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許萍芳曾說:“曹操其實在正史和傳說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形象。傳說中大多將曹操塑造成白臉奸臣的形象,而正史則不然。”

談到三國,可能無人不知曹操,曹操是三國曆史中的一個影響深遠的人物,但是,他也被很多人視為一代奸雄。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但放蕩不羈,不修品行,只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

《後漢書·許劭傳》記載,許劭曾對曹操說:“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三國志》中的記載則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孫盛在《異同雜語》及《三國演義》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

曹操的雄才大略

東漢末年,皇室闇弱,宦官、外戚傾軋於朝中,軍閥、豪強爭戰於四方,鮮卑、匈奴、烏丸、西羌等遊牧民族連年侵擾於邊境,黃巾、黑山等農民起義軍揭竿於內地,東漢政權風雨飄搖,形勢危殆。

正是在這種極端險惡的時代背景中,曹操以其非凡的膽略和才幹,披堅執銳,南征北戰30餘年,基本平定了北方地區,從而成為名垂青史的人物。

不過,歷史對於曹操的評價也可謂是公正客觀的。《異同雜語》和《三國演義》稱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之所以此後天下人都稱曹操為“奸雄”,正是因為當時他說了一句很知名的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曹操的這句“狠”話就全部否認他的功績,畢竟他的雄才大略可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作為崛起於亂世中的一位軍事政治領袖,曹操在其勢力範圍內都很重視治制,而且曹操還有極高的軍事才能。他深諳商、韓法家之術,認為“撥亂之政,以刑為先”,因此以嚴治軍。他在軍中頒佈了一系列法令,其中特別禁止軍人貪財擾民,雖然有些嚴令十分苛刻,但是卻極好地糾正了自己起兵以來軍隊的很多弊端,大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在行政治民方面,曹操大力整頓瀰漫於社會的“以白為黑”的風氣,而且為了增強人民體質,還以法令禁除北方冬季絕火寒食的陋俗,同時還嚴厲懲戒官場同僚互相毀謗的惡習。可以說,這些明文條例都對恢復政治清明和社會安定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另外,曹操還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並且在選用人才方面採取循名責實、唯才是舉的方針。他深明“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經權之道,因此在天下還未安定的時候,從來都是以謙卑之態待人。正是在這種用人思想指導下,曹操招攬了一大批文武人才。

曹操年輕時雖然出任過幾處地方官和議郎一類職務,但真正嶄露頭角卻是在35歲時破家起兵討伐董卓,以及三年之後迫降黃巾軍30餘萬編成“青州兵”。從此,曹操實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特別是在官渡之戰中幾乎全殲實力雄厚的袁紹主力,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官渡之戰後,曹操進一步掃清袁氏殘餘,並北征與袁氏相勾結的烏丸,

基本平定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時年54歲的曹操再度用兵,南征荊州,降劉琮,敗劉備,進逼赤壁,與孫、劉聯軍戰不利,統一受阻,遂漸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

曹操的“奸詐詭秘”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能夠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於一身的恐怕只有曹操;然而,人們一說起曹操,就會想到戲劇舞臺上那個大白臉奸臣。和曹操有關的戲曲劇目有幾十部,而曹操始終難以擺脫奸雄的形象。

這種反差如此之大,或者說極端矛盾,究竟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在人們的印象中,曹操大多數時候都是以“奸詐”著稱的呢?

誠然,從三國之爭中,我們可以看到曹操的謀略和才幹,但是,這些謀略和才幹,也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了曹操的“心計”。曹操打著漢獻帝的名義東征西討,發號施令,實際上是為了發展自己的政治、軍事勢力,以取代漢王朝。為了防範行刺,他殺死自己的侍者,而假裝不知;為了表示軍法嚴明,還要演耍出“割發代首”的鬧劇和把戲。

另外,在濮陽攻呂布,宛城戰張繡,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漳關,奪船避箭於渭水這幾次敗仗中,曹操敗的都相當慘,但是處於窮途末路的曹操並沒有灰心喪志,有時竟然會意想不到的連連大笑,這也體現出了曹操的頑強和狡詐的一面。

此外,曹操的“奸”還在於他能籠絡人心,善於吸收人才。在曹操再次攻打徐州的時候,勸降了關羽,雖然關羽最終沒有替曹操效力,可是關羽卻斬殺了袁紹的兩員大將,為曹操解了白馬之圍。精於謀略的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也是其所發明的,比起袁紹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意思在本質上沒什麼兩樣,但是效果卻完全不一樣。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縣以後,曹操就得到了一面在當時看來是正義的旗幟。做事情師出有名,在政治上大大地撈了一把。後來就連諸葛亮作《隆中對》的時候跟劉備也說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到,曹操非常善於用計。

曹操其人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三國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本為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武王。其中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廟號太祖。

曹操一生以漢朝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為統一中原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他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

曹操精於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另外,曹操也善作詩歌,留有抒發政治抱負、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的詩作,風格慷慨悲涼。

曹操一生跌宕起伏,現將其中一些具有轉折意義的事件編整如下。

公元200年10月,曹操領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大敗河北軍閥袁紹。

公元201年,曹操領軍在倉亭(今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

公元207年12月,曹操領軍北伐烏桓,徹底剷除了袁氏殘餘勢力,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

公元208年,曹操就任東漢帝國丞相;同年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在赤壁(湖北省黃岡市境內)與孫、劉聯軍作戰,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擊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軍,構築了整個魏國的基礎。

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郗慮冊封曹操為魏公,以冀州、幷州等十郡為魏國封地於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臺,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

公元215年,曹操領軍攻佔陽平關,擊敗並降服了漢中的張魯。

公元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於洛陽去世,享年66歲,諡號“武王”,死後葬於高陵。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諡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