、劉華、瞿秋白、惲代英等經常到俱樂部講課。1924年底俱樂部在19個紗廠中建立了工會小組,成員發展到近千人。俱樂部舊址現已不存。滬西工友俱樂部1987年公佈為上海市級革命紀念地,1989年9月公佈為普陀區第一批革命紀念地。[26]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沈壽昌墓位於真南路500號同濟大學滬西校區(原上海鐵道大學)。沈壽昌(1855—1894),上海洋涇人,系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幼童,北洋海軍愛國將領。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沈壽昌任代理艦長並指揮部下英勇抗擊,英勇犧牲。清政府為表揚其忠勇,追贈總兵頭銜,並定製“金頭”完整入殮,將靈柩運回原籍,安葬於真如鎮北三千里村。解放後幾經移遷,1998年安葬於現址。[27]

文教舊址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南林師範學校舊址位於光復西路復興村180號,原為清末著名崑曲藝術家徐凌雲的別業徐園中“桃李園”的主體建築,是上海最早的崑曲傳習所舊址。1943年,旅法化學博士宋梧生集資在此創辦了大中化學化工廠,即後來的上海葡萄糖廠,1963年後在此開辦學校,後為南林師範學校。現存建築為一幢清末民初時期外觀為巴洛克風格的磚木結構院落,可謂中西建築精髓完美融合的典範。2009年該建築向蘇州河岸平移約80米,現已成為蘇州河濱河景觀帶的一部分。[28]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暨南大學真如舊址位於真南路以東、交通路以北區域,現有科學館、暨南新村一號、學生宿舍等歷史建築。科學館舊址位於交通路3965號,是暨南大學真如時期的重要建築。暨南新村一號,位於真南路交通路路口,由暨南大學為教職員工及家屬所建,大部分毀於1937年“八·一三”戰火,現僅存習稱暨南新村一號的一幢。暨南大學學生宿舍,位於交通路3891弄內。校區被日軍炸燬後此處曾用作汪偽時期的警察局,解放後為西郊區電話局,後作為民房居住至今。[29]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新會路華童公學舊址即薛家花園,位於新會路25號,染料商薛寶潤建於1933年。華童公學創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1938年因校舍在抗日戰爭中被毀遷往此處,1943年汪偽政府接管後改名市立模範中學,1945年抗戰勝利後更名為晉元中學,後又易名陝北中學,晉元中學遷走後為新會中學。現存老大樓建築面積2682平方米,2006年按原樣修復,現為長壽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009年6月公佈為第二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0]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聖約翰大學河東舊址聖約翰大學是華東政法大學前身,創辦於1879年,主校區位於長寧區的蘇州河灣西岸,與對岸校園遙相呼應,現有歷史建築包括理科樓舊址、美籍教師宿舍、四盡齋、小教堂、操場等。理科樓舊址位於光復西路1347號內。理化樓2007年大修,外觀仍基本保持原有歷史風貌。聖約翰大學理科樓2009年6月公佈為第二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光復西路1437弄1—2號住宅,建於民國初年。[31]

工業遺產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阜豐機器麵粉廠舊址位於莫干山路120號的蘇州河叉袋角區域,現存原廠房和辦公樓等歷史建築。廠房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佔地面積227.1平方米,建築面積1045.92平方米;辦公樓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佔地面積641.6平方米,建築面積1241.39平方米。1999年公佈為上海市級優秀歷史建築,2009年6月公佈為第二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2]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江蘇藥水廠舊址位於在建的鎮坪路橋西南堍,宜昌路550號原同濟大學二附中校園內。江蘇藥水廠1874年由英商美查開辦,是上海第一家化工企業,1907年開始遷至現址,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佔領,戰後由英商收回,1954年改地方國營,1963年關閉,結束了其90年的歷史。2009年6月公佈為第二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3]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中央造幣廠舊址即現上海造幣廠,位於光復西路17號,1922年經北洋政府核准後開始建造,1930年竣工,佔地面積7958平方米,現存原鑄幣廠房(辦公樓部分)、水塔、輔助倉庫、原廠門門柱等歷史建築。1994年公佈為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2004年公佈為第一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4]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福新第三面粉廠舊址位於蘇州河北岸光復西路145號,建於1926年,原佔地10畝多,解放後曾作為上糧一站的倉庫,現僅存臨河主體建築的主體部分。因道路拓寬之需,按規劃該建築需往西北方向平移55米,平移後將在恢復外觀原貌的基礎上,改變原有功能進行商業運作。

[35]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宜昌路救火會大樓舊址位於宜昌路216號,1932年日商集資,公共租界工部局建造。大樓由兼作辦公、住宿和車庫用的四層大樓(後局部加蓋為六層)和火警瞭望塔兩部分構成,佔地約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3130平方米。大樓為現代派風格,豎向線條構圖,內廊式,窗間牆上下通貫,長方形窗戶,褐色面磚飾面,局部磚牆加白色勾縫。塔高40餘米,方形,向上逐漸收攏,四周設豎向窄長窗,頂部為八角形敞亭。1999年公佈為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築;2004年公佈為第一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36]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上海啤酒公司舊址位於宜昌路130號,前身為1912年德國人創辦的順和啤酒廠,即聯合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為上海第一家啤酒廠,生產“友啤”(“UB”)牌啤酒,廠址在江寧路1420號。1935年英商併購後更名為上海啤酒有限公司,繼續使用“友啤”商標,並發展成遠東最大的啤酒工廠。現址1933—1934年建造,1935年建成投產。1999年公佈為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築,2009年6月公佈為第二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37]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信和紗廠舊址位於莫干山路50號,佔地面積35.45畝,原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週氏的家族產業。信和紗廠前身是青島華新紗廠,創建於1917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遷現址,以英商註冊,為“英商信和紗廠”,解放初更名為“信和棉紡織廠”。廠區內保留了1930年代至1990年代各個歷史時期的工業建築41000平方米。2005年4月被上海市經委掛牌為上海創意產業聚集區之一,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的上海時尚文化新地標。

[38]

民居建築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沈宅位於江寧路1325號,建於1935—1937年,屬晚期獨棟石庫門建築精品。沈宅佔地約600多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佈局,為三開間兩廂房三合院式形制的石庫門建築,由南往北依次為外天井、石庫門、內天井和東西廂房、客堂間、過道天井、灶披間。建築外牆為青磚清水牆,屋面為機平瓦,南立面廂房二層設小型陽臺,東西山牆有西式裝飾,所有窗戶均有精美的鐵藝防盜窗。該石庫門住宅的二層屋面除正屋為坡頂外,東西廂房和後樓屋頂均為曬臺,通過建在二層東西山牆的露天樓梯可達廂房上部的曬臺,後樓曬臺則由過道天井兩側的水泥樓梯到達,這種大面積的曬臺在傳統的石庫門建築中較為少見。

[39]

上海市普陀區概況

蔡宅位於安遠路294號、300號,由蔡氏家族於1935年建造。蔡宅坐北朝南,南臨安遠路,磚混結構,有兩個對稱並列的三合院式的石庫門院落組成,平面呈“山”字形。該住宅面闊6間,進深3間,局部假三層,南北立面各有兩個出入口,其中南面石庫門為主入口,內有天井,北面後門有西式雨棚。安遠路300號住宅2009年6月公佈為第二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