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被袁世凯欺负让退位时,禁卫军哪去了?为什么不来保护?

---刘通晓---


禁卫军是宣统三年七月清朝建立的一支仿照普鲁士军事制度的近代化的宫廷卫队。它的兵源基本都是来自于在京的满八旗,而军官也都是来自于基本有京城旗兵组成的新军第一镇。可以说在清朝未年那个八旗兵不堪重用,最近精锐的新军几乎又被各地的封疆大吏掌控的年代,禁卫军就是清朝皇室所能完全掌控的一支武装力量。



也就是如此在当时清朝的皇室对禁卫军的打造可谓是不遗余力。它是清朝内部少有的拥有完整编制的部队,拥有马队、炮队、工程队、辎重队、机关炮队、军乐队和警察队等部队,并拥军12000余人。而在装备上,禁卫军的武器可以说是当时最为先进的,比如当时它就装备了那个时候亚洲都没有装备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和24~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就是在清朝皇室这样倾尽财力的打造下,禁卫军可以说是整个清朝最为精锐的一支部队。



而在这之后这支完全是满清皇室自己的部队从成立那刻起,就被皇室寄予厚望。它不但全面替代原来守卫紫禁城的新军第一、第六两镇对于紫禁城的护卫工作,甚至到最后整个北京城的防务都开始交由禁卫军负责。当然事实上禁卫军的作用的确是巨大的,随着禁卫军的崛起,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和各地有异心的封疆大吏们都对这支部队充满着各种的忌惮。



那么为什么就是这么一支实力强劲的禁卫军,最后却在清朝快要灭亡的时候毫无作为呢?甚至连一丝的反抗都没有呢?难道这支禁卫军真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吗?又或者这当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在辛亥革命爆发时,禁卫军之所以没有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是因为满清皇室的那些高层人物根本就不想抵抗。当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与孙中山等革命军完成谈判后,袁世凯就用巨额的金钱和丰厚的条件买通了庆亲王奕劻、那桐等满清高层,然后又对隆裕太后一手挥动着大棒一手又拿着蜜糖,先是威吓隆裕太后说大清大势已去,如果宣统皇帝不主动退位,清朝皇室将被屠戮殆尽,后又说如果宣统皇帝主动退位,那么清朝皇室将得到优待。



就这样在满清高层几乎都被收买,大清的实际掌舵者隆裕太后又答应皇帝会退位的情况下,你说禁卫军能干嘛?毕竟禁卫军的老板就是清朝的皇室,试想连老板们都不想反抗了,他们又何苦去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呢?再者袁世凯也早就跟禁卫军许诺,只要他们不抵抗,清朝皇帝退位他们也依然能享受到他们本该享受到的待遇,既不会整编他们,也不会开除他们,依然是原编原饷。



你说就这样的待遇,禁卫军会反抗吗?反正连满清的那些贵族们都放弃拯救大清朝了,他们这些底层的八旗子弟又在乎什么呢?再者以当时清朝四面楚歌的情况,就算禁卫军敢替清朝皇帝卖命,敢为他们的皇帝而战,就觉得就凭这1万余人能干嘛?虽然他们的装备的确不差,但是北洋六镇也差不到哪里去,硬拼的话禁卫军必输无疑。所以此时的他们既然不用替清朝卖命又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就这样既能保住性命,又能过的比在清朝更好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在当时袁世凯虽然已经能完全的掌控住满清的高层和禁卫军,但是为了保险起见,袁世凯还是对禁卫军做出了一些安排。他先是将徐世昌插进禁卫军并任禁卫军大臣,然后又将禁卫军训练处改组为司令处,由冯国璋任禁卫军总统官。之后又解除清朝高层中最主战的大臣良弼在禁卫军的协统职务,并将禁卫军最为精锐的炮队调往山西平叛。最后袁世凯又借口平叛需要将所有的禁卫军全部调出北京城,后有段芝贵的拱卫军来负责北京城的防务。



就这样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袁世凯迈出了最后一步,那就是逼迫隆裕太后签下退位诏书。最终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领着年仅6岁的宣统小皇帝在养心殿正式颁发逊位诏书,自此满清正式宣告终结。


澳古说历史


在溥仪被袁世凯逼迫退位的时候,真有一支完全满人组成的禁卫军,按理说他们应该誓死捍卫自己的皇帝才对,没想到他们连屁都没有放一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古代的皇帝为了皇室的安全,都会建立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军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御林军或者叫禁军。当然,在清朝的时候,也不例外,起初这支禁军都是有满人组成,但到了清末八旗兵不堪一击,无奈只能由北洋一镇和六镇轮流担任。到了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一直都对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不放心,就着手建立了一支满人组成的禁军,人数两个旅,由自己的弟弟载涛担任都统。

