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常常念叨的“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说的啥意思?

花匠小美


在农村,有儿子的父母都会给孩子准备另一套住房,通常来讲都会紧挨着自己的正房,或者在另侧盖偏房,全家分居而住,但都在一个院内,开的也是一个门,事实上还是一家人。但有些产生矛盾的,就会在中间加一道墙,自己重新开一道门,所有就有了“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的说法。

这种居住的优势是可以互相照顾,但缺点也比较明显,那就是时间久了在一起,因为年龄的代沟和个人观念的不同,会产生一些矛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婆媳矛盾。住在一起和睦的很少,住在一起吃喝拉撒,你多了我少了,你看不惯我,我看不惯你,多多少少都会有点矛盾。

以前弟兄多的,也有很多住在一个院里,出一个门的,矛盾更多,妯娌之间、婆媳之间发生嫌隙,进而引发整个家庭矛盾,导致父子、兄弟不和等,所以住在一个院里,弊端很大。所以现在农村里即便是和父母的房子连在一起,也会在中间架一道墙,提前做好预防,总比闹起矛盾了再去分院要好。

当年鲁迅和弟弟周作人就是这样,住在一个院里,吃喝穿戴都放在一起,大家赚钱大家花钱,没有分家,后来因为妯娌之间关系不睦,关系闹的很僵。

另外,还有一句古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指的是,关上门在家里是兄弟,怎么闹矛盾都无谓,都是一家人,但在外面看来,必须团结一致,其中意思和“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差不多。


元芳有看法


农村老人常说的一句话“一家若做两家出,家败人散两相离”什么意思?

在我们北方农村,一般情况下,一座院落都是只开一个大门。在过去,有的老人为了跟自己的儿子住的近一些,也是从长远考虑,为了将来自己老了以后,离儿子住的近,照顾起来更加方便一些,所以在北方农村,有的人盖房子的时候,就直接把两处房子连在了一起。这样院落更大了一些,等儿子结婚以后,两代人住在一起不方便,就分开住。虽然是住着两家人,但是从外面来看,还是一个院落,大门关上之后还是一家人。


这样的居住方式,相互照顾起来的确是挺方便的,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婆媳离的这么近,难免有发生口角的时候。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相互忍让,但是日久天长,总有忍不下去的时候。当婆媳战争爆发的时候,有的人家就只能把一个大门改成了两个大门,然后在院子中间垒上一堵墙,这堵墙,隔开了两家人,也隔开了父母和儿子的心。

跟大家说一个实事,我表姑家就是这个样子。起初的时候表姑跟她公公婆婆都走一个大门,公公上班的时候只有一个老婆婆在家里还算好,后来表姑的公公退休了,老头儿觉得自己退休金挺高,所以比较难伺候,总是嫌表姑这儿不好,那儿不好。后来表姑跟她公公吵起来,她公公一怒之下将表姑家的锅给砸了。在农村除了有什么深仇大恨,是不能给人家砸锅的,砸锅的意思就是不让人家过了。表姑当时就在院子中间垒起了一堵墙,后来自己又开了大门。从此以后,跟老头老太太走两个门。


她公公婆婆除了表姑夫这一个儿子以外,还有一个闺女,从此以后,表姑的公公婆婆就搬去了女儿家里住,把退休金也全部交给女儿。这样,不但公公婆婆跟儿媳妇的关系越来越僵化,就连小姑子跟嫂子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坏。我们北方农村有个讲究,就是父母不能到闺女家里过春节。可是到了春节的时候,表姑父不肯去妹妹家里叫自己的父母回家过年,父母自己也不肯回家,因此多年来,关系一直僵持着。

不知是凑巧还是因为大家心情都不好的原因,本来表姑家在村里,属于经济条件很不错的,可是自从跟公公婆婆闹矛盾之后,家里的日子越来越不好,公公婆婆的身体也是越来越差,还真的应了这句:一家若做两家出,家败人散两相离。


小十六123


农村老人常常念叨的"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说的啥意思?

