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與張治國戰友重逢

我們都不曾後悔,是因為我們當過鐵道兵。我們都喜歡那首《鐵道兵志在四方》的歌曲,每當聆聽或歌唱都會想起那段當兵的歲月。我們是親如兄弟的戰友,團結友愛,互幫互學,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雖然未上過戰場打過仗,但為祖國鐵路修建曾一起戰鬥在風雪高原,大漠戈壁,用青春和汗水澆灌這軍營綠花……

——沈子友2019年3月13日

這次在濟南與張治國戰友見面,我倆都激動不已。

3月上旬,張治國到山東看望戰友,到我的老家莒縣故地重遊,因為49年前他來接過我們。他的到來受到原鐵道兵老戰友的熱情接待。由此,我又想起往事。

在濟南與張治國戰友重逢

1976年秋,我從鐵六師建築給水營調到師政治部組織科任幹事,第二年秋張治國大學畢業返回部隊,被直接安排到宣傳科任幹事,在那座建在戈壁灘上的營房裡,我們朝夕相處了三年多。1980年我們又一起調到在阿拉溝口五公里的鐵五師政治部。1981年我被調回在山東修兗石鐵路的鐵4師,張治國戰友仍在鐵5師工作。兵改工後雖有兩次偶遇,但都匆匆而別。這次聽說他要來濟南,我便推遲了外出計劃,並請和張治國曾一個新兵連的原鐵六師29團通信參謀張樹增轉告他,我在濟南等候老戰友。

“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3月11號上午,張治國來到濟南,老戰友久別重逢,非常激動,雙雙眼含熱淚,緊緊握手擁抱。中午就餐時,治國談到這次山東之行,深感老區的人和老區的兵的誠實熱情不減當年。把酒憶往事,話當下,不知不覺過去了4個小時,我倆一瓶烈酒見了底。

與戰友治國交流中,感覺到他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都很好,保持了當年的活力。他告訴我,剛退休後的幾年裡,經常跑鐵路修建施工工地,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來自“鐵道兵”的中鐵隊伍的成長和發展,歌頌鐵道兵老戰友發揚鐵道兵精神,轉工不褪色的可歌可泣的事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兵們都退休了,工地上也很難見到老鐵道兵戰友的身影了,都不熟悉了,再說張治國的年齡也到古稀了,跑不動了,便轉而研究歷史,除了讀中國通史、斷代史外,還喜歡參觀歷史遺址和博物館。根據治國的愛好和意願,我安排第二天陪同他參觀龍山文化博物館。

在濟南與張治國戰友重逢

3月12日8點許,張樹增戰友帶車來到住處。我們首先到濟南東部的章丘龍山鎮城子崖,參觀設在這裡的龍山文化博物館。參觀完龍山文化博物館返回濟南,途中經過奧體中心附近的山東省博物館,這也是治國戰友想去的地方,我們便進去參觀,戰友邊參觀邊聊,非常盡興。

張治國戰友是1968年從遼寧錦州入伍的。在部隊入了黨、提了幹並被推薦上大學,在庫爾勒鐵六師政治部任職時與新疆軍區第十四野戰醫院女軍醫常紹蘭結為夫妻,成為軍中伉儷。兵改工之前為鐵五師宣傳科長,改工後為中鐵15局黨委宣傳部長。後又擔任十五局新疆工程指揮部黨委書記,長期在新疆工作,同時也成就了他後鐵道兵時代的一段輝煌。

在濟南與張治國戰友重逢

張治國戰友是黨的宣傳思想戰線的老兵,既能撰文又會攝影,幾十年如一日,熱愛新聞宣傳工作,在各級報刊上發表新聞、文學及攝影作品無數,並多次獲獎。

戰友相聚總有時,一經別離淚溼襟。第三天下午,我和張治國戰友戀戀不捨的告別,張治國戰友離開濟南,返回洛陽。

“送戰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弟兄,當心夜半北風寒,一路多保重……”。揮手告別治國戰友,耳邊想起《駝鈴》歌聲,戰友啊治國戰友,我們還會再相逢。

在濟南與張治國戰友重逢

作者沈子友(心繫遠山),山東莒縣人,大專文化,1970年12月入伍,1984年1月集體轉業至中鐵十四局黨務部門工作。愛好文學,喜歡讀書,有多篇文學作品在報刊和各大網絡平臺刊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