清皇帝最后的这支禁军,准备精良,但都是一群一天天玩鸟斗蛐蛐的的八旗子弟,战斗力不敢恭维,更完蛋的是这支禁军的老大是载涛,一个乳臭未干的生瓜蛋子,不仅缺少实战经验,而且无法收拾这群八旗子弟,自己又贪生怕死,遇事就完蛋了。

袁世凯老谋深算,成为袁世凯的嫁衣。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无法指挥北洋新军,只能被迫启用袁世凯,袁世凯趁机坐地起价,取得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这支禁军也不例外。袁世凯要派禁军去前线,而禁军老大载涛,不敢带兵出征,袁世凯趁机换下载涛,由自己的手下冯国璋担任禁军都统,经过袁世凯的安排,这支禁军基本被袁世凯控制。

溥仪被迫退位,禁军无动于衷。后来,南北议和,袁世凯以末代皇帝溥仪溥仪作为条件,取得大总统的职位。袁世凯声泪俱下,在威逼利诱下,溥仪和隆裕这对孤儿寡母被逼得哭着宣布退位,而自己的禁军远在千里之外,与革命党对峙,当禁军得知溥仪退位以及清王室优待条例后,并没有去勤王,而是直接关心自己的命运,最后在冯国璋保证待遇不变的情况下,这支禁军也就安生了,被冯国政编为第十六师,从此成了冯国璋的护卫军。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清皇室最后的禁卫军也给袁世凯做了嫁衣,溥仪和隆裕这对孤儿寡母也是有心无力,只能哭着,在无奈中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满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从而开启了新的篇章。


密探零零发


一个即将被时代抛弃,一个即将被时代推上权力巅峰的。

当历史的车轮轧过来的时候,有人瞬间被轧成碎片;有人试图去阻挠,但是螳臂当车,也只有一死,或许死了还会发臭;有人乖乖地顺从,然后要么成为庸人,要么成为高官显贵;也有人会试图去操纵它......

溥仪成为了历史车轮的阻挠者,袁世凯则试图成为这个车轮的操纵者。

不过,袁世凯也仍然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誉之者千千万,毁之者也千千万,虽然他总是被骂是窃取了革命果实的“独夫民贼”,可是,谁也抹不去他对革命所立下的功劳。

载沣和隆裕为什么老老实实点头答应让溥仪退位?为什么退得这么和气?

这事不要说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办不到,即便是统帅革命军的黄兴也办不到!

可是,袁世凯办到了!

当时中国的局势完全系于袁世凯一人,袁如果继续给清政府效命,所谓的革命军几乎没有存活的机会;可是,如果袁投向革命阵营,则清政府便会分崩离析,然后倒塌。

孙中山在那个时候没有一丝抗衡的能力,用唐德刚先生的话说便是“当时孙公一文不名”,没有袁世凯,哪来什么革命的果实?

袁世凯发迹于朝鲜,可是真正让袁世凯站上权力巅峰的终究是兵权,是枪杆子。

没有枪杆子的人,没有话语权,更不会有统治权。

他从朝鲜回国后没多久,被李鸿章举荐去了天津小站练兵,李鸿章为什么会举荐他呢?因为当时的袁世凯被李视为“自己人”,他曾因科举不中去投军,投的是淮军体系里的吴长庆部,所以也被看成是李鸿章一系的人。

袁世凯小站练兵后,手里开始有了兵权,有了枪杆子。

1908年时袁世凯手里的北洋军已经成为了清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军队,这一年光绪和慈禧又相继呜呼哀哉,25岁的摄政王载沣深知军权的重要性,因为害怕袁世凯手里的军权会越来越大,以致无法掌控,所以便罢了袁世凯的官。

1911年,谁也没想到遥远的武昌城里的一声枪响会掀开清王朝倒塌的序幕,清军中有没有能够指挥北洋军的将领,所以载沣又不得不将袁世凯给请了出来。

让载沣更想不到的是,袁世凯这一来,竟然会让清王朝提前崩塌。

那么,在袁世凯欺负隆裕和溥仪这对“孤儿寡母”的时候,清王朝花费重金打造的所谓禁卫军去哪了呢?