我邻居张伯伯家早些年因为婆媳不合,儿子也是另搬炉灶,在原来住的房子旁重新起了栋新房,在一起住时张伯母的儿媳妇比较强势,长期鸡毛蒜皮的矛盾得不到解决。他儿子两边受夹板气,无奈只能搬开来分开住,分开住后儿媳家日子是过得舒坦。



张伯母却时常一人独自掉眼泪说:″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老话"一家若作两家出"意思是开了两扇大门,本是一家人却要分开来住,各自心里有堵墙。



老人言"家败人散恐相离"警示教育人们,一家人要处理好内部矛盾,才能幸福和谐家庭稳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的家庭岁才会兴旺发达。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家人在一起有了矛盾要学会沟通,解决矛盾,只有同心才能同一扇门,家庭才能和谐稳定,人丁兴旺。



俗话"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是农村人对生活最淳朴的愿望,他们希望家庭和睦待人有礼。农村还有许多这样的农谚,你知道还有哪些呢?


榕树下的山里妹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表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家不能开两个门,开两个门的话迟早家破人散的。农村特别是大家族的,一家有几十口的大家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这时候就要从大局为重,不能为了小家不顾大家!

我们镇上有一户姓张的大家族,父辈兄弟八个,儿子辈十三四个本家爷爷在世的时候,一家人和和气气的,逢年过节的时候聚在一起吃饭喝酒,平时有个什么事都是互相帮忙的!后面爷爷去世了,兄弟几个不团结了,后面因为土地的事情,几个堂兄弟还在一起打架呢!慢慢的都各管各的,不团结了,一家人跟陌生人一样!

在农村,家族亲情观念很重!如果不团结了,只会被别人看不起!所以有这句话老话,一家莫开两个门,开了两门必破财!



南宫欣欣的爸爸


农村老人常常念叨的“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说的啥意思?

农村的俗语都是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细细品味都含有一定的哲理,就像这句“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从表面文字上看,说的是一家人如果开两个大门,分作两个门出入,那就会导致“家败人散恐相离”。

有的人说这句俗语来自封建迷信,过去人讲究风水,认为在一户住宅上开两个大门是风水上的大忌,现在没必要相信。

其实细细品味一下,这句俗语是很有道理的,“一家若做两家出”,为什么会“作两家出”?这不仅仅是开两个大门的事,同在一个院子里的一家人,为什么非得要开两个大门,各走各的?说明各有各的心思,一家人不和睦,所以长此下去,定会“家败人散”的。

这里的重点不是开几个门,这只是一种比喻,关键就在于“和谐”二字,“两家出”比喻的就是家庭不和谐,说白了就是各怀鬼胎,各有各的心眼,那日子怎么能过好?

再就是如果分家了还住在一个院里,虽然是从两个门出的,但在一个院里始终是不方便,不管是公公婆婆儿子儿媳,还是哥哥嫂子弟弟弟妹,时间长了难免有点误会摩擦什么的,都能忍让体谅还好,就怕有点误会啥的,小事变大事,在农村很多人不就是因为一点小误会慢慢地发展成大矛盾直到不相往来的嘛。

总而言之,很多农村的俗语都是来源于生活,都有一定的哲理,家和才能万事兴,我是农夫七哥,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农夫七哥


农村老人常常念叨的“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说的啥意思?<strong>

农村老人常常念叨的一些话,多半是老话和俗语,是农人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些话题,因为这些老话和俗语,多半蕴含了很多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沉淀出的智慧,能从中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一些事能少走弯路,这句“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又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道理?

家败人散恐相离,字面的意思就是和家庭和睦有些关联,一家若作两家出,说的是农村的房子,如果有两个大门进出,就容易导致家庭不和睦,时间久了还会亲人相离。

其实并不是因为两个门导致家庭不和睦,而是家庭不和睦导致了两个门,农村建房子,不会谁给自己的房子设置两个正门进出,这是建房子的大忌,而出现两个门并不是不存在,这得从房子的结构说起。

以前,农村一个宗亲家族的人,都围绕着祠堂为中心四面开花的建房子,但不管怎么建,大门总是在一方的,关上大门,会有一个大大的院子,家里还是一家人,但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难免有分歧,特别是外来的一些儿媳妇,更是容易产生矛盾,一旦这样的家庭矛盾扩大,那进出门都会看不顺眼,干脆,有的人就开了侧门,从此各走各的道,如此一来,亲情就越来越淡了,家庭不和睦,这个家就很难成气候,成就了这句“家败人散恐相离”。

