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菜市場會消失嗎




“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 從來不是歷史名勝或者商業中心, 而是菜市場。”《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不知何時起, 承擔著人們的吃食, 可討價還價, 充滿著煙火氣的傳統菜市場正在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盒馬鮮生及各種新型零售超市越來越多。

市場裡的人情味

對一些老年人來說, 逛傳統菜市場已成習慣, 那裡有新鮮的蔬菜, 有可以講價的老朋友, 有能貨比三家的商品。他們清楚地知道哪家的雞蛋最好, 哪家的肉最足秤, 哪個老闆最大方。

邊和老朋友們聊著天, 邊挑揀著商品, 不知不覺間在北京幫閨女帶小孩的李大爺手裡大袋子小袋子已被填滿。有時候想做紅燒魚, “老林, 給我來一條魚”, “老張, 紅燒要用啥來著, 料幫我配好吧, 我等會兒直接拿走”。

家住河南的80後小江在家時總愛陪著媽媽去逛菜市場。小區離菜市場有1公里, 媽媽退休後每天會在9點半左右出發, 逛兩個小時回家, 休息一會兒開始做午飯。

小江對菜市場的記憶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的。大概四五歲, 她就跟著媽媽去逛菜市場, 以前的菜市場裡有她太多的回憶。像菜市場旁邊的小吃攤, 她不知道光顧過多少次。再如, 菜市場中間有一個菜攤, 有一次她幫媽媽買菜被騙, 從此再也沒光顧這家菜攤。


傳統菜市場會消失嗎


喜歡去菜市場的還有60歲的王嬸。她逛家門口的菜市場幾十年了, 這些商戶就像她的鄰居。有些幹了20多年的, 孩子上學、結婚, 她都知道。商販們也知道她愛買什麼菜, 甚至提前幫準備好。“有些時候, 拿的錢不夠, 都是東西先拿回家, 下次再給。”

老商戶的無奈

在北京豐臺的一家菜市場裡幹了20多年的商戶老王知道, 菜市場當年的輝煌早已不再。他說:“現在來買東西的人少了一半。”其他零售業態的出現正在讓傳統菜市場失去競爭力, 不僅年輕的客戶不愛來, 連買菜的主要群體中年婦女們也正在流失。

這裡面有環境的因素, 長期以來, 傳統菜市場給人留下的感覺就是髒亂差。“地面上有陳年老垢, 彷彿怎麼也洗不乾淨。海鮮區的地面總是溼漉漉, 空氣裡還瀰漫著魚腥味, 還有隨處亂丟的爛菜葉, 永遠都很滿的垃圾桶以及不知道從哪裡流出來的汙水。

常年逛的人已經習慣, 但對於很少逛菜市場的人來說, 這與蔬菜整齊擺放在貨架上、條件更好的盒馬鮮生等新型生鮮超市, 完全沒有可比性。

另外, 商品同質化也成為菜市場的一個弊端。商戶們賣的基本上是同樣的菜。一些比較少見的菜, 卻又尋不到。這時候, 盒馬鮮生等超市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價格便宜也是傳統菜市場維持客流量的“法寶”。“超市裡的菜雖然多數比菜市場貴, 但價格上並沒有明顯差別, 一些打折產品更是比菜市場便宜”。來菜市場買菜的徐姐表示。

生鮮超市的衝擊

生鮮超市的出現, 讓年輕人有了更多的選擇。

生鮮“超市+餐飲”, 正成為生鮮賣場的重要業態模式, 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和永輝超市旗下的超級物種做得風生水起。如果哪天想做飯, 很多年輕人並不在乎市場的菜是不是便宜, 對他們來說, 方便、乾淨、整潔、舒適更為重要。


傳統菜市場會消失嗎


而一些老主顧們, 隨著生活水平逐漸提高, 也不再為幾毛錢專門跑去菜市場。“離哪裡近就去那裡”, 成為了他們選擇去哪裡買菜的標準。

現在, 菜市場的“忠實粉絲”主要是老年人。早上九點的菜市場周圍, 多是接連不斷去買菜的老年人和已經買完菜要回家的老年人。

能否重現輝煌

在很多老年人心中, 菜市場不僅是一個買菜的地方, 它更像一個日記本, 記錄著生活中的柴米油鹽, 承載著幾代人的腳步。

作家汪曾祺在《食道舊尋》中言:“看著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 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正是應了著名武俠小說家古龍說的:“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 心一窄想尋短見, 就放他去菜市場。”

那麼, “讓人感到生之樂趣”的傳統菜市場是否能繼續輝煌?這幾年, 國內很多城市開始對傳統的菜市場進行改造、升級。新的菜市場地面將更加乾淨整潔, 設施也更為完善。例如, 廣州實施菜市場升級改造工程, 東山肉菜市場等一些老牌菜市場被翻新, 而上海10多年前就開始整頓馬路菜場, 隨著舊城改造工程的推進, 新建了大批室內菜市場。

現在一些傳統菜市場經過升級、改造, 和超市的管理模式類似。這與原來的並不一樣, 某種意義上也能看出傳統菜市場在消失。從世界各國的趨勢來看, 傳統菜市場會慢慢消失, 但不會一下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