载沣是一个很重视军权和军队的人,但是在他主政清政府的3年时间里,他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只有一支禁卫军。

一直以来,清朝是没有所谓的禁卫军的,一直到1901年载沣因为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奉命去德国给德国道歉时,看到了德国的皇家近卫军后,便已经产生了要给清王朝打造一支完全听命于皇室的“近卫军”的念头。

1908年慈禧歇菜后,载沣摄政,然后他在摄政仅仅43天后便迫不及待地让载涛、毓朗和铁良三人筹建禁卫军。

载沣为了达到清朝皇室直接、绝对地掌控禁卫军的目的,更是让他的胞弟载涛作为禁卫军的训练大臣和统领,只可惜载涛没什么本事。

此外,为了保证禁卫军对皇室的忠诚度,禁卫军几乎全是满人或者旗人,只有步兵第四协用了汉人和一个马营用了蒙古人。

载沣为了得到一支既有忠诚度,又有战斗力的禁卫军,可谓是煞费了苦心。

从1908年开始筹建禁卫军,到1911年9月,一支装备精良、编制1.2万余人的禁卫军终于建成了,载沣掩不住喜悦和得意,意气风发地跑去阅兵。

可是,谁曾想他辛辛苦苦打造的禁卫军到最后竟然没有发挥一点用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载沣意气风发地阅完兵还没到一个月,武昌起义便爆发了,他急忙让荫昌率领北洋军去镇压起义军,可是荫昌一是因为水平不够,二是因为指挥不动北洋军,所以连连失利。载沣不得已之下,只好去请袁世凯出山。

袁世凯出山后,打着要么消耗禁卫军,要么控制禁卫军的主意,让载沣派出一个皇室成员统领禁卫军南下平定叛乱,给军队做个表率。

禁卫军统领是谁?载沣的弟弟载涛!载涛心里骂娘了,你袁世凯这不是坑我吗?让他带兵打战,这不是找死吗?

所以,载涛立刻心慌慌地此去了禁卫军统领的职务。

载涛的辞职,正是袁世凯所乐见的,这不,载涛一辞职,他立刻内阁的名义接管了禁卫军,然后任命冯国璋为禁卫军总统。

载沣的心可以说是在滴血,自己花了3年时间和无数金钱打造的禁卫军就这么便宜了袁世凯!

冯国璋这条“北洋老狗”为什么能够当上几乎全是满人、旗人的禁卫军总统呢?

清政府为了给自己培养一批能够带兵打战的将领,曾经开办过一所陆军贵胄学堂,一听这名,便知道这学堂是专为满族贵胄所设。很不巧的是,冯国璋正好当过这所贵胄学堂的总办,摄政王载沣、恭亲王溥伟和禁卫军中的不少将领都是他的学生。

因为这一渊源,袁世凯才任命冯国璋为禁卫军总统,禁卫军也才同意让冯国璋当自己的总统。

冯国璋是禁卫军总统,这是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时,禁卫军没有暴动的一个原因。

当时,冯国璋只用了三招便平息了禁卫军里的反对声音。

第一招是“利诱”,冯国璋说原有禁卫军会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们好好当你们的兵,钱少不了你们的!

第二招是“威逼”,你们只有接手“优待条件”才能保全皇室,你们也才能继续领俸饷,否则什么也捞不到。

第三招是“保证”,冯国璋说,我用命担保,皇帝让权不让位,皇室的和你们的待遇、好处也会兑现,以后不管我调到哪里,你们都跟着我。然后,为了让他们彻底放心,冯国璋更是让他们选出两个人时刻监视他,如有违背,可以随时枪毙他。

冯国璋这三招一使出来,禁卫军里你看我,我看你,最后纷纷点头答应。

当然,冯国璋能够搞定禁卫军也少不了袁世凯的配合。袁世凯当时为了让隆裕同意退位,去给隆裕上眼药水,骗她说革命党的起义军已经无孔不入,这时候退位既可以保全颜面,又可以继续领着中华民国发的薪水过着帝王家的好日子,否则的话,起义军一打过来,恐怕什么也保不住。

一个久居深宫的妇人,也没多少见识,哪经得起袁世凯的吓唬,所以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后,便答应了。

禁卫军一看,皇太后和皇帝都答应了,自己还争个什么劲?

所以,让载沣意气风发的禁卫军最终什么作用也没发挥。

袁世凯的成功更不是偶然的,他从出山后便开始在筹划,因为他不想像3年前一样,只消载沣一纸命令,他便要回老家钓鱼。

所以,他走的第一步便是夺走听命于载沣的禁卫军!没有了禁卫军,载沣能翻得起什么风浪?

