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歷史,要退一步看

看歷史,要退一步看

看歷史,要退一步看。

近看,可能是一個歷史事件,

退一步看,該事件可能只是一系列歷史事件的結果,

也可能,什麼都不是。

比如,周鄭交質,你可以從各種方面去分析,去闡述,但無非也只是說明周天子的權威被進一步削弱了,諸侯國從此開始崛起,諸如此類;

但退一步看呢?之前發生過諸侯國與天子交換質子嗎?之前諸侯國違逆過天子嗎?之後發生的哪些事與這件事相關?哪些事是周鄭交質的延續呢?

如果你說之前沒有類似事件,那你一定忘了周朝怎麼得國的。

武王伐紂就是以諸侯伐天子。伯夷叔齊說,王位應該是禪讓才能相傳的,武王不應該伐紂,但武王還是做了。

周鄭交質被人詬病,是因為這個事件不僅僅代表周天子權威的衰落,更代表著周公旦創立的周制被破壞了,從此開了“禮崩樂壞”的先河;

武王伐紂不但不被詬病,反而被認為是正義之戰的代表,其一是因為當時的道德框架還沒有被架構出來,其二是因為後來的歷史記錄者刻意的醜化了紂王。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所以,周鄭交質這件事,你近看他就是一個轉折性事件,你退一步看,他就那麼回事,歷史上早就有了。

這就是歷史的規律。

當然,歷史上早就發生過的事,現在又發生了,不代表其不重要,不代表不用再去研究,

相反,我們更應該去研究歷史,探究歷史的規律,看看他為什麼會再次發生,以及在什麼場景下發生的?

這有什麼用呢?當然是通過歷史,把握現在,塑造未來。

南懷瑾先生對“慎終追遠”的解釋,鄙人至今記憶猶新:終,就是結果,遠,就是很遠的遠因。如果想要有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

我們,都處在歷史的長河中,

你為什麼在這裡?是由你的歷史決定的;

你要去向何方?是由現在的你決定的;

看待今天,要像看歷史一樣,退一步看,同時想想你想要去何方,

也許你的處事會有所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