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用!打开孩子阅读的“任督二脉”,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读书真的没有用处吗?当然不是。有些人认为读书没用,也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会读书。可能你未必认同这个观点,觉得自己也读过不少畅销书,却也没见给自己带来什么帮助,这不就是典型的读书无用吗?其实,每本书的作用不一样,有些书是用来消遣的,比如小说、杂志;有些书可以用来提高,比如写作技巧、语言类书籍。

读书有用!打开孩子阅读的“任督二脉”,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01

改变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带着目的去读书。

要想让自己读的书发挥作用,我们就要带着明确的目的选择阅读书单。你是想学习某项技能,还是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或者是为了锻炼一下口才?针对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书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首选那些读完之后马上就能实践的书。比如,你想进入股市大展拳脚,像巴菲特那样实现自我价值,可连股票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那就应该先找一本股票入门的书来读,从基本概念开始学习和了解。如果你上来就整一本股票实战类的书,连里面的概念都看不懂,那又何谈去实践呢?所以,要想读书有用,我们就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像平时吃饭一样,“缺什么补什么”,明确读书的目的,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很快就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读书有用!打开孩子阅读的“任督二脉”,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那么,又该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呢?读一本书不需要从头读到尾,可以先把序言、目录和后记看一遍,了解了书的主要内容后,找到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也就是能解决你问题的那部分内容来重点阅读,这样阅读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些疑问:读书不就应该一页一页的读吗?这当然没有错,大多数人读书都是这样的习惯,理论上也应该这样去读书,但却要看是什么书了。就像前面说到的,如果你是以提升个人能力的目的去读书,那么就完全没必要从头读到尾,只要摘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就可以了。

我在读了几百本书后发现,一本书里最重要的内容根本没有那么多,最多也就占全书的20%,而重点中的重点,那就更少了,仅仅只有4%。直观一点来说,一本200页左右的书,核心内容不过只有8页纸。说的再简单一点,你只要能把这8页纸的内容彻底搞明白,其它的内容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那么,现在你知道该怎么高效阅读一本书了吧?只需要简单的三步法。第一步,先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然后有目的的去选择一本书;第二步,改变阅读习惯,找到对自己有用的那部分内容,不一定非要一页页的去读;第三步,锁定书里最核心的那8页纸,然后,集中火力攻破它。

读书有用!打开孩子阅读的“任督二脉”,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这样读书,看起来效率是提高了不少,那会不会错过书中一些重要的信息呢?其实,你没有必要为这个担忧。试想一下,就算你逐字逐句的读完一本书,能记住的内容又有多少呢?更何况,就像上语文课找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样,一本书也有它的中心思想,只要找到了它,剩下的那些铺垫和伏笔是可以忽略的。生活中我们都在倡导断舍离,舍弃那些不需要的多余的东西,读一本书的时候同样需要断舍离,果断舍弃书中对你来说没有用的内容,只针对有用的内容重点阅读。

明确读书的目的,改变以往逐页读书的习惯,努力提高阅读效率,没必要试图将一本书全部的内容都熟记,只要弄懂对你来说有用的部分,就能让这本书发挥应有的作用。

读书有用!打开孩子阅读的“任督二脉”,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02

运用二八定律,找出书中重点,牢记书里的内容。

一百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的大脑在快速记住信息的同时,也在快速地遗忘信息。如果不去主动记忆,20分钟之后就能忘掉三分之一,一个小时之后能忘掉一多半,而一天之后,大部分内容就忘光了,这就是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么任性又偷懒,只要没有刻意去记,读完一本书,转脸就能忘得一干二净,连书名似乎都要想一下才能记得起来。现在问题来了,我们知道了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而且也熟练掌握了高效阅读的办法,可这读完就忘的“毛病”,又该如何是好呢?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是怎么读书学习的吗?没错,死记硬背。就算过了很多年,那些我们曾经背过的课文片段,如今还能一字不落的背出来。可见,反复记忆对于记住书里的内容确实非常有帮助。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有更好的方法。记读书笔记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很多人都有记笔记的习惯,不过每个人的方法不一样。有些人喜欢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上做记号,打叉画圈,或者给书页折个角,贴上便签;有的人喜欢将书里重要的内容摘抄下来,分门别类,非常详细,而抄写的过程也能再一次加深记忆。每个人的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记住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读书有用!打开孩子阅读的“任督二脉”,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我推荐一款非常直观的阅读工具,不但能帮你记忆,而且还能帮你整理和理解书中的内容,那就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就是将书里的文字内容,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把一整本书的内容浓缩到一张图表中。它看起来就像是一棵大树,树的主干是这本书,而那些交错延伸出去的树枝,是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看起来很直观,一目了然。制作思维导图比较简单,你可以选择手绘,挑选几只彩色笔,在白纸上尽情描绘,每画出一笔,都是在帮助你记住书中的某一个点;你也可以选择用电脑软件绘制,更加方便快捷。不管你用哪种方法制作思维导图,目的都是把你所确定的最重要内容,更为简洁的呈现出来。

我们刚才说过,一本书里真正重要的内容只有4%左右,也就是说,阅读只需要重点攻破这4%。所以,没有必要记住书里全部的内容,只需要按照“二八定律”来记忆就足够了。“二八定律”也被称作“帕雷托定律”,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提出来的。它的本意是说,社会上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社会财富。这个定律用在读书上也适用,一本书的重要观点只占20%。我们记住整本书当然很难,但如果只记住这20%的内容,显然容易得多。这其实跟我们小时候上学背书时的情形是一样的。一篇课文背下来很难,我们通常要背的只是里面的一两个段落,就算记性再差的小伙伴,多背几遍也都能记住。同理,把书里最重要的内容多读几遍,也能收到背课文一样的效果。

说到这里,很多人肯定会吐槽,这种死记硬背多枯燥啊?没关系,我们可以给死记硬背加点“佐料”,让它立刻有趣起来。加“佐料”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用谐音记忆,就是用容易记住的词来代替要背的内容。举个例子来说,把“Thank you”换成“三克油”,既诙谐又好记,虽说读音不是十分标准,但却能让你轻而易举的记住它。有时候一大段话不好记,但是记住里面的几个词很容易,就可以用故事法来记忆。

读书有用!打开孩子阅读的“任督二脉”,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比如读完一段内容之后,你记下了“清晨”、“音乐”、“老师”、“公园”这几个重要的词语,那么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这四个词编成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清晨,我在公园里晨跑,撞到了一位漂亮的音乐老师,我留下了她的联系方式,开始了一段妙不可言的恋爱。”

这个有趣的故事,肯定比一段枯燥的内容要好记得多。只要牢记那几个关键词,那么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内容,你也能很容易的联想起来。我们还可以使用首字记忆法,就是将每一句话的第一个字连成顺口溜,记起来又省时又省力;

又或者用联想记忆法,比如你要记住“书”和“黄山”这两个词,你可以想象一本像黄山一样巨大的书,正盖在山顶上。联想越夸张越好,这样能让你记得更清楚。这些方法效果因人而异,关键看你哪种用着顺手。

当然,你也可以推陈出新,创造一种你自己独有的记忆办法,反正不管怎样,都不用太拘泥于形式,要知道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能把书里的内容牢牢记住的,就是好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