谋成功者,走一步,看三步,莫不如此。

袁世凯能够从一介布衣成为一代豪杰枭雄,又怎么可能是浪得虚名。


吾与吾国


溥仪退位时,根本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因为他只有5岁,做了决定的是隆裕太后。也很无奈,没什么权力了,也没有军队了,能够用“退位”的承诺换得吃穿不愁,换得安全无忧,也是一个策略。

有人问了,那个禁卫军呢?不是有一个装备很豪华的禁卫军吗?为什么不来保护?

禁卫军是有的,装备还挺豪华

清末,确实建立了一支禁卫军,而且实力不俗,总共人数有12000人。

其中,有步兵“二协四标”,炮队、马队各一标,工程、辎重、机关炮、军乐、警察各1队。

什么是“协”?什么是“标”?这是一个什么编制?

往明白里说,一协,就像一个旅,人数在几千人;而一“标”,差不多就是一个团,人数在1千--2千不等。

这个队伍人数不多,但装备很现代化,可以说是很强的。

装备了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这种炮,在当时的亚洲并不多见。另外,配备了24--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

看得出来,这支禁卫军实力比较雄厚,如果硬拼,袁世凯非得耗掉几万人不可。但是,袁世凯混迹江湖这么久,怎么能让这种事情发生呢?

袁世凯对于这支禁卫军采取了若干措施,在溥仪退位时,禁卫军已经被袁世凯完全掌握了。那到底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对于禁卫军,袁世凯先是派徐世昌前去“洗脑”,后面又派人去接手

辛亥革命发生后,袁世凯先是让徐世昌去到禁卫军进行授课和训练,说是训练,实际上是去摸底和洗脑去了。


训练了一段时间后,袁世凯对禁卫军的情况了如指掌,接下来派了另外一个人前去接手这支队伍了,而且只能是那个人去。那个人名字叫做冯国璋。

为什么是冯国璋?因为之前,冯国璋给皇亲贵族、八旗子弟们做了很长时间的“老师”,主要讲授军事。大家对冯国璋的印象非常之好。

后来的禁卫军中的骨干都是冯国璋的“得意门生”,而且满清贵族对冯国璋的认可度非常之高。于是顺理成章,冯国璋暂时成了禁卫军的头领。

1912年二月,当袁世凯抛出了条件,分析了局势后,隆裕太后等人决定退位换太平。这个消息还没正式公布,却传到了禁卫军的耳朵里了,于是就有了“骚动”。

看到这种情况,冯国璋必须出马了,而且必须是冯国璋。来到禁卫军大营,当冯国璋宣布“二宫”的决定时,下面喧哗一片。

冯国璋让选出一些代表,开始了解问题。经过了解,发现了真实的情况,原来大家担心两个问题,一是皇帝和太后的安全问题,二是担心自己的前途。

当冯国璋承诺,皇帝和太后的安全有禁卫军继续保护时,大家的一半心放下了;接着承诺,待遇不变,有他全权负责,如果民国政府发不了钱时,自己来发,这下大家彻底放心了。

禁卫军被冯国璋控制,直到很久

禁卫军对“冯老师”还是比较认可的,既然冯老师承诺了,大家也就信了。于是,政权平稳过渡,在冯国璋的控制下,禁卫军基本没有什么波澜。

所以说,禁卫军不是不保护溥仪,而是已经被冯国璋控制了,关键是隆裕太后等人并无和民国大干一场的魄力。

后来,这禁卫军慢慢成为了冯国璋的武装势力,就算番号成了“北洋陆军第十六师”,但控制人还是冯国璋。

有些时候,就是这样,趋势已经如此,做垂死挣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上面领导都妥协了,下面人跳得再高也没有用。


蓝风破晓


“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记忆最深的大概就是父亲载沣的这句话了。

这话本是载沣安慰登基当日哭闹不止的溥仪时突口而出的一句话,没想,它竟一语成谶。在载沣这句话落地仅仅几年后,大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便被逼退位,大清朝从此走向了灭亡,真正地“完了”从心理学上而言,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一些话往往暴露了潜意识的想法。载沣当时的这句“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表面看是载沣安慰哭闹的儿子,实际却像是内心绝望的体现。

与其说这句话是载沣的预言,不如说,这是载沣对当时时局的客观评价: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大清国各地都在起事造反,外有革命党暄腾不止,内有袁中堂虎视眈眈,哪一个都不是好惹的,以至于皇帝居住的紫禁城都危机四伏。

光绪皇帝和慈禧皇太后驾崩之后,大清帝国群龙无首,没有人能够压得住国内的纷乱势力。面对这种情况,这些名义上掌握着帝国实权的满清贵族,或是激进、或是沮丧,每个人对帝国的未来,都有着不同的憧憬。