这样的情况在北方农村四合院最为多见,北方的房子和南方有一定的差异,北方多是一层,占地面积宽,大门朝南,两侧是东西厢房,一家人为了能互相照应,都是往两侧建,大门一关还是一个院子,这就是深宅大院的由来。

可生活中,总有不和睦的,特别是婆媳和两兄弟之间,日子久了,相见格外眼红,互相看不惯,争吵不断,鸡犬不宁,谁也不想住这样的环境,可房子总不能不要了吧?干脆,开两个门,中间再建堵墙给隔上,这样大家就眼不见为净,可这门一开,这墙一隔,隔开的不仅仅是两个院子,隔开的更是亲情,是把不和睦化解的最后可能性都给隔开了。

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其实就是在提醒后人,做事留一线,做人要包容,不要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伤了一家人的感情,更不要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搞的家里四分五裂,这样做,只会让家庭不和睦的种子生根发芽,最后“家败人散恐相离”。


总结:这句老话讲的就是家庭不和睦的一种表现,用这种表现来警示后人,不要做一些不利于家庭和睦的事,要懂得忍让,一个家,以和为贵。


农人解说


在农村,有些老一辈的人都会坐下来一起聊聊家常,有时候会说出一些俗语老话,但是有些俗语在现在的社会已经渐渐地没人提起了。我们来一起来说说:农村老人常常念叨的“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财人散恐相离”,说的是啥意思?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一家人住在一起都要各走各的门,那这个家庭迟早有一天会家财人散的现象。一家人同在屋檐下居住,就要同进同出一扇门,才能让稳定家里内部的和谐相处,我们常说的家和万事兴。在农村建的房子一般没有后门的,出出进进只有一个大门,这样象征着一家人和睦相处,共同进退,团结一心。要是这家建了两个大门,一家人进进出出的都要各走各的大门,就意味着这个家庭不太和谐,经常发生矛盾,不太和睦,最后可能直接用一面墙堵住,明明是一家人却要分成两家人过日子,这种做法千万不能去做。一家人要是发生了矛盾,应该心平气和坐下来,有什么误会大家说出来,就好了,对吧?



在农村,建房子也有很多讲究,尤其是建大门,一家人只能进出一个大门,这样有利于家和万事兴和家庭的幸福。要是一家人都要建两个大门的话,这个家迟早要家败人散恐相离。老一辈的人经常说“嫌隙多生于内”,要是不尽早补上,容易造成严重的隐患。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一家人都要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是对幸福美好生活和谐的向往。



以上分析是我个人观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不同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客家妹小林


流传在农村、民间的很多的谚语,虽然看起来比较的俗气,但其实包含着对人生的大道理、真智慧。这些谚语在村民中间流转,给人惊醒、劝诫,一定意义上指导着做人的方向。如这一句“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说的就是人员人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

这句谚语的大致意思是,如果原本是一家人,却要各自走各自家的门的话,迟早人心分散家道中落的。在农村,宅子一般是没有后门的,出入都只有一个大门。一家人同心同德,风雨与共的情况下,这扇大门是大家公用的是和谐团结的象征。


如果哪天一家人修了两扇门,家庭成员们分别从这两扇门进出的话,这就说明,他们之间已经不再同心,家庭关系不再和谐,随时都可能造成离散的现象。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矛盾越积累愈多的时候,人的自私的一面就呈现出来,原本好好的家已经不成样子。

对于这一点,我其实是深有体会的,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这样的例子。许多年前,大家都还差不多的时候,大家庭里的人是十分的和谐的。但后来一些人好像是“见了大世面”似的,渐渐的瞧不起比自己稍微差一些的自己的亲人。甚至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最后的结果就是走的走散的散。哎,人心真的是很难判断。


所有,家庭成员之间有着问题矛盾后一定要及时的沟通化解,让心与心之间不再冷漠冰凉,不在惟利是图,这毕竟都是自己的家人。


苏北申哥


农村老人常常念叼的"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说的是啥意思?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历来讲究的是"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只有和和睦睦,这日子过得才一顺百顺。如果是家庭成员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得鸡狗不宁,那还能有什么好日子过呢。

所以,农村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平日里经常会念叨"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从这句话的意思上来看,是说一家不能从两个门儿进出,否则会带来家散人离的结局。