武昌起义之后,南方各地纷纷响应。时局动荡,满洲贵族却根本救指挥不动北洋各镇新军。如此一来,摄政王载沣为了保全皇族,只好重新起用了袁世凯,并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

更让皇室成员头疼的是,袁世凯成为内阁总理大臣之后,“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君,防卫京津?”倘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京津之皇室,必成砧板之肉。

在激进派看来,想要摆脱这种境地,只要能武力消灭袁世凯,帝国就能长治久安。为此,他们组建了自己的满洲新军—禁卫军。这一支禁卫军虽然人数不多,却都是从八旗子弟里挑选出来的精锐;作为拱卫京畿的最后力量,他们装备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如此重要的军队,自然不能让别人给拐跑了。禁卫军成立的那一刻,他们的使命就是为了拱卫京畿,保护皇室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的总司令,自然也就是摄政王了。

但当时,身为摄政王的载沣知道:仅凭禁卫军是根本无法让大清起死回生的。禁卫军的存在,仅仅是让大清多苟延残喘数日罢了。

或许,正是因为对时局的精准判断,载沣才会在儿子溥仪登基当日喊出“快完了”这样晦气的字句来。

果然,在溥仪继位后不久,作为北洋军阀老大的袁世凯,便想法搞定了载沣手里这支让大清苟延残喘的所谓“最后王牌”。

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威慑清政府,就是凭借手里的军队,他怎能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想要牢牢把控清政府,就必须剥夺他们手里都被兵权。摄政王太年轻,皇太后太幼稚,新皇帝又太小,年迈老道的袁世凯玩弄他们,简直跟抖儿子一样随意。

很快,摄政王载沣便被剥夺了军权,继而被逐出御前内阁会议;接替他成为禁卫军总司令的,是宗社党代表人物良弼。换帅,这是袁世凯搞掉大清最后王牌的第一步。

良弼算是铁杆儿的保皇派了,不管皇族内阁如何动摇,他只坚持一条:敢有冒犯皇室尊严者,虽远必诛。尽管禁卫军的规模并不庞大,有他在,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洋军阀,都会有一丝忌惮。毕竟,能不打仗的时候,谁会去给自己找麻烦呢?

为了解决袁世凯的威胁,1912年1月12日,良弼等人组建了“君主立宪维持会”,坚决反对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意图如此之明显,良弼自然也就成了众矢之的。1月26日,良弼在回家途中,遭到革命党人彭家珍的暗杀,虽然未死却被炸成重伤。

自知时日无多,良弼也算是龙之将死、其言也善。临死之日,良弼对身边的人说道:

“杀我者,英雄也;我死,则大清亡。”

没过多久,良弼重伤不治,在家中死去。

良弼之死,对于紫禁城内的小朝廷,造成了极大的震荡。原本对求和摇摆不定的皇族,在这一刻终于明确了自己的意见:一致同意清帝退位。外部的威胁,击溃了他们最后一丝抵抗的信心;明明手里还握着几十万大军,在缺钱少粮的情况下,他们也只好全部放弃。

革命党人造成了良弼之死,但得到好处的,却是北洋军阀。

良弼死后,袁世凯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又掌管全国朝政,趁机把张宗昌安插到禁卫军做将领,不断稀释禁卫军对皇室的忠诚度。

溥仪逊位之后,袁世凯为了安抚皇室情绪,特意拟定了清帝优待条件。换句话说,这个优待条件就是花钱养着这帮皇室成员,免得他们到处惹是生非。然而,皇室虽然有人养着,可是皇室的军队还都饿着肚子呢!禁卫军就算再蠢,也知道有奶就是娘啊!

就在此时,袁世凯命令冯国璋接管禁卫军,并许诺他们高额薪资,以使他们安宁稳定。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看到北洋政府给他们的工资更高,他们还有什么反对意见?再者说了,就算拼命,也不过是落个鱼死网破;即便侥幸获胜,大清都亡了,他们的胜利又有多大意义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皇室最后的武装抵抗力量,没想到最终还是被人收买,成了别人手里头的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满清在全国的几十万武装力量,都不战而降,更何况驻守京畿的这万余禁卫军?


记者李满


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最终也没有过历代王朝不超过300年的坎,从慈禧选溥仪作为皇帝的那一刻就已经意味着满清要结束,历史记载,溥仪在隆裕太后的照顾下当上了大清的皇帝,溥仪登基那天,百官朝拜,三岁的溥仪吓的大哭,父亲载沣按住他坐在龙椅上“别动了,马上就快完了,快完了!”

满清王朝确实“快完了”,没多久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他虽是晚清大臣,但确实最想赶溥仪退位的人,因为袁世凯想登上大总统之位。

以袁世凯的实力,要溥仪退位简直易如反掌,但是作为晚清大臣,袁世凯还是要维护自己的名声,随后袁世凯派人散步谣言,说革命党人已经进入京城,要杀掉皇室宗亲所有人。

隆裕太后一听,这怎么行?于是找到袁世凯,袁世凯自然是献计“只要退位就安然无恙”,隆裕太后被袁世凯一番言论,早已经六神无主,可她是同意了,那些满清遗老断然不肯,袁世凯便派杀手,暗杀这些大臣。

最后还是让隆裕太后写了退位诏书,并加上“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这12个大字,这就意味着在中国永远取消帝制,袁世凯也算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后自己登基做皇帝,遭到全国反对。

从记载的内容来看,似乎袁世凯要求溥仪退位的过程非常简单,简直毫无阻碍,畅通无阻,有人说清朝皇帝的身边不是有禁卫军吗?他们在皇帝有危险的时候怎么不出来制止?

确实如此,晚清时期的政府确实有些军事实力,尤其是皇室宗亲,他们怎么可能拱手相让?摄政王载沣认为必须要有一支军队保护皇帝,于是召集满族子弟,编制成了禁卫军,全部由满人组成,弟弟载涛担任统帅,这支禁卫军是当时装备最精良的队伍,全部是仿制西洋模式。

但是袁世凯早就意识到禁卫军的危害,所以为了铲除这支禁卫军,可谓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为了夺取禁卫军的指挥权,竟然向隆裕太后上书,说禁卫军这么好的一支军队,应该发挥他的作用,让他们上战场,载涛听完之后,自己虽学过一些军事理论知识,但是对于打仗也是一窍不通,所以很快就找到袁世凯。

载涛的目的就是想让袁世凯举荐一个能打仗的人,自己退位,这也正中袁世凯的计策,袁世凯安排徐世昌担任禁卫军统帅,此后不断在禁卫军中安插亲信,到了1912年,直接改成了北洋第一师,驻防张家口等地,这支清朝禁卫军也被完整的保留下来。

有记录说当时冯国璋是禁卫军总统官,民国成立之后,禁卫军保留了原来的编制,但是归陆军部编制,1914年改为北洋陆军第十六师,王廷桢任师长,禁卫军的历史正式结束。

但是留下一个团的兵力保护暂居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仪,由此看来,什么溥仪退位时禁卫军为什么不出来保护,当时的禁卫军早已被袁世凯控制,哪里还有人保护?要知道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省的八旗子弟都没怎么打就已经投降,禁卫军自然也是如此。

溥仪生于晚清末期,又被遗老大臣控制,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又怎能掀起大浪?


羽评郡主


溥仪被袁世凯欺负让退位时,禁卫军哪去了?为什么不来保护?

古代皇帝为了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是会单独训练一支军队的,一般都被人们称为御林军或者禁卫军。这支部队都是直接听从皇帝命令,当帝王有危险时,他们必须挺身而出。就拿安史之乱来说吧,唐玄宗当初也是被迫出逃,身边除了带着爱妃杨玉环,还跟随着一支部队,那就是禁卫军,他们是来保护唐玄宗的。可是为何清朝最后的皇帝傅仪,在被袁世凯欺负的时候,为何不见禁卫军的身影?他们那时又身在何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打开清朝末年的篇章,来了解下事实最终的真相。


当时由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太过强大,所以一直是清朝统治者心中的隐患。因此就开始组建一只新的禁卫军由载涛担任,这支部队的战斗力真是让人一言难尽。首先我们看其首领载涛,他没有指挥的经验,在战场上就是一个小白。再看敌方袁世凯,人家可是只老狐狸,智慧和谋略都是上乘。其次再来分析禁卫军的战斗力,那些士兵一个个都是菜鸟。为何这么说?清朝的统治者们确实是想好好的培养他们,给他们的武器和装备都是精良的,但奈何他们不争气啊。很多人每天吃喝玩乐不说,还吸鸦片,这样的战斗力真是渣渣。


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采用的训练方法都是西式的,武器装备也是顶级的。这两番对比之下,很明显如果当禁卫军和北洋新军真的对抗起来,谁胜谁败是能够猜到的。对此我只能说,人家怪不会来保护傅仪,这实力差距也太大了,不想做无谓的牺牲也是正常的。加上当时的皇帝傅仪基本上是个空架子,是使唤不动袁世凯的,但是又必须要倚仗他的军事力量。袁世凯仗着清朝有求于他,便从清朝手中抢到了军政大权。然后他又调谴这支禁军去打仗,可惜禁卫军的首领是个胆子小的,根本不敢上战场,于是他又趁这个机会,把载涛给换了,安插了自己的人去做了那个首领。