记得我们村就有这么一户人家,他们家靠近中心街街面,一拉溜盖起了六间大瓦房。在过去那时侯农村,就很气派了。因为这家男人在我们当地一国营金矿上班,还是个小头头。这家有一儿一女,儿子是哥哥,比妹妹大一岁。

那时侯,村人都很羡慕这家人的生活。男人上班,女人主家,一双儿女聪明漂亮,公公婆婆都住在一个院子里,东三间西三间地住着。小日子过得是有滋有味,在村里属于家家羡慕的主儿。

后来,由于"接班″的问题,这家的兄妹二人闹起了别扭。那时侯,哥哥刚结婚,妹妹还未出嫁。父亲单位可以让子女接班,但只有一个名额。当母亲的偏心于女儿,主张由女儿去矿上接班,但儿媳对于婆婆的决定心里不服。因为这事,还吵得整个村里没有不知道的。最终,还是当妹妹的去了矿上,成了工人。

时间不长,人们发现,原本一个大门的院子,从中间垒了一堵墙,将六间瓦房分成两处,墙东三间墙西三间。西边靠近院墙的东侧又"掏″出一个出口,盖上了门楼。兄妹俩的娘舅来主持分了家,儿子住西三间,公公婆婆与爷爷奶奶住东三间。从那以后,虽鸡犬相闻,人却生疏起来。



后来,又因为一些琐事,经常听到儿媳指桑骂槐,矛盾日渐升级。住在东院的爷爷奶奶平日里上街也唉声叹气的,人这一生气,特别是上了年纪,不久双双离世,东院只剩下了老俩口。

不久,人们发现西院的大门上挂了锁,根本没人进出。原来这小两口去东北投了亲戚,临走前儿媳撂下话儿,既然是让女儿接了班,她就离得远远的,省得在人家眼皮子底下碍眼。并且说以后对于公公婆婆是"生不养,死不葬″。这不,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从来没有看到这家人回来过。



前几年,他的父母老了,在农村生活没人照顾,女儿在矿上上班,也已退休。来回跑又不方便,只好将父母接到自己家住。听说,女婿对于丈母娘住过来,还颇有微词,整日里没个好脸色。女儿受不了男人的气,一气之下又离了婚。由于接班的事儿,这几十年下来,原本令人羡慕的人家结果闹得家败人散。

"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这句老话挪到现在仍不为过,一家人只有以和为贵,和睦相处,才会过得顺风顺水,你说是吧?


建行渐远


首先说说,什么是一家若作两家出。所谓的一家就是一栋房子,一个院子。不但是院子开一个大门,而且房子的前墙也是开一个门。也就是说两家出入都走 一个门。如果一栋房子在前墙开两个门,那就不叫一家,叫两家。过去农村住房紧张,有的也买不起房,两家合伙买一栋房子。这种情况较少。大多数都是父子或者是兄弟两家住一栋房子。现在这种居住格局很少。

既然一栋房子一个门,怎么能住两家人?在我国北方的农村建房,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一栋房子一般都是三间或者是五间。在中间那间房开门的屋,叫正屋,也有了叫堂屋。三间房子的正屋一边一间。五间房子的一边两间房子。正屋东边一个锅灶,西边一个锅灶。也就是说一家一个锅灶。正屋内的东边开一个门,西边开一个门。也有的把这种居住格式叫做住对面屋。在80年代以前有不少这种情况。这就叫做一家出两家。意思就是说两家出入都走一个门。

这种居住方式确实不好。两家人都出门时,外门一把锁配两个钥匙。屋内一家一把锁。做饭时,一般都赶在同一时间,做什么都能看到。空间也狭小,过去做饭,都是烧草,往往烧草都没地方搞。而且相互之间的米面油盐酱醋都放在同一个屋,有时候很容易用了另一家,常常相互怀疑。做点什么好吃的还得相互送点,不送不好看。时间长了什么给你多了,给我少了。冬天还好说,到了夏天热的时候也不敢脱衣服,都是男人或者都是女人也好办。哪一天一不小心脱了衣服,让对屋异性看到了非常尴尬。在我们屯子里还真发生了这类事情。一个公公喝大了,光着身子去厕所,一下被儿媳妇看见了。这个儿媳妇就说公公不正经,要求搬出去住,可是也没房子,后来真的为这事离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