就这样,禁卫军真正的控制权是在袁世凯那里。所以当傅仪受到威胁时,禁卫军当然会不来保护。最后好像禁卫军被袁世凯编入了某支部队。傅仪作为一个皇帝,却被逼让退位,实在是令人叹惋,毕竟在古代皇帝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可是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下场?还不是因为他丧失了军队的控制权,再加上他手中的力量本就微不足道。他就只能在强敌的逼退下,让出了那大好江山,从而清朝200多年的统治历史也画上了句号。


漠外孤舟


清末的禁卫军火力强大,堪称清末第一强军。

清末禁卫军编练背景。

清末,满清八旗和绿营都成了烂泥一块。本来,清廷觉得李鸿章等人搞的“团练”还有点用处。结果,一个甲午战争,被日本人从朝鲜赶到东北,全都散了架。于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满清开始按照西洋标准,编练新军。

首先成军的,就是袁世凯手下的北洋六镇(为新建陆军第一至第六镇)。装备都是洋枪洋炮,训练也是按照西方标准,战斗力比以前高了好几个档次。新军连成以后,满清马上让第一镇(驻北京仰山洼)和第六镇(驻北京南苑)轮流到京城布防,护卫满清中央。

可是,清廷也明白,袁世凯也不靠谱,必须有满人自己的军队才行。

于是,在1907年,提出编练新的禁卫军。该军在1908年年底开始筹备,先后由贝勒载涛、贝勒毓朗、陆军部尚书铁良主管。

(爱新觉罗-载涛)

到1911年7月建成,共计12000余人,主管大臣是“摄政王载沣的弟弟”贝勒载涛!下设:步队营四标,马队营一标,炮队营一标,工程队营一营,辎重队营一营,机关炮队营一营,军乐队一队,警察队一队。(这里的“标”,相当于后来的“团”,1800来人。一个“营”是六七百人。)

其武器装备都是清朝乃至亚洲最好的,光马克沁就有24~30挺。另外,当时亚洲仅有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也都在禁卫军!看这个火力,拉出去能把当时的日本甲种(常设)师团按地上摩擦。

1911年7月,摄政王载沣亲自到德胜门外镶黄旗和正黄旗两旗校场检阅,这支皇家禁卫军。检阅完毕以后,禁卫军马队第一营还特意派兵“护送”载沣回府。有禁卫军撑腰,载沣觉得满清复兴指日可待!

而此时,袁世凯还在河南钓鱼。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又被请了回来。

据说,袁世凯撤职养病之前,载涛等人和载沣商议要亲手拿刀砍了袁世凯。负责主刀的就是载涛。按照这个传闻,载涛也是“勇猛过人”!而且,再看载涛训练的禁卫军,看着也是有模有样的。但是,载涛的骨子里其实是“胆小如鼠”的。

袁世凯回来以后,让载涛统兵到南方镇压起义。载涛不敢去,被撤去禁卫军职务,改任蒙古镶黄旗都统。袁世凯趁机让徐世昌来继任军谘府府大臣,并从汉口前线调回冯国璋来接任“禁卫军总统”。

(冯国璋)

袁世凯让冯国璋管理禁军,是有目的的。因为,当时虽然载涛撤了,但是,禁卫军中,除了步兵第三标是汉人外,其余各部官兵全系满、蒙军人,禁卫军还是在满人掌握下。而冯国璋在满人心里是“拥护满清”的。因为他曾任陆军贵胄学堂总办,而且还在最近的汉阳之战中立了功,又被封二等男爵。更重要的事,(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冯国璋还带领15名北洋将领发表了"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的通电。

所以,冯国璋虽然是袁世凯亲信,但是披着“拥护满清”的外衣。因此,禁卫军军官信任他。

袁世凯在逼迫满清退位时,禁卫军军官曾集体抗议。

此时,冯国璋站出来,支持袁世凯。冯国璋把禁卫军中的官兵集合起来,高声对他们宣讲共和以后的优待政策,冯国璋还以身家性命担保,保证他们的俸饷维持不变,保证优待满清皇室。于是,禁卫军的反袁风波被压了下去。

(良弼)

当然,禁卫军将领中,也有坚决忠于满清,反对共和的。禁卫军第一协统领爱新觉罗·良弼,就是坚决反对共和的。可是,上天都在帮袁世凯。爱新觉罗·良弼在1912年1月26日被革命党彭家珍炸伤,抢救两日后去世。

禁卫军在冯国璋的带领下,不再反对共和。清帝逊位后,冯国璋继续执掌和安抚禁卫军。1914年,禁卫军被改编成北洋陆军第十六师,王廷桢任师长。不过,禁卫军有一个团一直在紫禁城保护溥仪,直到溥仪被赶出紫禁城。而一个团,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许多人只知道晚清王朝几乎是被毫不费力的推翻的,但却没想过,哪有不抵抗就被推翻的王朝,即使是清朝早已经风雨飘摇了,皇室也不可能不抵抗就被击败的。

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这样一支部队,禁卫军,这支部队专门负责卫戍皇室的安全,而清朝灭亡的时候,溥仪被袁世凯赶下皇位的时候,这支部队却最终都没有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是皇室真的没有组织用来保护自己的禁卫军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支军队没有出现,与当时满清灭亡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都知道慈禧喜欢挥霍无度,在她晚年的时候也提拔过许多人,袁世凯就是其中之一。袁世凯可以说在军事事务上完全占据了主动权,毕竟这支军队是满清最后打造的一支无敌之师。

即使满清已经风雨飘摇,建立起这样一支军队对他们来说还是不难的,更何况,这支军队几乎是清朝拼尽一切最后建立起来的一股力量。

溥仪登基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大清要灭亡了,已经是风雨飘摇中了。大清让这样一个小孩子做皇帝,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嫌自己的王朝灭亡的慢。


所说溥仪即便已经登基,但真正掌管这个国家的人是载沣,是溥仪的父亲,他要面对的敌人很强大,那就是由慈禧一手提拔上来的袁世凯,这个占据了全国最强大军事力量的人。

当时不管是朝中还是地方,大多数统领军队的军官都跟袁世凯有点关系,虽说载沣在名义上拿稳了满清的大权,但实际上,袁世凯的势力严重威胁了皇权。

为了维护皇权的无上尊严,载沣决定建立起一支专门负责戍卫朝廷的军队,那就是禁卫军,这支军队由12000余人组成,完全由旗民组成,可以说这支军队直属于皇室,专门用作保护皇权。


有这么一支军队在手,载沣还是很有底气的,在袁世凯与皇室之间的斗争中皇室一度取得了优势,但这些优势在辛亥革命之后,一点不剩了,为了保卫皇权,载沣只好向袁世凯妥协,将军权再一点点的还给了袁世凯。

并且最重要的的是,当时禁军的统领,都被换成了袁世凯的人,这都是对袁世凯妥协的结果,甚至是后来,这支禁军都被调遣到了京城之外,专门负责地方的防卫。

这样一来,禁军的建立就没有了任何作用,幸好到最后这支军队都老老实实的,没有生出什么乱子。


清廷被推翻以后,这支军队在冯国璋的统领下,只能够守在地方暂时自保,同时保护皇室的安全,后来这支军队被编进了民国的军队,正式成为了军阀势力之一。

可以说在溥仪被迫退位的这个过程中,这支军队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等到蒋介石统领了全局,这支军队差不多完全消失了,说到底,让清廷没有任何反抗就被推翻的人还是袁世凯,他是朝中的高官,整个清廷相当于是从内部被击溃的。


魏青衣


在清帝被袁世凯逼得逼不得已,被迫退位的时候,在北京城其实还有一支属于满族人的私人武装,但在皇室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这支军队并没有能挽救危局,而是眼睁睁的看着清帝在袁世凯的逼迫下退了位。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想救,而是因为他们无能为力。


袁世凯在逼清帝退位之前就已经用了办法消灭了禁卫军的威胁。当时他在朝堂上故意提出让禁卫军南下平定叛军,吓得禁卫军的统帅载涛辞职不干,这正中袁世凯的下怀。袁世凯立刻让自己的老朋友徐世昌接手了禁卫军的工作,将禁卫军的权力抓在了自己的手中。不仅仅如此,在徐世昌接手禁卫军统帅权的时候,袁世凯还命令在前线作战的冯国璋回京,担任禁卫军的军统,以此彻底抓牢禁卫军的管辖权。

得到禁卫军统治权的袁世凯下一步就是把禁卫军搬离紫禁城内,由自己的人接管紫禁城防务工作。他让自己的亲信段芝贵带领自己的人马接手京城防务,这样禁卫军自然就缺少了存在的必要,毕竟京城防务工作已经有人接手,于是满族皇室的私军就被袁世凯一步步的给弄走了。

载沣在担任摄政王的时候专心成立了这支军队,最终在无声无息中消亡,在晚清那样的大势之下,没能激起一点波澜,这既是袁世凯的手段,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我是头条作者历史十二郎,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